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2024-05-13

1. 当今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由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组成。现行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初建之时,美国的经济实力,无论是以GDP还是进出口贸易或者以黄金(207,0.88,0.43%)储备等指标衡量,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从而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然而,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美国实体经济在全球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但美元依然占据着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这种垄断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美联储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银行中,货币政策的目标绝大多数是单一的,即物价稳定,而美联储仍实行多目标制,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等。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周期性特征,美联储货币政策也是周期性地放松和收紧,导致美元周期性地贬值和升值,而在每一轮美元升贬的周期中,总会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而危机的解决又离不开始作俑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向全球13家中央银行提供大量美元流动性,扮演了全球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俨然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第二,现行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体系由少数国家(G7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既与当前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又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国行为的制衡机制,造成现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决策难以反映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以IMF为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其一,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其二,过多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应对。这种歧视性的监督也导致了IMF与少数成员国之间一定程度的对立关系。其三,因其决策受少数大国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资源和融资手段,故不能扮演国际最终贷款人角色,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缺少最后的保障——全球最终贷款人。第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失,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混业经营客观上需要全球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机构,以防止监管套利。另一方面,金融业一向被认为是一国经济的命脉,金融监管权力又是各国经济和金融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现实中对金融业的监管都是由母国自主监管来进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论坛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不能担当全球监管者的重任。

当今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2. 当今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从二战后美国一直奉行的政策是有钱就花,没钱就借。你观察过国际货币储备现象吗?你知道美国为甚麽没有外汇储备吗?诸如此
  类的问题,不仅是美元的国际地位问题,也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变化问
  题,更是中国经济未来能否傲视全球的现实问题。

  美国之所以没有外汇储备,因为美元是霸主货币。目前,按外汇储备依存度,
  世界货币可分三类:一是霸主货币,二是储备货币,三是普通货币。霸主货币对
  於外汇储备的依存度为零,普通货币对外汇储备的依存度为一,储备货币对於外
  汇储备的依存度介於零与一之间。美元是霸主货币。欧元、日元、英镑等是储备
  货币。人民币虽然影响很大,目前尚处於普通货币行列。国际经济的发展史表明,
  一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位置重要,经济实力强,币值稳定性好,外汇储备
  的依存度就低,反之亦然。

  在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保持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是稳定本币币
  值的重要保障。但是,储备外汇并非没有任何代价。第一,储备外汇相当於持有
  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为他国进行储蓄。第二,外汇储备的增加要求相应扩大
  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操
  作难度。第三,持有过多外汇储备,往往面临来自对方的贸易摩擦,同时还要承
  担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

  专利产品操控定价

  要理解美国没有外汇储备的真正原因,须追溯美元取得霸主地位的历史。从
  严格意义上讲,美国也存在外汇储备,只不过规模非常之小,占其进口额的0.
  59月左右。德、法、英、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其外汇储备约占其进口额的1.
  1~1. 9个月;相比之下,日本经济发展仅次於美国,又是一个金融资产大国、
  资本输出大国,资本极度过剩,竟拥有13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

  显然,美国不需要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可以
  直接用於对外执付,毋须用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外汇市场和进行国际支
  付。这三项职能与外汇储备的三个来源密切相关:一部分是来自商品贸易顺差,
  一部分来自外国直接投资或外币贷款,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其他不那麽明确的
  渠道进入的。

  众所周知,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因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缘故。美元霸权,
  是建立在稳定发展的经济实力之上的。她依靠两项制度保其经济的世界竞争力。
  一是发达的高等教育制度。它通过吸收全世界的优秀学生,为其进行基础研究,
  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产品。然后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科技创新制
  度,把这些产权转化为直接和间接的产品,销售全球。上产品使其拥有产品定价
  权,可不受世界市场波动之影响,从而能够根据具体的贸易格局而调整这种价位,
  使整个美国经济保持适当发展速度。

  欧元难改美元独大

  美元霸权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两党政治与独立的美联储之间的合理博弈格局。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金融市场的发育较为成熟,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运转良好,为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提供较好操作环境。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最终造就了美元的强势地位,而美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与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
  则进一步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及其霸主地位创造了相对良好的氛围。

  由於美元拥有太多的权力,给世界各国带来来多的金融风险,因而改革国际
  货币体系的呼声来高。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稳定性恰恰
  来自於美元霸权,美国获得了铸币税以及通货稳定的收益而其他周边国家则更多
  地承担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对於美元霸权国际社会已经有些厌倦。

  近年来兴起的欧元正在对其霸权提出严峻的挑战。很多人把希望寄於这一新
  生货币上,毕竟,对於其他国家来说,在储备外汇之际又多了一个选择。但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货币可以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强有力的挑战。美
  元事实上依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只要看一看它如何维持与其他国
  家的贸易平衡,就大致可以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金融霸权招惹不满

  在美国周边有两类国家:一类是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
  这些国家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通过经常专案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
  然后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保有这些储备。从美国方面看,它通过输出美元获得
  了实际资源的注入,这些输出的美元又往往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流回美国国
  内。例如在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由於美国通过经常专案的逆差输出了大量
  美元,同时向自身注入大量的实体性资源(主要是商品),这既满足了国内的消
  费需求,又有利於维持国内物价的稳定,同时还能享受到铸币税的好处。

  同时,由於东亚国家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而持有美元储备的主要方式是购
  买美国国债,这有利於美国通过支付较低的利息为自己的经常专案逆差融资,从
  而避免了经常专案逆差的不可持续。美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年时间,
  来自亚洲的资本流入占美国外资净流入的40% ,在2004年这一比率接近5
  0% 。因此可以认为,美国迄今为止之所以还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很大程度
  上依赖於来自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的重新注入。

  美国周边另一类是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包括一些OPEC国家),这些国
  家的投资者购买大量由美国公司或者美国政府发行的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等)。
  美国通过出售这些金融资产,向周边国家融入了大量的真实资本,并且把这些资
  本运用於国内建设或者国际FDI投资。

  在这一构架下,国际货币体系明显表现出三大特徵,一是美国的经常专案持
  续逆差,资本专案持续顺差,以及美国外债不断积累;二是东亚地区的经常专案
  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三是欧洲国家的经常专案持续逆差,资本专案
  持续顺差,以及储备资产基本不变。

  这样,美国可以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有效地转嫁自身的各种风险,
  及时享受能够享受的各种便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良性圈。这种良性圈也决
  定美元霸权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难以动摇。而只要美元霸主地位的存在,就会出
  现人们所看到的现象:美国没有外汇的储备而能够保持其金融稳定和持续增长。
  问题是,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对美元霸权提出质疑,而且也会让更多新起的经济发
  展国家寻求取代美元地位的新储备货币。
希望采纳

3. 世界金融体系是什么啊?


世界金融体系是什么啊?

4. 世界金融体系是什么啊


5. 中国最近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重建国际货币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自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国际金融体系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近30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事实上处于一种“无体系”的状态。不过,伴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该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局部性变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出以浮动汇率安排为主、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类基本的汇率安排:一是独立浮动汇率安排,实行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二是固定汇率安排,包括实行货币局制度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货币国家(如欧盟内部和实行美元化的国家);三是“中间道路”安排,即各种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安排,如爬行钉住制、区间浮动制和管理浮动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较高或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发展中经济体。据统计,2002年,在IMF的186个成员经济体中,实行上述三类汇率安排的国家分别占22%、48%和30%。 

由于美、欧、日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安排对国际汇率制度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单个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安排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从国际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两个缺陷:一是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兑成本和风险;二是容易引起汇率政策冲突,即运用本币贬值政策推行贸易扩张,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全球范围没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局部的冲突却时有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形是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在工业化国家之间,从80年代后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到最近一个时期美元强势政策的调整,都充分显示美国在缓解其经常账户逆差时对于汇率贬值政策的依赖。 

固定汇率安排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强的国内财经政策约束。各种形式的“中间道路”则有可能兼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抉择的自由。然而,在美、欧、日等大国货币频繁波动的情况下,无论固定汇率还是“中间道路”安排,实际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研究显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国等实行钉住美元安排的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各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调节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发生严重逆差时,也可有限地运用汇率政策,并从IMF获得一定的短期信贷支持。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国可以方便地通过商业性国际融资弥补其经常账户逆差,从而避免采用财政紧缩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稳定的调节措施。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安排,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国际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代价。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结果是不仅经常账户逆差最终变得难以控制,而且常常为沉重的外债负担所累,甚至成为金融动荡的根源。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不断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目前,全球各类国际资本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国际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许多国际投资和信贷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资本流向的国别选择上,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常常发生“饱饥综合症”,即当看好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向那里,而当这些国家因为资本过度流入而出现危机迹象时,国际资本又快速离去。因此常造成这些国家内外经济失衡,并最终导致货币和金融动荡。此外,在危机发生的前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大规模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参与更是加剧了有关国家危机的深度,并在危机的国际传递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1973年后,该组织已不再具有对各国汇率安排进行约束的权力,其主要功能是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短期信贷,以增强其清偿能力。然而,由于该组织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动迟缓,就是力不从心,而且常常附加紧缩开支和经济自由化等不切实际的条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由于明显受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影响,该组织对于美洲以外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往往显得十分冷漠。这表明了该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展显著。目前,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国首脑和财长会议。总体上看,这个协调机制常常流于形式和务虚,很少具有实质性内容。近年来,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也在试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或者成效并不显著,或者对各国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相比之下,区域性货币合作进程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元于1999年成功面世,欧元区内部也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欧元的诞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最近几年来,在拉美、中东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美元化和货币局制度,或者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尽管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迫使阿根廷放弃了货币局制度,但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但正在面临挑战。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诞生独立的世界货币,因此,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美元正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的一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60%左右。依靠这种地位,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输出美元不断占有别国的实际经济资源。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学术界对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建议包括:增强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建立汇率目标区,以减少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是对投机性资本流动的限制(如实行“托宾税”,即各国对外汇交易征税);改革和重塑IMF,增强其资金实力,提高贷款决策的透明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的表决权;加强区域性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如回归金本位体系、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历史不会进行简单回归,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顿森林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近几年的发展显示,其他改革建议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一个根本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金融动荡没有切肤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损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总体上并不积极,对于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改革和重构IMF等发展中国家十分关注的改革建议,则更是反应冷淡甚至持反对态度。另外,相互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也使发达国家很难在所有的改革问题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国一直反对日本在亚洲推动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反对其倡导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展望未来,可以认为,近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不过,从中长期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和深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积极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和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意味着上述改革建议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实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且仍将利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近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

6. 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

国际金融体系是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与发展的。由于各国之间商品劳务往来、资本转移日趋频繁,速度也日益加快,这些活动最终都要通过货币在国际间进行结算、支付,因此,就产生了在国际范围内协调各国货币关系的要求。国际金融体系正是在协调众多国家货币制度、法律制度及经济制度这一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

7.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有哪些

  【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
  按中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主要区别为: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办理具体存贷款业务;中国银行则承担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的职责。
  2、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2003年4月成立,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1992年10月成立,依法对证券、期货业实施监督管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1998年11月设立,负责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按照中国现有法律和有关制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保留部分金融监管职能。
  3、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中间业务为主的营利性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如融资者、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这里所说的证券主要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和流通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存托凭证等有价凭证,通过证券这种载体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可以达到投资和融资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节约融资费用。
  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有哪些

8.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什么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的金融体制在融资方式上实行的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次,实行主办银行制度(银行与企业双方签订协议,金融体系主办银行要按照信贷原则解决企业大部分合理的资金需要,同时对企业重大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企业所需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发展前景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金融体系状况是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证券市场刚起步规模小,功能初步显现,金融体系从起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金融体系扩大和规范证券市场,金融体系创造市场和社会督导公司的环境和条件。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3.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5.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