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尔德·贝兰克梵的人物经历

2024-05-16

1. 劳尔德·贝兰克梵的人物经历

 靠着奖学金贝兰克梵很顺利地完成在哈佛法学院学习,于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又于1978年获得哈佛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踏上工作岗位。1978年大学毕业他找到了一份税务律师的工作。和许多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一样,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让贝兰克梵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他在寻找跳槽的机会。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高盛的招聘信息,贝兰克梵的内心在跃跃欲试,于是他递出了自己的简历。这一次应聘,这位聪颖思维敏捷的哈佛高材生并没有得到高盛的青睐,相反他被拒之门外。1981年贝兰克梵从税务律师的岗位脱离出来,进入一个鲜为人知的商品贸易公司J.Aron工作,成为一名业务员。 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到一名金牌销售员,贝兰克梵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在短暂的时间内看到了自己生命宽度的快速拓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让年轻的布兰克费恩更加意气风发。但是他没有想到,不久J.Aron因为总体颓势无法扭转被高盛并购。就这样贝兰克梵连同J.Aron都变成了高盛的一部分。当初应聘高盛被拒,如今却通过这种方式“歪打正着”地成为了高盛的一名员工,贝兰克梵的心里似乎还有些疑虑,“当我最初加入这个公司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怎么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于是我问自己我是不是能让我所负责的工作领域成为公司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我非常在意这一点”,贝兰克梵回忆说。高盛一直以来给外界一个毫不留情的印象,它总以惊人的速度将精英吸纳进来,又会以惊人的速度将其扫地出门。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贝兰克梵急需快速找到自己在这个庞大的金融机构里的定位。 被纳入高盛体系下J.Aron公司的业务有待调整和恢复,贝兰克梵在这一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业务扩展到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初J.Aron所创利润已经占到高盛财团总利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J.Aron在高盛内部成为了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地方。伴随着J.Aron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的还有贝兰克梵,他在这期间的表现越来越受到高盛高层的重视。贝兰克梵当初的目标达到了,在高盛他不仅站稳了脚跟,还为自己日后的跃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贝兰克梵真正在高盛集团脱颖而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在2002年,这一年贝兰克梵所掌管的高盛的支柱部门——固定收益商品部创造了高达1270万美元的收益,而当时高盛董事长兼CEO的亨利·鲍尔森所负责部门产生的收益也不过只有960万美元。一时间贝兰克梵的名字变得响亮厚重起来。 鉴于J.Aron在高盛集团内部的位置越来越重要,1997年高盛将J.Aron与其固定收益业务合并,建立了固定收益商品部(简称FICC),贝兰克梵被任命为这部分业务的主管。贝兰克梵的领导大大增强了FICC的交易能力,且使其保持着快速恒定的增长态势, FICC的收入从1999年28.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55.9亿美元,至今FICC都保持在高盛内部主干的作用。2003年初,贝兰克梵成为高盛上市后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进入公司董事会的员工。 在这之前鲍尔森有两位公认的接班人,一个是野心勃勃的约翰·桑顿,他曾将高盛的业务成功打入欧洲和亚洲市场,而另一位是约翰·赛恩(2003年出任纽交所CEO,2007年末就任美林证券CEO)。没有人关注到贝兰克梵,但是FICC的接连佳绩,以及高盛集团的总收入对FICC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有观察家认为如果高盛继续保持对FICC的高度依赖那么贝兰克梵就是那个等待接替鲍尔森的最佳人选。果然不久之后这个预言被证实了。2003年12月贝兰克梵成为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而两位早就被看好的接班人桑顿和赛恩则于2003年底先后离开了高盛挂冠而去。有分析认为贝兰克梵的成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他懂得如何通过公司的自营交易而不是通过兜揽高端客户来创造利润,这是贝兰克梵的一个特长,另一个原因则是自营交易近年来已经形成潮流,贝兰克梵所具备的特长正式顺应了这种潮流的需要。善于发现机遇并且能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并将其充分利用,这是贝兰克梵的一个重要特质。2003年第四季度,FICC的收入达到11亿美元,约为高盛集团同期净收入的1/4。更为重要的是,据分析师们称,该子公司对高盛利润的贡献率更要高得多,约为35%。因为在FICC出色的表现,2002年布贝兰克梵的薪酬就占据了高盛的至高点,2003年底高盛公司宣布,布兰克费恩当年的薪酬是2000万美元,少部分是限制性股票,多数为现金。 2006年6月时任高盛集团CEO的亨利·鲍尔森被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为财政部长职务,自然贝兰克梵成为鲍尔森的不二人选。6月2日,高盛董事会宣布,任命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贝兰克梵为新任CEO兼董事长。凭借优秀的交易技能,贝兰克梵走到了高盛集团的最高位置。2006年因为带领高盛继续乘风快速前进,贝兰克梵本人再获丰厚回报,年终奖高达5340万美元,也创下了华尔街投资银行年终奖金的新纪录。凭借2007年的出色发挥(2007年高盛集团股价上涨约5%,虽看来一般,但和华尔街的同行相比已非常优秀:摩根士丹利、美林、贝尔斯登、花旗集团股价下跌20%甚至更多),贝兰克梵从高盛拿到6790万美元的收入,包括268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4110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分红,从而成为去年华尔街最阔气的“打工仔”。与此同时,2007年《财富》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贝兰克梵排在苹果集团的乔布斯和新闻集团的默多克之后,高居榜单第三。可以说,如今的贝兰克梵称得上华尔街的财神爷。但若了解他的出身背景,那么贝兰克梵的奋斗历程也可说是一个典型的“华尔街神话”。

劳尔德·贝兰克梵的人物经历

2. 劳尔德·贝兰克梵的简介

Lloyd Blankfein 又译劳伊德·布兰克芬,是金子总会放光的,贝兰克梵也是这样。凌乱、破旧、困苦的生活并没有遮蔽贝兰克梵的才智,在和自己处于同样条件的孩子群中,年幼的贝兰克梵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做游戏他是最快取胜的那一个,而伙伴们遇到疑问时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来请教聪慧的贝兰克梵。16岁时贝兰克梵成功申请哈佛大学并获得奖学金入校学习。对于平常人而言成功申请哈佛大学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因为哈佛是世界一流的学府,那里汇聚最智慧的火花。可是贝兰克梵并不因为这些选择哈佛,而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听说有一个大学的名字叫哈佛。简陋闭塞的生活条件也许没有给与他较多了解外界的可能,他不了解哈佛,不知道哈佛的地位,因为要上大学就申请了一个自己知道的学校,仅此而已。

3. 劳尔德·贝兰克梵的介绍

1954年,贝兰克梵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斯区,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邮件分拣员,住在布鲁克林的廉租房区长大,那是纽约市最糟糕的廉租房区之一。曾经贫困杂乱的成长环境和贝兰克梵今天在华尔街顶级金融巨头高盛的工作环境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让人不敢想象,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然后就是这样让人不敢想象的距离被贝兰克梵成功的跨越了。

劳尔德·贝兰克梵的介绍

4. 克劳德·贝里的人物评价

1月12日,法国几乎所有电台电视台在重要时段的新闻节目,均播出法国制片人克劳德-贝里去世的消息,并表示哀悼。法国一台在晚间20点的新闻报道中用法国影坛最后一位巨人去世来形容。早在此前一天,同样的新闻节目就已经传出克劳德-贝里病情极度恶化的消息。聪明的人们明白,克劳德-贝里离天堂道路已经不远。可是没想到,去得还是比想象得更快。 法国影坛制片第一人,克劳德-贝里常常被人们称作“法国电影教父”和“最后的王子(dernier nabab)”。作为法国电影的领军人物,他的标志性面孔也成为法兰西第七艺术的代表。就在拍摄自己的第二十部影片《珍宝》期间,他因脑中风在周六至周日晚间紧急住院,然而现代医学终无回天之术,克劳德-贝里于12日周一早间辞世。但是,他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将继续下去,影片由法国名演员马蒂尔德-赛涅和阿兰-夏巴主演,曾在导演的前作《只要在一起》中担任助手的弗朗索瓦-杜佩隆(其影片《自助者天助》获得2008年东京电影节最佳影后荣誉)将接过贝里的接力棒,完成后者的遗作。 和克劳德-贝里有着二十多年合作经历的法国pathe发行院线总裁赛杜面对老友的去世无比沉重, “离开我们的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一个演员、一个伟大的导演和一个伟大的制片。遗憾的是,他却从来没有获得法国本土的电影大奖,无论是金棕榈还是凯撒”。 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则宣称 “法国电影从此成为孤儿”。 作为法国影坛毫无争议最有权威和实力的制片人,克劳德-贝里完全依靠自学成才。1934年出生于巴黎,父母分别是皮草商和工人,幼年时的克劳德-贝里经常逃课,甚至没有通过高考。追随父亲有过短暂的皮草工作经历,他在业余时间同时学习舞台表演,并以演员的身份最终进入电影领域。1962年他作为导演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剧情短片《le poulet》出手不凡,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大奖和威尼斯影展奖项。 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的灵感来自亲身经历,这部感人的《老人和孩子》讲述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孩子被父母送到乡下躲避战乱,寄宿在一个反犹太的老人家里,后者对孩子却产生了感情。克劳德-贝里随后的许多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质,讲述和他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的故事。这包括描述青春期的《第一次》,父子关系的《父亲的电影》、服军役经历的《枪手》、和对性自由发现的《性商店》,以及他在与第一任妻子关系破裂后对夫妻关系反省的《我爱你》。但是他作为导演留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告别往昔》,影片中塑造的独特悲剧人物将法国笑星科吕什捧上了凯撒影帝的宝座。克劳德-贝里执导,改编自法国著名剧作小说家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甘泉玛侬》、《男人的野心》(又译《恋恋山城》)同样是法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克劳德-贝里同时还是演员,编剧、但他最为引人瞩目的成绩,无疑还是作为制片人的辉煌。他的一生一共担当了50多部作品的制片,其中包括阿莫多瓦、米洛斯-福尔曼和波兰斯基早期的多部作品,同时还有本土的莫里斯-皮亚拉、帕特里斯-夏侯、克劳德-米勒、埃里克-侯麦、安德烈-泰西尼、让-雅克-阿诺等许多作家导演的作品。一方面制作了法国历史上许多最有影响力的诸如《美丽新世界》系列和《欢迎来到北方》等通俗大片,另一方面,又凭借敏锐的职业灵感,为许多风险作品诞生立下汗马功劳。波兰斯基的《苔丝》、让-雅克-阿诺的《情人》就是在他的力排众议之下才得以面世。当他被问到成功制片的经验时,他说完全凭借自己的直感,并伸出小指头,笑着说,我的小手指会指引成功的方向。 克劳德-贝里的一生就像他的电影,喜剧中充满悲剧色彩。2003年他在自传书中,讲述了人生中经历的悲剧,第一任妻子的自杀。以及他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企图投窗自尽,在未遂瘫痪后于2002年病逝。这两件个人悲剧曾让克劳德-贝里陷入深深的悲观情绪中,同时也成为他完成随后作品的动力。 面对他的去世,法国影界政坛重量级人物纷纷发表悼念言辞,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赛尔奇-杜比亚纳评价逝者:“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欧洲制片方式,投资巨额并汇集了无数著名导演和演员,这是一个创造精彩的真正领导实施者”,2003年到2007年,克劳德-贝里曾担当过同样的角色。 法国文化部长阿尔巴奈尔评价他“没有偏见,被风险所激越,他面对不同类型的电影展示了开放的态度”,法国总统萨科奇则同样致敬这位 “一代人中最富有天才、法国电影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阿莫多瓦用最精简的一句话概括了克劳德-贝里的本质:“一个有能力展示快乐的忧伤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