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发展史

2024-04-27

1. 中俄关系发展史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大致作这样一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中俄关系发展史

2. 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早点的我不清楚,我感觉从清朝开始,康熙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那时候是平起平坐,清灭不了沙俄,沙俄也灭不了大清。客观说,那时候是因为清没有很强的国力跟沙俄打下去了,才会选择签条约。那时候关系应该是“平起平坐”。
  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沙俄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勉强迈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那时候中俄关系是交恶,俄国那时一直想瓜分中国。清后期就是勉强不被殖民的苦苦支撑时期,俄就是殖民者。那时的关系,是一半敌人,一半主人,“半敌半主”。
  到1920左右吧,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中国吸收了共产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先辈李大钊主动向俄国学习,列宁同志很乐意帮助我们,我国国情就决定了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救国。这时候应该是“母子关系”。
  从南昌起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就把苏联当成盟友(共产主义盟友,二战反法西斯盟友),但当时国际苏维埃一直想远程操作中国共产党,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革命方针。苏联当时既想帮助我们强大(将来好帮助他牵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又想控制我们,怕我们太强大超过他们。这时候应该是“兄弟关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还想吞并我们。越南战争时期,中国一边打越南,一边防御北方,防止苏联打来。这时候的关系应该是“敌对”关系。
  到1989年5月15号,戈尔巴乔夫访华才结束了敌对关系,这时候中苏关系是“正常化”。但戈尔巴乔夫回国后就成了没有实权的主席,之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苏联的主体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1991年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友好国家。

3. 中俄关系的前景

中俄关系的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前景看好,同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中俄关系,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经营。要努力消除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夯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要确保相互对对方崛起性质的积极判断,努力促使俄坚定走和平之路的信念。要从战略高度解决两国在对美关系上的非协调性问题,携手稳定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新形势下,中俄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共同努力,确立中俄关系发展长远目标,推动两国关系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坚持真诚互信,巩固中俄关系政治基础。我们要增进政治互信,始终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两国外交优先方向,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推动力。
我们要坚持互利双赢,夯实中俄关系经济基础。我们要保持并继续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的积极态势,探索合作新途径新方式,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深化两国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我们要坚持世代友好,打牢中俄关系社会基础。我们要积极推动两国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交流,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我们要坚持紧密协作,坚定维护中俄战略安全利益。双方要加大相互支持力度,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磋商和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变革,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不懈努力。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前景。让我们秉承传统友谊,坚持世代友好,深化战略协作,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经济体。双方加强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间的许多项目发展顺利,比如田湾核电站新一期工程的建设,莫斯科的俄中制药中心等。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在内的一系列俄罗斯大型公司,计划在中国开展新的大型投资项目。俄罗斯和中国在直升机制造、机械制造和能源,以及林业和创新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发展非常顺利。两国必须迈向新的合作水平。
1.影响中俄关系的美国因素
从全球地缘战略层次来看,中俄共同面临的是“一超多强”的地缘战略格局。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处于霸权地位。其单边主义政策虽然屡遭挫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俄作为发展中大国仅仅是这个“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两强,只能在被迫认可美国的霸权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现有秩序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层面上,中美、俄美关系仍然是最主要的。
中美两国近年来虽然矛盾不断,冲突日益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长期看,中国的崛起必然将改变世界政治舞台的格局,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也会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形成挑战。因而,协作和牵制便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双重战略基石。一方面,美国意识到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越来越多地需要来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合作,实行保持与中国的接触乃至合作战略;另一方面,美国并不甘心中国的崛起,积极向中国周边地区进行战略延伸,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同日本和印度的关系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而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问题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中美关系增添了许多变数,未来的中美关系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变数较大,不容乐观。
俄美关系在苏联刚刚解体时,曾经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随着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和北约东扩速度的加快,俄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呈不断加深趋势。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在美国宣布将在捷克或格鲁吉亚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雷达站,在波兰建立部署10枚截击导弹的军事基地之后,俄美关系又一次陷入了危机。目前,俄美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协调、斗争多于合作的状态。俄美关系的如此走向,实质上是由两国的重大战略利益冲突所决定的。借助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飙升,复兴俄罗斯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俄罗斯近些年的主要战略诉求,但这一点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从而危及美国全球利益,千方百计打压和削弱俄罗斯,成为“冷战”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政策和目标。事实上,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俄罗斯的挤压,并不断构筑防范和削弱俄罗斯的屏障。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将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挤压俄战略空间。借反恐之机空降中亚,积极推进“大中亚”战略,与俄罗斯在中亚、里海等地争夺能源。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推动了一系列“颜色革命”,削弱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如此,两国在反恐、防核扩散、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仍需要合作。再加之俄罗斯自身力量的不足,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因此,俄罗斯不会选择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俄美关系今后将会继续维持斗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势。
中俄两国同样面临“合围”的格局,中俄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来解决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力于国内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俄罗斯也认识到要确保大国地位,关键在于振兴经济。普京强调指出:“稳定的经济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振兴经济是俄罗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所在,“如果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不能集中进行振兴国家、恢复经济和人民福利的工作,国家就注定要停滞,最终将走向解体”。对于中俄而言,今后的十年是两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期,两国都希望周边环境能够和平稳定。但是两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宁,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其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在欧洲,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目前,北约已将边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这块飞地已经被北约彻底包围。作为俄罗斯战略依靠的独联体离心倾向日益明显。1999年3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退出独联体安全体系。在亚洲,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美日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俄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国是一个陆地海洋性国家,与很多国家陆地或海洋连接,是相邻强国最多的国家,地缘关系十分复杂。东边,日本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体系,扩大美日同盟的职能与范围,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日关系长期处于紧张态势;东南边,东盟在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牵制中国;南边,与印度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相互间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西边,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在中亚驻军,危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两国应该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借重,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两国都需要对方的支持,实现共同繁荣。俄罗斯面对美国和欧盟咄咄逼人的挤压政策,被迫修正其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重视加强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外交,以便为俄罗斯在与西方斗争中创造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避免东西两线的地缘形势同时恶化,腹背受敌。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双方有4300千米的边界线。中国同时又是亚洲的一个经济和军事大国,综合国力在不断上升。中俄客观存在的地缘关系和中国所处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是俄罗斯加强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俄罗斯赢得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也可以是俄罗斯保持同西方力量对比均衡的一个重要筹码。
同时,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中亚三国、蒙古、印度有很大的影响力,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确保中国北线、西北线和南线的地缘政治安全,使中国有一个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中国实行大国外交,维持大国间战略均势的需要。
中俄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方面需要得到对方的支持,俄罗斯存在车臣恐怖分子势力的问题,俄政府在处理车臣问题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指责,俄担心,“俄罗斯由于民族文化发展或地区分离主义而面临解体的危险,可以想象这种危险在车臣战争后更大”。中国面临“台独”、“疆独”和“藏独”问题,特别是“台独”问题有引发中美大战的危险。无论是俄罗斯的车臣分裂势力,还是中国的“藏独”与“疆独”分子,他们的背后都有国外势力的支持,还往往涉及复杂的宗教、民族问题,这使得中俄两国的国内问题国际化,解决起来异常棘手。此时,两国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中国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俄方理解中方根据《反分裂国家法》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中国则坚持不介入俄罗斯的国内问题,支持俄罗斯反对车臣分裂势力,对涉及俄罗斯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俄罗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对方的支持,让两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大合作的空间。
2.推动世界多极化,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和看法
中俄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并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因为它不想受制于美国”,“不想扮演美国的小伙伴角色”,只有在多极世界中俄罗斯才有希望成为独立一极。多极化就是以建立多极世界为目标,进行多方位、多边外交运筹,这是普京外交的核心。这首先是由俄罗斯实力衰退、难以独立构成世界一极的现实决定的,更是由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中国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一极。中俄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成为一极的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选择在政治和战略上接近,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在国际法的框架中加强协调、合作,能够共同制衡唯一的超级大国单极独霸世界的企图。这种新型的大国力量重组趋势有利于保持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稳定,中俄两国互相借重、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中俄在国内与国际领域的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正是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下为两国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温家宝总理曾对开创两国经贸合作新局面,推动两国经贸合作迈上新水平提出了五项建议。第一,深化能源和资源合作,能源合作要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带动油气、核电、森林、矿产等资源设备和技术领域合作;第二,深化贸易和技术合作,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推进航空航天和信息通讯领域合作;第三,深化金融和投资合作,共同探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第四,深化地方和比邻地区合作,特别要加强振兴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政策协调合统筹规划;第五,深化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合作,在推动建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等方面紧密合作。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两国必须通力合作,必须要有新的国际金融秩序,需要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成立新的组织和机构,监管和预防金融风险,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以保证国际汇兑体系稳定。中国支持俄罗斯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反对将这一问题政治化。俄罗斯对世界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非常重要。普京说,俄方高度重视加强两国务实合作,愿同中方一道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两国企业加强合作,推进贸易、投资、机电、能源、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质量和水平。
对于俄罗斯来说,发展现代化的林业加工生产和增加高附加值林业产品出口是最重要的优先任务之一。俄罗斯对本国和外国公司向俄罗斯林业投资感兴趣。其中的投资来源之一是中国,中国是俄罗斯林业产品的传统大型消费者之一。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准备同中国在实施生产大型科技项目上进行合作。他指出,民用航空制造中存在实质性的合作潜力。俄方知道中国有关实施“大飞机”项目的决定。俄罗斯准备与中方就此开展合作,这符合两国国战略合作的水平和规模。
普京还建议在俄中贸易结算中逐步放弃美元,转向使用两国本国货币。他说,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困难局面。双方应该考虑完善贸易支付体系,包括通过协调步骤,更加广泛地使用本国货币。普京同时强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进行这样的阶段性过渡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俄关系已牢固地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以有利于两国人民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出发点,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为载体,以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为驱动,服从和服务于两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这种既关注现状又着眼于长远的新型国家关系,彰显了以合作、对话、互信、互利、发展求安全的新安全观,顺应潮流,符合两国利益,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就是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就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规定的各项原则;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有效的机制保证,就是两国元首、总理建立的定期会晤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机制。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俄关系必将得到大大充实和深化,继续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并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俄关系的前景

4. 介绍一些关于中俄关系的历史事件。。。

1949年以后,中俄关系史研究因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特别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影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又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敌视和封锁,因而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中苏两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合作的结盟时期。关于中俄关系的历史,包括中苏两国历史上的一些旧账,中国政府所持的态度是:历史上虽然沙皇俄国从中国掠夺了大片领土,但十月革命后,这些领土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所有,苏联是中国的亲密邻邦。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的行动使中国人民深信,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能发生领土问题的争论。在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同苏联保持最友好的关系,即使发生争论,也可以用互相让步的方法来解决。正因为不愿意首先提起历史上沙皇俄国曾经掠夺过大片中国领土等不愉快的往事,所以整个50年代中国史学界从未注意中俄关系史的研究,甚至在许多中国近代史著作中对这一段历史也避而不谈或一带而过。整个50年代虽不能说是一片空白,研究成果也寥若晨星,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追溯中俄两国历史上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如余元庆的《中俄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三百年》、李蓼源的《中苏友谊源远流长》。第二类是专谈俄国1905年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的,这在当时是最热门的课题,黎澍等还写过这方面的专著。第三类是谈沙俄同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权益涉及中俄关系的,如金冲及的《论1895年至1900年英国和沙俄在中国的矛盾》、林星的《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期间帝国主义在东三省的铁路争夺》、高鸿志的《一八九五--一九 五年美国对东北的侵略及其同帝俄的斗争》。第四类文章披露了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疆界发生变化的真相,尽管这类文章数量不多,也并非深层次的探讨与剖析,但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先是被指摘为反苏,后又被卷入"反右斗争"的浪潮受到批判。所以自1958年之后,一直到60年代中期,报刊上几乎再无专谈中俄关系史的文章出现,真正成为空白。  然而就在中苏结盟的50年代初期,苏联学术界并没有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谴责和批判沙皇俄国的侵华政策,而是歪曲中俄关系的历史,美化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行径。从苏联学者茹科夫、鲁布佐夫、涅奇金娜、纳罗奇尼茨基、特列涅夫、阿尔谢尼耶夫、维纽科夫、斯卡隆等人的著作中我们看到:1689年中俄两国通过对等谈判而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沙俄被清政府逼签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侵占了沙俄的领土;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割地条约是收复失地的平等条约;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俄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也被说成是"友谊"等等。  苏联学术界的上述观点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维埃俄国即多次发表对华宣言,承认中俄关系的历史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宣布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此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残暴地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早期的苏联学术界从这一原则立场出发,强烈谴责沙皇俄国的侵华政策,批判沙俄学者对中俄关系史的歪曲,承认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是平等的,而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是不平等的。这一时期苏联学者波克罗夫斯基、巴赫鲁申、罗曼诺夫等撰写的著作,以及具有权威性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苏联国内战争史》,都对沙俄使用武力对华进行领土侵占和经济掠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从30年代中期发生了变化,斯大林于1934年给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写了《论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认为恩格斯的目的是要在欧洲舆论面前攻击俄国的对外政策,因而具有片面性。斯大林对恩格斯有关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实际上持批判态度,这样一来就美化了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宣扬了民族沙文主义。此后苏联党和政府便直接领导苏联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波克罗夫斯基等人的观点受到批判。学术观点上的批判又和当时苏联国内的肃反政治运动交织在一起,一大批早期的苏联史学工作者受到迫害。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又倒退到沙皇俄国时代,将数百年来沙俄的对外战争一概称之为解放战争,一些对外侵略扩张的将领也被奉为"伟大先辈"。由此可见,前述50年代苏联学术界美化沙俄侵华政策,歪曲中俄关系的历史,实则源于30年代中期斯大林主张的大俄国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斯大林去世后,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斯大林的《论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也随之受到苏联史学界的批判,此后直至1961年之前所出版的一些史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化沙俄对华政策的错误。  然而,这一状况未能持续多久。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1963年苏联政府在给中国政府的信件中,完全否认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逼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边界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俄关系史的研究在苏联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成为最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苏联史学界公然篡改历史,完全成为对华政策的宣传机器。  1964年,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举行边界问题磋商,由于两国边界条约大都是在19世纪末以前签订的,所以两国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工作者均派上了用场。尽管中国政府主张分清历史是非,肯定中俄边界条约是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在中俄两国人民都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中国并不要求收回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被割占的领土,而是希望以这些不平等条约为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但是,苏联政府于1969年6月发表的声明中,不仅不承认中俄边界条约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且还抛出了中国北部国界应是柳条边、长城,西部边界不超过甘肃省等等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臆断。

麻烦采纳,谢谢!

5. 俄美关系发展的历史

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经历了由合作到矛盾甚至冲突,又在冲突 中伴随着协调妥协的发展历程。本人阐述了这一历程。但文章的着 眼点不在于描绘历史,而在于分析历史。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一、影响俄美关系的两大因素: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促 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需求、相同的价值观及个人因素;制约因素包 括“冷战”的历史惯性、民族主义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因素 使俄美关系产生磨擦和矛盾,促进因素又使俄美关系产生对话与合 作。二、俄美关系的国际影响。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不再是主要 矛盾,其影响也非全局性的。但是,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全球力量 的均衡,中亚和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世界裁军进程等诸多领域,俄 美关系都有着重大影响。三、核裁军谈判在俄美关系中的地位。俄 美关系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核裁军问题是俄美双边 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成为维系美俄关系的...

俄美关系发展的历史

6. 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俄两国合作期远没有对抗期长,中俄在地缘政治上有一定冲突,领土问题上更有很多遗留问题。
中俄两国曾经有一段很短暂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蜜月期,现在这个共同点没有了,两国关系只是普通邻邦关系。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重点放在欧洲,奉行务实、不吃亏的政策,保守倾向是长期主流,曾经对周边国家有较强的支配传统,目前从冷战思维中走出来,但地缘政治斗争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未来俄罗斯不会不对中国抱有警惕,在边境和资源问题上会极度敏感。人口很少却占据着地球上大量资源的俄罗斯自我不安全感很强,加之传统,会以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为主要政策。
单级世界的格局促使中俄两国一段时间内会以互不干扰,小幅合作为主,短期内不会有太深层的发展,也不会爆发太多冲突。

7. 中俄的关系

中俄(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同盟友好
60-80年代敌对
90-现在合作伙伴(利益上的)
毕竟老大哥变成小兄弟了(现在中俄贸易中中国是俄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俄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GDP基本上是中国的十分一,俄国目前的地位很尴尬,以前中国军事工业依赖俄国,我估计再有10年俄国都有可能向中国进口武器,所以现在俄国对中国既爱又恨,关系很复杂。现在俄国的外交已经更加务实了《没有原则了-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冲突中很明显》)

中俄的关系

8. 俄国的中俄关系

沙皇俄国原是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沙俄自清代以来,通过战争、条约、调停法理拥有了中国的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包括(自东向西):库页岛、乌苏里江以东土地、黑龙江北至外兴安岭土地、贝加尔湖以东土地、唐努乌梁海等。另外,苏联在外蒙古独立事件中起了主导作用。根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归还中国174平方公里,当中第二大的岛屿银龙岛,因位处黑瞎岛之西北,故此全部归属中国。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罗斯居民的别墅。俄方并已经开始拆除岛上的防御设施。黑瞎子岛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于2007年底完成。由于俄国的原因,蒙古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许多土地也不再是中国的领土。俄国的行为造成中国领土主权的一些侵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