涪陵榨菜的生产情况

2024-05-13

1. 涪陵榨菜的生产情况

 原材料与设备(一)原材料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头、盐、辣椒和辅助香料等。青菜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民国时期,厂商于头年交订金买期货,或于加工季节直接收购。20年代,有专事生货交易者,买卖双方由辛力(经纪人)作成,每万斤由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收购。青菜头的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未抽薹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 至125克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级品)收购。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盐荒。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就菜盐1270吨,1966年3200吨,1983年达到1.4万吨。辣椒和花椒、胡椒等辅助香料的配方、采购、加工,民国年间由加工户自行决定。辣椒能提味、防腐、着色,是传统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民国24年以前一般多用万县、石柱椒(俗称下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泽欠鲜艳;以后,购成都椒(上河辣椒),色泽鲜红,久贮不变。1953年,建涪陵县辣椒厂统一采购优质椒,统一加工辣椒粉和辅助香料粉。(二)设备有厂外、厂内之别。厂外主要是菜架,厂内有腌菜池、工场、仓库和加工、运输工具。1.菜架 鲜青菜头的脱水处理,在榨菜商业加工之初, 是将菜头挂在屋椽下、屋外树枝上或树间牵扯的绳索上,让其晾风自然脱水。民国元年以后,由于加工量增大,有人开始在长江边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搭架方法:用两根长七八米、直径10至20厘米的圆木条(俗名菜檩子),上部用竹篾绳捆绑成十字形,立于地上,谓之一槎。每隔数尺远复立一槎。一般20槎为一架。槎与槎间以大篾绷拉固定;菜架两端(俗名马尾)须设木桩、石桩等固定物,以绳将架系牢。槎间坡面从上到下每隔十五六厘米绷一道小篾绳(俗名纤藤),绳上即可挂菜串。每槎间可晾菜1.25吨。搭多少菜架,视加工量而定。晾菜结束后,拆下的圆木条、篾绳妥为保存,来年还可以继续使用。2.菜池,腌菜设备最初为瓦缸、大木桶(俗名黄桶)。后因腌制量增大,约民国17年前后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三合土筑成,后改用水泥制作,一般长宽三四米,深2.7米。3.机具,传统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操作,仅有竹筐、铁扒等简单工具。1959年,原涪陵县榨菜生产部门开始研究试制辣椒切碎机、穿菜针、起池绞车、淘洗机、拌机、夹坛车等21种加工机具,但由于研制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广,造成不少浪费和损失。70年代,有条件的加工厂修建厂内外车道,采用机械运输。1973年,北岩寺、东方红、韩家沱菜厂试行“三机一化”(踩池、起池、 淘洗机和车子化),以后陆续推广到国营菜厂和部分社办菜厂。1977 年韩家沱菜厂试用拌料机和气动装坛机,实现“五机一化”。由于机械材料耐腐蚀问题未解决,至1985年,涪陵榨菜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仍不高。加工工艺民国初期,榨菜加工已打开独家经营的局面,群商蜂起,争相仿制,竞争激烈。各地厂商围绕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持质量,不断改进和革新工艺。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13道工序,即选择菜头、菜头切块、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盐腌、第二次盐腌、淘洗、榨除盐液、挑菜筋、第三次盐腌并加辣椒香料、装坛、封坛口。30年代以后合并为10道工序,即选菜、晾菜、下架、腌制、修剪、淘洗 、拌料、装坛、封口。 每道工序各有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半成品质量标准,随着设备、原材料、技术手段等条件的改变和进步,以及产品规格、质量要求的不同,工序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70年代开始对主产品进行改进和深度加工,如生产盐渍菜头、小坛和小罐装的菜丝(片)、直接腌制(不经风脱水)压榨制成的榨菜罐头等。小容器包装的低盐和怪味、广味、鱼香等风味的榨菜制品开始出现,但还未能大批量生产。80年代初期,小包装榨菜生产技术开始在涪陵全面推广。产品包装榨菜成品历来用土陶坛包装,经严密封口后,让榨菜在坛中发酵,味道更加鲜美并耐贮,一般可贮存半年至一年。清末还无专用菜坛,借用重庆老酒坛包装。民国初期开始在重庆鸡冠石窑厂定制菜坛,民国8年在县境深沱萧家湾窑厂烧制,菜坛形状、容量基本定型。以后长江和乌江沿岸窑厂增多。菜坛用量,全县年数万至十余万个。民国20年左右,每个菜坛约值0.18元(银元)。50年代,涪陵县建有几个陶器厂,主产菜坛。1951年每个约值2.5公斤中熟米;80年代初,每个1.87元(人民币)。陶坛装菜后外面还要套上竹络,竹络有保护陶坛和方便搬运的作用。竹络由县境产竹区农民加工出售。干竹络每个重2公斤,30年代值5分(银元),1951年值0.1元,1983年值0.83元。综合利用茎瘤芥全身都是宝,可以综合加工利用。20年代已重视利用瘤芥以外的副产物,如制干菜尖和干菜叶,供扎坛口用;用腌制后的菜水盐液熬制出味道鲜美的榨菜酱油。后来,将挑剥出来的盐菜筋也利用起来,经整理加工后用来塞坛口;将嫩菜皮、菜耳制成廉价菜以供饮食业熬汤等。 (一)成品规格60年代以前的榨菜为块状咸辣味(川味)产品,土陶坛包装,每坛各时期重量不一。清末每坛净重约20公斤,民国初期每坛20至25公斤,民国8年每坛30至35公斤,后又有50公斤的大坛,但一般重量为31.25公斤。坛和竹络皮重5.5至6公斤。50年代中期以后每坛菜净重有40、25、15公斤装3种。尽管30年代初期的实业界已有改革榨菜花色品种和包装和合理建议,但当时有种种原因终未普遍付诸实现。50年代的榨菜有大块和小块两个等级,进行分别包装。60年代始有质量标准不同的一、二、三级菜之分。一级菜供出口和军需。1964年开始按专门标准生产出口菜。1975年开始在韩家沱菜厂生产丝、片、丁、碎等形状,塑料袋、玻璃瓶、陶瓷杯等包装形式,50、100、500、2500克各量的产品,但由于密封、杀菌、配料等问题未完全过关,一时未能大批量生产。1981年,采用一种新的保鲜方法,使无毒塑料袋方便榨菜的小包装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并生产出五香、鱼香、鲜味、怪味、爽口等风味的产品。1985年开始在个别外销地开展深加工,使各类小包装产品能在远离产地的市场上销售。(二)质量改进初期的榨菜,基本上全属切块,大小不均匀,辣椒粉粒较粗,颜色较暗,“其貌”不扬。但菜块柔软、香味甚浓,耐久贮。20年代末,开始对菜块进行修剪,讲求外形美观。3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购圆形菜头,划块亦讲究整齐,大小块予以分别装坛。1953年开始对辣椒去蒂去籽,以64孔罗底过筛,由于辣椒粉变细,拌出来的菜颜色更鲜艳。1964年应外商要求,在对出口菜修剪时,增修“团鱼边”一项,使菜块外形质量进一步提高。1974年,对腌制后的菜坯进行整形分级,按一、二、三级和小菜、碎菜分别包装,质量要求趋于严格。1979年,开始制作不划块的全形菜,以鲜菜头个重150至350克为合格。次年,种植上普遍推行良种和密植,为提高全形菜的加工率打下了基础。1980年和1982年,四川省先后制定了出口菜和内销菜的质量标准,使榨菜的生产和质量改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1985年6月, 国家标准局正式颁布坛榨菜的国家质量标准(GB6094--85)。同年,原涪陵地区标准局发布袋装方便榨菜的质量标准(川Q/涪236--85)。(三)质量检验1952年以前,所有出县产品均须由榨菜同业公会认可,开具证明。1952年,县设榨菜成品检验委员会,经检验不合标准者,禁止运销。1955年以后由国营公司组织检质定级小组,到厂按批抽样,集中地评定。1976年后,社办厂产品也分批抽样,送到国营厂一同检验。1980年以后,出口榨菜由重庆商品检验局检验。1984年,除出口菜外,由市标准计量局榨菜质量监督检验站统一检验。各时期具体检验情况如下:30年代的产品鉴定(俗名辨货)全凭感官,且标准不严。熟货(成品)以味正质嫩香气浓厚者为上品,味酸质老而柔软、香气清淡者为下品。1952年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详拟标准细则若干,但是仍以感官认定。至1983年始有感官与仪器化验的配合检验。直觉感官主要是观形、辨色、品味、审质、嗅味。参与检验人员工作前须不吃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感觉灵敏。仪器化验主要是对抽样样品进行含水量、含盐量和总酸量的测定。再加上抽样检验出来的块形块重及肉质的合格率和表里缺陷(即菜块有无烂点、糖心、空花、棉花包等情况)的多少,逐一按超过正常质量标准的多少记分, 超标多则分多,符合标准右少超标则分少。然后按总分多少定级,不足5分为一级菜, 超过5分降一级,超过10分降二级,直至降为等外级。检质定级后,出厂时还要经县(市)检验小组会同销地采购员检质测重,发给合格证后方能调运。

涪陵榨菜的生产情况

2. 涪陵榨菜的资料

涪陵榨菜(Fuling
Zhacai)
,选用肉厚质嫩的青菜头,让风吹至半干,加盐揉搓腌渍,然后再用木榨榨干盐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装坛密封。这种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由于它具有脆、嫩、鲜、香的独特风味,大受群众欢迎。
涪陵榨菜曽获得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1970年,在法国举行的世界酱香菜评比会上,中国涪陵榨菜与德国甜酸甘蓝、欧洲酸黄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
"涪陵榨菜"及"Fuling
Zhacai"已注册为地理标志
,于2010年1月5日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于2010年12月17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3. 涪陵榨菜的发展现状

各式品牌的涪陵榨菜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市场,并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欧美、俄罗斯、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涪陵区青菜头种植种植涉及30余个乡、镇、街道16万农户60万菜农,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中成片产业带,“涪丰14”、“永安小叶”、“涪杂一号”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是全国榨菜原料最大优质产区。产业化经营。涪陵榨菜实现了合同种植、订单生产,形成了企业、加工大户、菜农紧密结合的榨菜加工三级网络,建立完善了“企业+基地(加工大户)+农户”的风险利益共担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有一批榨菜产业化经营的骨干企业, 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涪陵辣妹子集团公司、宝巍公司、新盛食品公司、乐味公司、德丰公司被分别授予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世纪30至40年代,涪陵县建设科农场、县立乡村师范农事部、县农业改进所间或有科技人员进行榨菜栽种密度、施肥、收获、加工等方面的试验和研究。1953年,原西南农林部责成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南农学院、江津园艺站和涪陵县农技站共同组成榨菜工作组,深入涪陵、丰都等主产区总结民间生产经验,收集和整理品种资料,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等进行研究。其后,榨菜工作组的领导体制虽有改变,但工作一直持续到1957年。1959年,原涪陵专区农科所(驻原涪陵县世忠乡)成立后,设有专职农业科技人员对茎用芥菜(主要是茎瘤芥)进行研究。1981年1月1日,涪陵榨菜研究所成立,隶涪陵地区供销社,以城西东方红榨菜厂作实验基地。1982年1月5日,涪陵榨菜研会经两年多筹备正式成立,有会员69人。该会吸收热爱榨菜事业并具有一定榨菜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菜农为会员,是一个学术性与科普性相结合的科技团体,受县榨菜公司和县科协双重领导,下设栽培、加工工艺、加工机具、经营管理等4个研究小组, 分别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 民国21年《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一览. 本校实施报告》中所载《榨菜》一文,是最早对榨菜(原料)生态、种植、加工进行详细记载的科技文献,并认为榨菜(原料)是普通青菜的变种。民国23年《四川农业》第一卷第二期刊载余必达撰写的《四川榨菜之栽培和调制》,这是他在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党校指导学生进行种菜、加工、实验和产地进行较长时间考察的成果。民国25年1月,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毛宗良教授到涪陵考察榨菜,认为涪陵榨菜(原料)是芥菜的变种,将其命名为:Brassica Juncea coss Varbulbifera Mao.。回校后作了学术报告,同年在《园艺月刊》第二期发表《四川涪陵的榨菜》一文。民国28年起,由西南农学院等单位组成的榨菜工作驵对榨菜(原料)的生态、品种栽培进行研究,并对威胁最大“毒素病”等进行试验研究。1961年8月,由中共涪陵地委多种经营领导小组主编(何裕文执笔)的《涪陵榨菜》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65年,国家科委将榨菜研究弄为国家科研项目下达给西南农学院。同年,在原搜集标本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和鉴定了良种--蔺市草腰子。7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蔺市草腰子,至1978年,涪陵地区栽种面积已达4.6万亩,并为河南、山东、广西、湖南等省引种,亦表现良好。70年代,涪陵地区农科所在提纯复壮“蔺市草腰子”的过程,采用单株系选法,获得了新的高产株系和杂交品系,以及由“三转子”选育的耐病品种“63001”。1974年,李新予从1954年开始进行的茎瘤芥病毒病研究获得成果,总结出“茎瘤芥病毒流行程度测报法”。1975年,陈材林等根据榨菜全形加工质量要求,经过三年探索,总结出茎瘤芥栽培“六改”技术方案,1978年在涪陵县大面积试行。因该成果获得显著经济效益,于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后又获涪陵地区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982年以后,涪陵地区农科所、重庆市农科所对芥菜品种资源进行深入鉴定研究,至1983年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其中包括对榨菜(原料)植物学汉文名称的确认。 民国23年,涪陵县建设科农场内除试验种植外,也曾进行过加工工艺的改进研究和榨菜制罐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并进行推广,但效果甚微。民国34年,匡盾曾在《四川经济季刊》第三期撰文论述涪陵榨菜加工工艺改革。1958年,利用榨菜脱水原理,对小白菜、萝卜、苤蓝、黄瓜等十余种家种和野生蔬菜进行综合加工实验,获得成功。1959年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曾研究试制辣椒切碎机等21种工具,但成功的不多。1960年,在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教师刘兴恕的指导下,对榨菜进行热风脱水实验,方法可行,但成本过高,当时无推广价值而停止。1973年,在参观浙江省榨菜加工机械化的启发下,设计试制踩池、淘洗、起池加工机具获得成功。后部分厂进行推广,并于1975年建立榨菜机具修造厂,集中制造机具,后因机具材料不耐食盐腐蚀,致使加工成本增大,该厂于1980年停产。1977年,开始研制全国第一条榨菜机械加工生产线。该项目由四川供销合作社下达,原涪陵地区土产站牵头,地区新兴陶器厂、广播器材厂、海陵内燃机配件厂研制自控气动装坛机,菜厂等单位负责改进踩池、起池、淘洗机,并定型生产。1978年春,韩家沱菜厂的加工生产实现“五机一化”,全国榨菜机具改革现场会于此召开,并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科教片--《科技新花第十号》。1981年,历经6年试验的聚乙烯复合塑料薄膜包装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开始批量生产袋装方便榨菜。同年,对腌制过程中青菜头的物理化学变化及成品菜的水、盐、酸的含量进行了科学测定。80年代初期,食品科研部门对榨菜的营养成份进行了测定:每100 克榨菜含蛋白质4.1克、脂肪0.2克、糖9克、粗纤维2.2克、无机盐10.5克、胡萝卜素0.04毫克、核黄素0.09克、尼克酰胺0.7克、硫胺素0.04毫克、抗坏血酸0.02 毫克、水份74克,以及热量54千卡。 1980年将以前熬酱油的多锅灶改为省煤拉风灶,一门进火、烧8口连锅,每锅都能烧开。使每担酱油耗煤车比改前减少60%,用工量减少2%,日产量提高1.5倍,并解决了因过去盐水积囤发酸以至被迫倒掉的浪费损失。此后,其工艺在全县推广。

涪陵榨菜的发展现状

4. 涪陵榨菜的介绍

涪陵榨菜(Fuling Zhacai) ,重庆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涪陵榨菜是选用重庆市涪陵区特殊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一种风味产品。2它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34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012年,在由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与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在“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认证”中,“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达123.57亿元,排名中国第二位。6“涪陵榨菜”于2000年4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Fuling Zhacai”于2006年4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8 “涪陵榨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5年1月21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于2010年1月15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Fuling Zhacai”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0年12月17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5. 成名后的涪陵榨菜是否真的在经历多事之秋?

成名后的涪陵榨菜确实是在经历多事之秋,最近的“台湾名嘴”在节目中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的事件,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到了涪陵榨菜zh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又不起眼的东西,也渐渐地有人关注到涪陵榨菜并不安稳地处境。

近期的榨菜事件让涪陵榨菜成了最大赢家 ,其实在二级市场涪陵榨菜也是成了当下热议的一个话题,这还要从7月30日说起。
7月30日昔日白马股涪陵榨菜发布了半年报,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涪陵榨菜二季度净利润为1.6亿元,扣非后同比下降16.94%,这是自2015年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净利下降。受此影响,公司业绩发布后7月31日迎来了年内的首个跌停。截止8月14日收盘,股价已经大幅逾20%。

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涪陵榨菜的状况是有一些不利的发展的,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2018年下半年以来,公司面临的外部形势发生变化,一是出口受到影响,不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倒闭,同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使得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导致人口从发达城市回流到三四线县城;

二是消费场景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把传统渠道消费部分分流至网上消费,部分家里做饭的人转到外卖,公司原来针对家庭消费的营销方式已不能全部覆盖新的渠道。
与此同时,交通便利性的影响,让传统长时间乘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消费市场下降。涪陵榨菜表示,以上因素导致公司一线成熟市场动销放缓。
由此可见,涪陵榨菜尽管最近出名了,但依然正在经历多事之秋。

成名后的涪陵榨菜是否真的在经历多事之秋?

6. 涪陵榨菜的负面研报?涪陵榨菜最新现状?涪陵榨菜牛叉评分?

涪陵榨菜是很多人一提起榨菜,就会想到的榨菜品牌,毕竟是打小就开始吃的老字号了~虽然涪陵榨菜并不贵,但是也发展成了年资产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
很多人都会好奇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有投资的价值,表现好不好?马上我就告诉大家答案。
在向大家介绍涪陵榨菜股票以前,推荐大家看一看我整理好的食品饮料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一下就可以了:宝藏资料!食品饮料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绍:涪陵榨菜以生产、加工销售蔬菜制品以及其他水产加工品等作为主要业务方向,是以榨菜为根本,依靠佐餐开胃菜领域快速发展的国有控股食品加工企业。
销售网络涵盖全国各地,在欧美、日本香港等五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都有销售,被誉为我国最大的榨菜加工企业,榨菜腌菜制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是第一,是榨菜行业的龙头企业,实在是太优秀了。
简单了解了涪陵榨菜的介绍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有哪些优势呢?
1.品牌优势
涪陵榨菜是在1898年成立并走向世界,同时还是世界上三大名腌菜之一,另外两种腌菜分别是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兰,所以涪陵榨菜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知名度。
并且涪陵榨菜在我们国家沉淀了多年,市场占有率相当之高,大家多多少少都从超市以及各种便利店等看到这个商品,再加上便宜又好吃,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所以涪陵榨菜这个品牌优势还是很大的。
	2.区位优势
涪陵地区是涪陵榨菜的产地,这个地区气候以及雨量对种植青菜头是有利的,仅它一个地区就等于全国青菜偷种植面积的45.6%,算是我国的"榨菜之乡"。
当然除了有较大的种植面积之外,该地方生产的青菜头营养比较好,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的含量比较多,本来用的这个原材料就很好,所以涪陵榨菜在口感和营养价值方面比其他地方的要好
原料丰富优质,公司的位置在产地,同时在涪陵地区范围有二十多个港口,这样的区位优势的确是相当优越。
由于篇幅比较短,更多关于涪陵榨菜股票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涪陵榨菜股票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尽管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国内的经济状况没有这么好,因榨菜、泡菜等方便食品可以长时间储存并且便宜好吃,广大朋友都非常喜爱,整个行业还是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当中。
再加上人口现在正在向城镇集中,而城市有着较快的节奏,毋庸置疑会拉动消费者对于方便食品的需求,所以这个市场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总结
涪陵榨菜在榨菜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海内外都很热销。而且在区位方面也比较有优势,而且目前国内方便食品的需求量特别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但文章无法实时更新,倘若有的小伙伴想知道涪陵榨菜股票未来发展的准确信息,下面提供了专属链接,你将得到来自专业投顾诊股的帮助,鉴定下涪陵榨菜股票估值是虚高还是虚低:【免费】测一测涪陵榨菜股票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1-1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7. 涪陵榨菜为什么获2762万政府补助?

涪陵榨菜8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重庆市涪陵区财政局《关于下达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的通知》,明确了本次下达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2762万元给公司,专项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该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已全部划入公司账户。

涪陵榨菜认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公司本次获得的政府补助将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此将计入当期损益。

今年1-6月,涪陵榨菜围绕“抓住机遇抢市场,改革供给提质量,创新管理争效益,提速发展上台阶”的战略方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紧跟消费升级大趋势,继续保持了收入、利润的双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34.11%;实现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7.52%。公司预计,1-9月实现归母净利润约4.41亿-5.32亿元,同比增长45%-75%,将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增长势头。

涪陵榨菜为什么获2762万政府补助?

8. 为什么会叫涪陵榨菜

榨菜在1898年始见于中国重庆涪陵,时称“涪陵榨菜”。据原涪陵州志《涪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涪陵县城郊(现涪陵城区洗墨路)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
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
1899年,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扩大生产,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程将其命名为“榨菜”(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榨菜”一词从此诞生,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
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民国时期,厂商于头年交订金买期货,或于加工季节直接收购。20年代,有专事生货交易者,买卖双方由辛力(经纪人)作成,每万斤由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
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收购。青菜头的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 至125克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收购。
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盐荒。
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就菜盐1270吨,1966年3200吨,1983年达到1.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