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024-05-13

1. 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内容如下:
1、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力争经过努力,使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2、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
3、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组建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国外投资建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

中国将加大推进力度:
第一:激发进口潜力,中国将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空间。
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中国已经进一步精简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减少投资限额,投资自由化水平,正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
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将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 我国要坚持实施什么的对外开放?

我国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十四五规划指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

对外开放措施
推进对外开放,要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推进对外开放,要坚持以制度型开放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要继续坚持推动公平、开放、透明的现代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相关制度和规则体系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对外开放,要全方位、多角度实行对外开放。不仅要巩固与发达经济体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传统境外市场的合作分工,还要进一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3.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可以快速的发展经济,可以使我们时刻的吸取先进的技术,在当今的时代经济就是一切.我们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

4.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法律分析: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_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第十一条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3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4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4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5.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体表现是什么?

1、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国有企业改革: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4、对外开放,利用沿海优越的条件更好的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扩展资料:

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在有些方面有了重大进步,而在有些方面却一仍旧章。

在对外开放方面,确立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和引进国外技术人才的方针。这在中央,在邓小平极力倡导下,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对内搞活方面,1978年提出了不仅要扩大地方的权力,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更要扩大企业的权力,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给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

同时,强调尊重农业生产队的自主权,贯彻多劳多得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在中央,思想也是一致的。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体表现是什么?

6. 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具体有哪些

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具体有: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
实施以增发国债为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用以加强基础建设,积极拉动国内需求;清理整顿乱收费727项,为企业和社会负担减负370多亿元;
加大对去产能“压锭限产”的资金补贴,对纺织业每压缩落后棉纺1万锭给予财政补贴300万元等积极政策;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1998—1999年实施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停止向困难国有企业的“输血型”支持,倒逼企业去杠杆、去产能和兼并重组。
2.积极推进企业债权转股权
实施金融政策支持托底,及时成立了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债务,实现由债权债务关系向持股分红的股东关系顺利转型,
既分摊和弱化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债务风险,又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当时中央财政投入4000亿资金注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债务,其中1999—2005年间剥离不良资产总额高达2.58万亿元。
3.严厉行政约束去产能,优化供给结构
强有力的行政化手段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撒手锏和指挥棒效应,对终止重复建设,清理过剩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下岗分流效率显著。1996—1998年国有企业从11.38万家下降至6.5万家;1998—1999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岗分流约2200万人。
从1998到2000年末3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由39.1%下降至20%左右,国有企业亏损数目大幅度减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4.力推企业兼并重组
通过行政命令、政策扶持,兼并破产政策重点向纺织行业倾斜。兼并重组遵循市场机制汰劣促优的竞争法则,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市场重组等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的有效竞争性。国企三年脱困改革中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纺织企业537家,实际核销规模126亿元,
占全国总规模400亿元的31.5%,国有企业数目减少幅度达到42%;债转股一年后仅企业利息负担减少近200亿元,转股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降幅在20%以上。
5.国有企业改革和化解过剩产能同步进行
在改革实践中,1998年政府明确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等政策主张,通过去产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减压减负、优化供给端;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化解过剩产能革除体制机制上的壁垒。三年改革使亏损企业数目得到一定压缩,并且提升了现有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由1997年的39.1%下降至20%左右。

6.分流下岗职工政策
三年国有企业改革中把减员增效作为突破口,使得1998—1999 年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约2200 万,三年脱困期间把3000余万人推向了社会。政府采取了积极转岗、培训和再就业等帮扶政策,尽力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养老、医疗保障。但是当时有限的财政补贴、数千万人的分流规模、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导致大面积失业,财富缩水,也让社会付出了沉重的改革代价。

7.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由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一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现代科技既不是一国所创造,也不为一国所拥有,而是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封闭起来,都无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现代化大生产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联系和世界市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生产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消费自己所生产的全部产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则能扬长避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最大效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减少代价,少走弯路,就显得更加必要.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8. 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服务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坚持把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贯穿于司法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确保中外当事人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保护平等,努力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营造各类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充分尊重并保障中外当事人依法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依法选择适用法律的权利以及选择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的权利,提高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自治性。依法行使司法管辖权。依据我国法律,正确行使司法管辖权,有效维护我国国家司法主权,为中外市场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坚定维护我国司法管辖权的同时,妥善解决涉外司法管辖的国际冲突和国际间平行诉讼问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