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张骞 “实业救国”,创办

2024-05-17

1. 甲午战争后张骞 “实业救国”,创办

大生纱厂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点击【采纳答案】,谢谢 ^_^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甲午战争后张骞 “实业救国”,创办

2. 甲午战争之后时期兴办的著名企业有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等。而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则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影响下,出现的一些民族工业。

3. 张謇创办实业的主要原因 急

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秘张謇如何起家成为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张謇创办实业的主要原因 急

4. 张謇创办实业与马关条约有什么关系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在早期他和传统的士大夫一样,也是以“学而优则仕”为主导观念的。随着他屡次落榜之后,深刻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尤其是他高中状元后这种认识更加深刻。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实业救国。所以在1894年,他高中状元,毅然辞官,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1899年秋,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除此还包括:1901年建立的面粉厂,1902年和1903年办的轮船公司,1903年建的榨油厂和酒厂,1905年建的缫丝厂和机器厂。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这些实业的创办,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鼓舞了中国民族资本不主义的发展。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走向没落

5. 为什么说张骞实业救国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中国纷纷建立工厂。他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使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然后又直接销售到中国市场,牟取巨额利润。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张謇开始创办实业;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张謇兴办的企业也步人鼎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规模侵入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时期结束,张謇创办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实业救国”是难圆之梦。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民族工业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说张骞实业救国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

6. 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之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帝国主义不断加深侵略和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的情况下,一部分开明官傣、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民族危亡。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特别是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民族资产阶级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形成了当时一大思潮。(6分)分析评论: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2分) 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2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支持封建军阀混战不休,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傣资本主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3分).         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可从甲午战后各阶级的救国行动、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一战影响、辛亥革命的促进等各方面分析。对这一主张的评论应结合这一主张的进步影响、一战后各实业团体的遭遇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    

7. 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说明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

主张:“实业救国”或发展实业。
①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或一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说明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

8. 张謇创办实业的主要原因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