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如何解决外部性?

2024-05-16

1. 经济学如何解决外部性?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具体措施有:
1、征税与补贴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
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所以,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予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扩展资料
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绝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都讲到,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
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费,这样,私人花园的主人就给过路人产生了外部经济效果了。又如,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我的休眠,这时,隔壁邻居给我带来了外部不经济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外部性

经济学如何解决外部性?

2. 经济学如何解决外部性?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具体措施有:
1、征税与补贴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
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
所以,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予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扩展资料
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绝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都讲到,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
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费,这样,私人花园的主人就给过路人产生了外部经济效果了。又如,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我的休眠,这时,隔壁邻居给我带来了外部不经济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经济外部性

3. 微观经济学中外部影响有哪些特征

所谓外部影响也就是Externality. 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果买卖方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考虑行为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就会使市场的均衡点偏离,不能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比如一个企业不考虑往河水里排泄污水是对环境有伤害,忽略了环境恶化对社会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政府则会出面惩处,那么他们的供应成本就会增加,就会减少供给,这样供需平衡点就会偏离原来的位置,反之,如果如果一个企业发明了新技术,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整个社会受益,那么政府会给予一定的产权保护或者补助,这样就相当于降低了成本,使供应增加,也会产生均衡点移动。
纠正外部性影响,一般是说扩大正面,减少负面。私人方法可以是用道德或者法律约束,再者就是建立慈善机构。公共政策的话,可以由政府出面树立条例约束,或者征税等等。

微观经济学中外部影响有哪些特征

4. 下面哪些经济现象属于正的外部性

1、经济外部性又称经济活动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经济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外部性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益的,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性。 例如,历史建筑的修复具有正外部性,因为在这些建筑附近步行或骑行的人可以欣赏这些建筑的美丽,感受这些建筑带来的历史沧桑。2、经济外部性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但没有相应的支付或补偿。经济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非市场影响。它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无成本地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负外部性是指个人的经济行为活动损害他人或社会,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不承担成本。理论上,普遍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单靠市场机制并不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当干预。在现实中,外部性,尤其是外部不经济,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拓展资料在经济学原理上,经济现象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主要涉及微观经济现象。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供求关系,即供需链,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财政赤字、财政盈余、财政收支平衡等。在纸币流通即货币贬值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实际购买力大于产品供给。现象是价格普遍继续上涨。持久性和普遍性是非常重要的属性。本质上,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5. 简述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联系和区别

一、外部性问题      广义地说,经济学曾经面临的、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问题。前者是或许已经消除的外部性,后者是尚未消除的外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迄今为止,有三个较权威的关于外部性的定义,这几个定义从几个方面把外部性与经济学的其它基本概念联系起来。 

    第一个定义是,当一个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到另一个行为个体的环境时,我们称存在着“外部性”(1)。 

    第二个定义是,外部经济(或不经济)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可察觉的损害)加于某个或某些人,而这个(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直接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的(2)。 

    第三个定义是,当某个(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3)。

    首先,外部性涉及到人们的行动(actions)。当然在这里,这些行动不包括人对自然的行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trans-action),即:交易(transaction)。在交互行动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某个人或某些人可能会承担或获得另一个或另一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因而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有关利益的互动(interaction) 关系。对这类关系的研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和现代制度经济学的侧重。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行动方式(或交易方式),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被称为策略。广义地讲,不行动也是一种行动方式或策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中的策略,可被称为对策,亦称博弈。在博弈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或交易活动)的特征被鲜明地揭示了出来:一个人行动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行动者本人的努力,也取决于与之交易的对方的行为。因此,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博弈论为方法。 

    第二,第二个定义以是否同意为外部性的判别标准。这一标准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判别经济效率的标准。这种理论认为,双方同意的交易是效率最佳的交易。在博弈论中,双方是否达成协议,是纳什均衡和优势策略均衡(4)的主要区别。在科斯的理论中,同意与否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因为要达成协议,首先要沟通信息,要进行谈判或讨价还价,这些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纳什均衡与优势策略均衡的区别,或许可以用交易费用的多寡来描述。 

    第三,外部性问题必然要涉及成本和收益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本是经济学的基础,似乎早就无须讨论了。但是碰到外部性问题后,成本和收益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人们假定一个人会完全承担他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而如果存在外部性问题,一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反过来,他也可能在不行动时,承担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中,一个人的成本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收益,一个人的收益又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成本。在互替的行动方式或策略之间,一种选择的收益就是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5),而它的成本又是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收益。在一个极端的例子中,行动的收益就是不行动的机会成本,而行动的成本是不行动的机会收益。最后,科斯在其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指出外部性问题具有相互性(6)。在这种看法下,孰为一个人的成本或收益都很成问题了。如果一个工厂“有权”污染,污染所引起的成本是由被污染者的存在造成的,因而污染不是它的“个人成本”;如果“无权”污染,就必须为污染付费,因而污染就是它的“个人成本”。但“有权”或“无权”尚未确定时,成本或收益就无从谈起。成本和收益的界定成了产权制度的结果。 

    显而易见,外部性概念是经济学中具有一般性的概念。它的一般性使得它可以在经济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替代若干不够一般的概念。但是,上述的定义各有一些局限性。第一个定义过于狭窄,因为在价格制度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人类可以用其它方法消除外部性(如税收制度);而某些外部性也可以由价格传递,如生产方式的改进、成本的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正外部性是通过价格传递的。第二个定义强调同意准则,虽然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解决外部性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第三个定义则稍嫌迂回。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概念实际上是指行为当事人的成本或收益与受其影响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收益之和。“社会”二字具有某种非人格化的特征,用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概念容易模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用下面的语言描述外部性概念也许更好些: 

    当一个(或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时,反过来说,有人承担了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 

二、外部性问题的实质 

    自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奥尔森从“集体行动”入手,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诺斯从“搭便车”入手,博弈论专家们则从“囚徒困境”入手。 

    关于“公共产品”的讨论揭示了外部性问题具有某种“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公共产品(7);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指出了由于个体之间的协商需要成本,他们之间达成一致以获得某种“集体产品”就很困难,因而外部性问题又体现为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的对立,其程度和决定协商成本多寡的人数有关(8);科斯强调外部性问题的相互性质,提醒我们注意,在现实中,外部性问题不总是单向的,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某些行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9);诺斯的研究则告诉我们,“搭便车”行为是制度变迁的障碍,这说明成功的制度变革恰是成功地克服了外部性问题(10)。最后,“囚徒困境模型”则说明,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和社会最优的不一致(11);不仅如此,由于这个博弈论模型的一般性,它可以综合地描述外部性问题的上述各种性质。   

 

                 ---------------------------------------------

                                    甲 

                                不合作                合作 

                    不合作          0                  -5

                                0                   5

          乙 

                    合作             5                   4

                                -5                  4

                 --------------------------------------------- 

 

    关于这个模型,我就不详细解释了。在上图可以看出,当双方都不合作时,双方各自的得分为0,整个社会的得分也为0;当双方合作时,双方各自的得分为4,整个社会的得分为8。双方之所以不能实现合作的原因,是一旦有一方愿意合作,而另一方不与之合作时,前者就会损失5分,后者却会获得5分;因而双方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合作。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双方不合作的情形并不存在外部性问题。因为在这时,谁也没占谁的便宜,谁也没吃谁的亏。只有当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时,才会有外部性问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解释为甲为公共产品付费,而乙没付;甲主动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的上升,而乙未限制产量、只是坐享其成;甲为制度变迁做出了努力、从而增加了社会财富,而乙只是“搭便车”;等等。在这里,由于双方共同的新增收益是双方合作的结果,若有一方不合作必然导致这种新增利益无法实现,并且使得采取合作行为的一方白白耗费成本、或者得不偿失,因此这些成本或损失可视为由不合作的一方加于合作一方的。不合作也是一种行动(策略)。然而,从长期看,谁也不会容忍别人总是占他的便宜。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采取合作策略的一方终归要退回到不合作策略上。这时就出现了不合作均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即:外部性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危害并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在成本和收益承担上的冲突,而是由于这种不易克服的冲突的存在,可以带来更多社会财富的、或避免社会灾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或制度安排无法实现。 

    在上面的模型中,双方合作的社会收益和双方不合作的社会收益之差为8。这也就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所损失的潜在收入。因此外部性问题的实质,恰恰可以用外部性这个词本身来解释,即:存在外部性的结果,是社会因消除外部性所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外部于社会所有成员。 
目前经济学面临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经济制度变革问题;第二类是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冲突问题;第三类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类外部性问题,主要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变革所带来的新增利益的问题。问题有两种典型的形式。第一种是“搭便车”,即为改革付出努力的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全部收益;第二种是“牺牲者”,即在改革中某些人承担了别人应该承担的成本。前一种情况使改革缺乏动力;后一种情况使改革增加了阻力。尽管用新的制度安排代替旧的制度安排的改革,意味着社会总福利的增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分配新增利益,这一改革也许就很难、或者不能实现。例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许多产品或服务领域中必须实现从计划定价到市场定价的转变。这一转变明显地会带来新增的社会收益,但起码在名义上损害了原来享受计划低价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改革就很难顺利地实施。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住房改革就是如此。这一改革的好处是使房地产价格(销售和出租)实现市场定价,从而为资源配置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并且用货币形式替代非货币的收入形式(分配住房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减少这后一种收入形式在分配时的交易费用(住房分配是每个单位颇费时日的工作),以及使每个个人对其收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但是,困难在于,如果简单地让房价上涨到市场均衡水平,原来享受低房租的人就会因其利益受到损害而起来反对,这样一来,改革就很难进行。所以房改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房改所可能实现的新增收益,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当事人,使他们的收入都比改革前有所增加。这个例子有着很普遍的意义。

合理分配新增收益的形式,既是改革得以实现的途径,又构成了新的制度安排的特征。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否则这个制度安排迟早要解体。 

    第二类外部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直接的外部性问题,即将成本直接加于对方身上,如战争、恐怖主义和人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在正统经济学的视野之外,但其实它们与人类福利的关系也许比其它问题更为重要。设想一下,如果能够避免海湾战争,也许比1991年全球经济多增长1%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冲突的起因是利益纠纷,而冲突、尤其是暴力冲突的发生恰恰证明了缺少相应的和平解决方案或制度安排,以消除这些起因。但这些利益纠纷所涉及的利益,远远少于冲突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解决这些利益纠纷的制度安排的价值就是对这些损失的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例如沟通冲突双方的信息渠道,促使双方直接对话(如中东和会、美苏核裁军谈判);中立方的调停(如美苏对阿以各方坐在一起谈判的作用);超乎于各国之上的国际组织的仲裁和媒介作用(如联合国对柬埔寨问题和西方人质问题的作用);等等。这些方式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在一些问题面前无能为力也是事实。解决这类外部性问题的难处在于,(1)引起双方纠纷的利益客体起码从表面看来有着很强的不可分割性,如阿、以对耶路撒冷主权的要求;(2)问题本身有着很特殊的性质,或者不存在多次重复的可能,如中东危机,或者不能多次重复,如全球核大战,但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3)一般排除用政府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这将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全球政府,这起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并且也并非上策。克服这些难点是制度创新的任务,而在制度创新的努力中,经济学或许可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现实中的人提供某些帮助。 

    第三类问题主要表现为,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实现合作,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反过来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类问题包括,全球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问题,臭氧层问题;公海捕鱼问题;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等等。这类问题被认为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即人类的外部环境问题,而实际上,它们是由本文所严格定义的外部性问题引起的,即:由于人与人在成本和收益承担上的交叉,导致人生活其中的自然状态比假如不存在外部性问题时要差,亦即人类可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潜在利益外部于整个人类。例如,由于公海中的鱼没有产权界定,会导致人们过度捕捞,从而使某些鱼类濒临灭绝。迄今为止,人类为克服这类外部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各种制度安排形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平等谈判达成的双边或多边契约,如南极条约,公海捕鱼条约,野生动物保护条约等;通过市场的作用,如发明出释放氯气少同时热效率高的电冰箱,使微观行动者在减少对臭气层破坏的同时获得收益,或者大企业将推出释放氯气、二氧化碳少的产品作为改进公司形象、进一步竞争的手段;通过道德或利他主义精神,如绿色和平组织的作法;等等。但这些手段还不足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类外部性问题向人类和经济学提出的挑战是,(1)如何在环境这种公共产品不可分割的情况下,分割人们的权利和义务;(2)如何确定谁应该为改善环境付费,是环境的破坏者,还是较好环境的享用者?这是科斯教授在其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的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3)如同上一类外部性问题一样,如何在问题不能重复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臭氧层问题果真像专家们所说的那样的话,等全世界各国因未就此问题实现合作而尝到苦头的时候,也许臭氧层已不复存在了。 

    现代经济学存在了200多年,而人类文明社会已经存在几千年。以往用于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是在多次重复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这仍是今天和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经济学可以在对这一过程保持敬意的同时,积累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制度创新的知识,用理论模拟和思维实验的方法来减少实际过程中的重复次数,从而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同时也不排除经济学家在较宏观和较复杂的层次上,提出制度创新的竞争性方案。外部性概念的提出和一般化,使得经济学理论对其应该关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并给出了简单而有效的思维路径;关于制度创新过程的研究,将使经济学本身更适于在人类解决外部性问题时,扮演积极的角色。

简述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联系和区别

6.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和外部效应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7. 经济外部性的特点

经济外部性有以下特点: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非人为事件造成的影响,无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都不能被看作是外部性;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外部性是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一种非市场联系(或影响),这种联系往往并非有关方面自愿协商的结果,或者说非一致同意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外部性有正有负或为零;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影响。

经济外部性的特点

8. 微观经济学中外部影响有哪些特征?政府在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上应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1)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2)应该没有问特征的概念,如何非要说的话,那就是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微观经济学市场无效率运行的3大领域就是外部性,市场势力和信息不完全)
        (3)存在负外部性是政府往往通过庇古税和污染许可证以及管制的方法来发挥作用,同时更倾向于庇古税和污染许可证制度,而存在正外部时,比如消防工具,教育等等,都具有正外部性,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或奖励的方式来使外部性内在化,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