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二十世纪初,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17—1921年五年共

2024-05-17

1. 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二十世纪初,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17—1921年五年共

     B         根据材料中的要求是“外部环境”B符合题意,AC是内部环境D表述错误。    

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二十世纪初,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17—1921年五年共

2. 近代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一、二厂,至1921年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一战”

     B         试题分析: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在这一时机下,民族实业家抓住机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的发展。因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故选B。A项错误,与材料中说的“一战期间”的获得巨大发展无关;C项错误,优化投资环境,并非个人能左右得了的;D项错误,张骞的企业并未处于垄断的地位。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后由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的放缓;在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后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再次快速的发展。这两次的发展都是给我们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启示。    

3. 张謇的大生纱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过程�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中国纷纷建立工厂。他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使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然后又直接销售到中国市场,牟取巨额利润。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张謇开始创办实业;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张謇兴办的企业也步人鼎盛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规模侵入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时期结束,张謇创办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实业救国”是难圆之梦。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民族工业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张謇的大生纱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过程�

4. 张謇的大生纱厂在投产以后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投产以后,大生纱厂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须不断购进棉花,资金越来越难周转。张謇再次求助于官僚、绅商,但是又毫无结果。

5. 大生纱厂立足已稳后,张謇开始做什么?

这5年里,张謇耗费心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顽强坚持下来,成为家乡近代工业的开拓者。大生纱厂立足已稳后,张謇努力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力图使该厂成为第一流的纺织企业。

大生纱厂立足已稳后,张謇开始做什么?

6. 大生纱厂发展历程: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由材料中可以看出,大生纱厂1903年、1907年、1915年和1921年持续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口号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除此之外,1914年——1918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故选C。    

7. 张謇大生纱厂宣告破产具体时间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张謇大生纱厂宣告破产具体时间

8. 为什么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大生纱厂是清末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分析:其一,对大生纱厂创办时张謇招股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非官非商亦非买办的身分是他招股集资屡遭挫折的根源。   其二,对大生纱厂实行的“官利”分配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官利”制度的实行,受当时整个社会高利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不能把大生纱厂此后的困境简单归结于官利制度。   其三,通过大生纱厂股东大会,分析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中国股份制企业成长发展的状况。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近代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及清政府的腐败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体制的影响致使我国在近代的私营企业几乎为零 而在民国建立之后虽然民营有过短暂的春天但整体而言而受帝国主义的各种盘剥  而大生纱厂的整个历程可以说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我们通常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而这种缩影实质上是我国整个近代手工业的凄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