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2024-05-13

1.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明如法师 人类生存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着向外追求,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的彼岸。 中国清朝第一代的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经作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做了皇帝,也会在寻求研究人生的问题;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糊涂中过生活,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个过程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二个问题:“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的问题——生从何来?“合眼朦胧又是谁”,是死的问题——死往何处去?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 “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的一切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于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于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像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这业力从它性质来说,分为善业和恶业。善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处,得到舒适的享受,恶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恶劣的去处,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 佛法说明善恶果报,有六道轮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业者的去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恶道,是造作恶业者的去处。 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也就可以认识到人生是多么可贵的,因为人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从何来呢?毫无疑义的,人生是由善的业力而来的,那么死往何去呢?这就要看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可以得升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够进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脱道,还可以超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成为大自由的圣者。假如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为非作歹,损人利己,那么三恶道当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要选哪一条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净化人生:因为现代的科学昌明,工艺发达,工厂到处设立,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类身体的健康,这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但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明朝有个理学家王明阳先生,因为他的理学是从佛理中摸索出来的,所以他就知道,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控制着人类的思想,于是他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烦恼被形容为贼,这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 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恼烦。 充满着恼烦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么样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净化。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涤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烦恼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变成为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 从前,印度憍萨罗国有一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公公,头发苍白,这显示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国王问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几多岁?”老公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岁。”波斯匿王觉得惊奇起来,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竖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问道:“你才四岁!?”老公公点点头,很肯定地证实道:“不错,我今年的确才四岁。”老公公知道国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释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几十年,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烦恼控制着,做了很多自己以为对而实在是不对的事;四年前有个机会,我听到了佛法,才认识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实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净化人生,最近这四年来,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岁。”国王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非常感动!点头称赞道,“老公公你说得对,一个人要能够学习佛法,照着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严人生----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从前印度有个大慈善家,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玉耶女做媳妇;媳妇自恃她的姿容秀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人。 一天,慈善家请佛陀到家里来想教导媳妇。媳妇却故意避开,后来,为了好奇,从门缝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严德相,实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动出来,向佛陀行礼。 佛陀说:“玉耶,你有着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玉耶听了佛的开示,心中骄傲清除了。皈依了佛,佛陀教她实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为,以充实她内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个内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进化为解脱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华为圣智的人生。总而言之,学佛的好处,是说不尽的。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2.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人类生存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着向外追求,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的。
中国清朝第一代的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经作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做了皇帝,也会在寻求研究人生的问题;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糊涂中过生活,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个过程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二个问题:“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的问题——生从何来?“合眼朦胧又是谁”,是死的问题——死往何处去?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
“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的一切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于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于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像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这业力从它性质来说,分为善业和恶业。善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处,得到舒适的享受,恶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恶劣的去处,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
佛法说明善恶果报,有六道轮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业者的去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恶道,是造作恶业者的去处。
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也就可以认识到人生是多么可贵的,因为人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从何来呢?毫无疑义的,人生是由善的业力而来的,那么死往何去呢?这就要看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可以得升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够进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脱道,还可以超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成为大自由的圣者。假如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为非作歹,损人利己,那么三恶道当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要选哪一条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净化人生:因为现代的科学昌明,工艺发达,工厂到处设立,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类身体的健康,这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但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明朝有个理学家王明阳先生,因为他的理学是从佛理中摸索出来的,所以他就知道,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控制着人类的思想,于是他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烦恼被形容为贼,这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
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恼烦。
从前,印度憍萨罗国有一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公公,头发苍白,这显示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国王问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几多岁?”老公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岁。”波斯匿王觉得惊奇起来,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竖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问道:“你才四岁!?”老公公点点头,很肯定地证实道:“不错,我今年的确才四岁。”老公公知道国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释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几十年,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烦恼控制着,做了很多自己以为对而实在是不对的事;四年前有个机会,我听到了佛法,才认识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实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净化人生,最近这四年来,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岁。”国王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非常感动!点头称赞道,“老公公你说得对,一个人要能够学习佛法,照着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严人生----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从前印度有个大慈善家,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玉耶女做媳妇;媳妇自恃她的姿容秀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人。
一天,慈善家请佛陀到家里来想教导媳妇。媳妇却故意避开,后来,为了好奇,从门缝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严德相,实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动出来,向佛陀行礼。
佛陀说:“玉耶,你有着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玉耶听了佛的开示,心中骄傲清除了。皈依了佛,佛陀教她实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为,以充实她内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个内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进化为解脱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华为圣智的人生。总而言之,学佛的好处,是说不尽的。 

3.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谨以此文献给不信佛的朋友

人类生存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着向外追求,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的彼岸。 中国清朝第一代的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经作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做了皇帝,也会在寻求研究人生的问题;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糊涂中过生活,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个过程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二个问题:"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的问题--生从何来?" 合眼朦胧又是谁",是死的问题--死往何处去?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 "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的一切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于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于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像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这业力从它性质来说,分为善业和恶业。善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处,得到舒适的享受,恶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恶劣的去处,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 佛法说明善恶果报,有六道轮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业者的去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恶道,是造作恶业者的去处。 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也就可以认识到人生是多么可贵的,因为人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从何来呢?毫无疑义的,人生是由善的业力而来的,那么死往何去呢?这就要看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可以得升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够进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脱道,还可以超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成为大自由的圣者。假如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为非作歹,损人利己,那么三恶道当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要选哪一条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净化人生:因为现代的科学昌明,工艺发达,工厂到处设立,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类身体的健康,这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但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明朝有个理学家王明阳先生,因为他的理学是从佛理中摸索出来的,所以他就知道,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控制着人类的思想,于是他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烦恼被形容为贼,这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 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恼烦。 充满着恼烦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么样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净化。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涤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烦恼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变成为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 从前,印度憍萨罗国有一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公公,头发苍白,这显示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国王问他道: "老公公,你今年几多岁?"老公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岁。"波斯匿王觉得惊奇起来,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竖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问道:"你才四岁!"老公公点点头,很肯定地证实道:"不错,我今年的确才四岁。"老公公知道国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释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几十年,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烦恼控制着,做了很多自己以为对而实在是不对的事;四年前有个机会,我听到了佛法,才认识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实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净化人生,最近这四年来,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岁。"国王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非常感动!点头称赞道,"老公公你说得对,一个人要能够学习佛法,照着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严人生--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从前印度有个大慈善家,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玉耶女做媳妇;媳妇自恃她的姿容秀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人。 一天,慈善家请佛陀到家里来想教导媳妇。媳妇却故意避开,后来,为了好奇,从门缝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严德相,实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动出来,向佛陀行礼。 佛陀说:"玉耶,你有着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玉耶听了佛的开示,心中骄傲清除了。皈依了佛,佛陀教她实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为,以充实她内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个内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进化为解脱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华为圣智的人生。总而言之,学佛的好处,是说不尽的。

人生学佛有哪些好处 谨以此文献给不信佛的朋友

4. 学佛的利益 学佛对我有什么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和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和希望,使人可以过着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来说,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宽慰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和嘉勉。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学习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的方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有其价值和功能;各种宗教都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和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和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和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小学和进大学,所学和所得的又怎会相同呢?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学习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 、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
  1 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
  2 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同时也无法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地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着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们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道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硬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戒”为例,它的真正精神和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总之,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苦口婆心地、不厌其烦地劝人改邪归正。
  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
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
  因为一个在家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1 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2 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3 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只维持正当的男女关系;
  4 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5 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导致违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也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大家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也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只要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这样,这个社会不就成为宁静、安乐的社会了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需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1)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2)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3)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4)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最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5)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的一、二项。)
  1.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2.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做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3.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4.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5.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凄凄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和训诲,是人生黑暗中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的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慈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
    ⑴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
    ⑵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⑶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复。
    ⑷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搁置。(亦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和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怎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慈心和慈悲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中的所有众生,将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练,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无上的境界。
  佛和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因为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所以我们不必泄气,就如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读者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的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悲的导师吗?
 
第六、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神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佛教确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活着、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着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
 
摘自《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5. 佛学是怎么样的一门学问?佛学对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

关于佛教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 佛教的万法皆空、消极避世。很多人都认为佛教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真的是这样吗?万法皆空是一切存在的本质状态,这是真实不虚的道理,但消极避世却也未必。能够出家修行,那是无穷劫才能修来的福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尘缘未了,所以不必出家。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证悟,但证悟却不必一定要出家修行。按照佛教的业力轮回观,我们生生世世所经受的一切都是应得的果报,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果报早一点结束呢?要想早点结束轮回,只能多去行动,多去经历,并且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了解佛法,保持正见,免得再造恶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是最积极的思想。并且你在行动的过程中可以完全避免恐惧,从业力轮回观可延伸出至少两点:①因为你所经历的,必是你应该经历的,是不可避免的。②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自己的解决之道,你只需要去行动,然后在行动的过程中保持静观即可,也就是说,从主观上来说,你是行动的参与者,从客观上来说,你又是行动的旁观者。这样一来,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让你去畏惧的呢?雪花无序飘落,却又片片各得其所。
二、 佛教认为今生的一切早已注定,所以要完全接受,甚至是逆来顺受,不可以反抗。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要正确理解“今生”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为——“今生的当下此刻”。轮回的过程是什么呢?其实没有过程,没有从前,没有以后,只有当下时刻这一个点,这一个点即是永恒又不是永恒,瞬间生灭却又无限延续。也就是说,在“当下”这个点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注定的,而这个点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却是未知的,命运由你从前的业力所造成,也由你“当下”这一刻的业力所造成!!所以,我们既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安然接受,又要对接下来的事情全力以赴,这才是 “随缘”的真谛所在,而且是积极向上的。对于一个无意识的人(佛法所说:无明),他不能够保持静观,完全被业力所左右,他的命运是可以由算命大师算出来的,因为他从来的业力在他那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并且反映他的骨骼、面相以及生辰八字等等上面,是可以算出来的,但对于一个真正相信佛法并且真正理解轮回的人来说,他的命运是不可以由算命而提前得知的。
  三、 业力可以消除吗?有人认为,多积善业就可以消除恶业,或者说多念佛号就可以消除恶业,甚至别的宗教认为只要相信神就可以脱离痛苦,并且永生。我认为,业力是不可消除的,即使是佛陀对于业力也无可奈何,遑论你我?你积善业,自有你的福报,但你所做的恶业,同样也会一点不少地给你相应的果报,善业抵消不了恶业,恶业也抵消不了善业,各有各的规律。即便你临终时候西方三圣来接你到极乐世界,但也只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更方便学习佛法而已,你所结下的善恶业依然要去受的,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不是长呆的地方,你还是要回到轮回之中。当你的业力断了时,真正空了时,你才会脱离轮回。
  四、 对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一点认识。我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老是见到其他宗教攻击本教以外的教派,但只有一个宗教不会这样,那就是佛教。其实佛教是科学和哲学,是智慧法,绝非偶像崇拜和信神信鬼,称其为“教”有点不合适。真正的佛法不是烧香拜佛,真正的佛法也不在庙子里,而是在佛家经典里,在你心里。由于佛法太过深奥,即便是最聪明之人,也不过是解悟而已,真正证悟的人很少,由于理解力不同,所以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佛,比如说那些非常聪明智慧并且有学识的人可以去接触天台、唯识和禅宗什么的,而且普通人可以选择净土宗。如果让我选择信仰,我只会选择佛教,因为佛教不会反对祭拜祖先,佛教不会为了消灭异见不惜发生战争,佛教不会认为信自己就得永生,而不信自己就下地狱(有些宗教现在搞得像传销似的,到处拉人强信),佛教不会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灵性,而认为万物皆平等……哎,说的多了,相信大家自有明见吧。佛教不会反对你信仰任何宗教,只要你能够做到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你信什么都可以,但实际上你已经是佛门中人,你可以是任何宗教,但佛性无处不在。唯不争,故莫与之争!至于佛经上说,谤佛为大罪,深层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你得罪了佛,而是因为由于你谤佛的影响导致更多人远离正道,这才是最大的恶业,佛是不会被得罪的,谤佛有罪的根本原因仍然是慈悲。最后,我认为我所看到的其他宗教行为应该并非是真相,每一个宗教都是很高明的,并且万法同源,比如耶稣一定也是非常包容的,但他后来的信仰者曲解了教义,最终发展成了“只有我们才是真正的宗教,我们的神才是唯一的神,其他所有的都是魔鬼”和“信我就得永生,不信我就下地狱”等等言论。因为我不了解其他宗教,所以所说可能有误,我只是说,我见到的确实如此。
五、 关于爱和慈悲。有人说,佛教只爱动物,不让杀生,但却不爱人,因为完全不考虑家人或爱人的感受就去出家了,而且我们的神不一样,神爱世人。真的是这样吗?我倒觉得你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爱!对于佛教来说,是没有爱的,有的是慈悲,这个境界比爱高了不知多少层。慈悲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境界,而爱不过是一种欲念,而且这种欲念搞不好就会演变成可怕的后果,比如说,得不到爱就会痛苦,失去爱也会痛苦,最可怕的是:因我们爱,你也必须爱,你要和我们一致,或者我们就要消灭你!!!!在佛教眼里,人生都是平等的,因缘而生灭,有缘深也有缘浅,对于真正的佛教徒来说,他对于动物是慈悲的,对于家人也是慈悲的,他可以离开他们而去出家,但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家人献出生命。因为他的出家,所以家人很痛苦,这是因为家人的无明,有太多的爱恋纠缠,各人的业力所致罢了,从人间的无明角度来说,出家这个行为伤害了家人,从永远的角度来说,这个行为帮助了家人。其实基督教爱的本质应该也是“慈悲”,如耶稣说: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慈悲!我想耶稣永远不会说出“凡是不信我的就……,凡是信我的就…….”和“其他的宗教都是…….”等话来。
  六、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人说,信我们这个宗教的人,大家都很快乐,信佛教的人都比较压抑和痛苦。真的是这样吗?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不抽烟了,不温酒了,不吃肉了,不想发财了,甚至连男女之事都不想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我觉得你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佛陀说,诸受皆苦,你所说的快乐,也是尘世中的快乐,本质也是苦。如同老鼠们在水沟里津津有味地吃那些东西,并且认为是天下至味,其实它们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除非一不小心溜到皇宫里吃到了御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过那种“巅峰体验”?就是忽然之间有一种平静详和的感觉笼罩住了你,一瞬间天地澄明而寂静……那种感受其实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在那一刻,你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你会觉得男女之事什么的简直算不上什么。那种体验在普通人身上不会长久停留,但即使只有片刻,也能提升你的生命境界。和真正证悟甚至真正空了的高僧相比,这种“巅峰体验”就太低级了,并且太短暂了!对于真正的佛教徒来说,因为没有证悟,就算达不到高僧的境界,但心里会有种平和,这种平和更持久更温和,甚至对于死亡都毫无惧怕。这时候,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我之所以相信佛陀,是因为他在2600年前就发现真理并建立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这种智慧显然是超自然的,所以我对他所有的话都深信不疑,尽管有些内容远远超出人类目前所能够理解的极限,但有什么关系呢?对于宇宙来说,人类的智慧水平连个金鱼都比不上,如果你会说鱼的语言,你去和鱼说:我的世界里都是空气,不是水,而且有飞机和电脑什么的…….那这条鱼不被你吓死,也会这样你在说谎,并且根本就不理解你在说什么。
   以上的几点感悟,都是极为粗浅的,对于真正理解佛法的来说,很可笑,简直不值一提。真正证悟佛法的人,真的就空了,全部放下了,或者出家了,有病不治了,甚至甘愿被人杀掉也不反抗等等,但那种境界,实在太高,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啊。
   其他的,有时间再说吧

佛学是怎么样的一门学问?佛学对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

6. 关于学佛

朋友的去世,正好勉励我们,快些修行,不要偷懒,正所谓人生无常,倘若功夫不到,便往生了,那么去处也多是恶道。学佛人一定要这种紧张感。

您今天为朋友过世而伤心,用世间的理解,那叫有情有义,用佛门来解,这是轮回心。

实在讲,一切众生皆为我父母,是真的不是假的。

多少亿劫的轮回,我们放眼望去,周围的男男女女,之前的某一世都曾经做过我们父母,因为轮回的关系,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男子取妻,妻子竟然是自己的祖母投胎转世。这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今生做你的父母,死后,下一世又和我们有缘,我们又互为夫妻,再过了不知道多少劫,我们又相遇,这回我当老爸,他做儿子,再经过许多劫,我们互为道友,再过了很多劫,我们成了陌生人,甚至是仇人,再过了很多劫,就成了今天的好友,好友死去,我学佛我很伤心实在讲,没有什么可伤心的。

如果说伤心,那也应该是惋惜的情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出六道,还是在里面打转,好比转桶洗衣机一样,不停的打转,变换各种角色,一会当男人,一会做女人,一会做猪狗,一会做恶鬼,造恶多了可能就去地狱收报,收报结束又回来做人,做天人也不会美多久,快乐没有几天就又开始堕落,一切都好比影片倒带一样,没有一点意思,轮回来轮回去。。。没有头啊。。。。

有什么劲?

如果真的建立起正信,就应该明白,自己的朋友那是菩萨再来的,来干什么?度化我们的,他死给我们看,死给我们当作教训,什么教训,如果我不好好的修行,假如有一天,阳寿走到尽头,我也一样的下场,正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菩萨来度化我们,我们千万不能错解了菩萨的意思,整天沉迷在朋友过世的阴影里,有什么阴影?没有,都是轮回,都是假的!!!!!

我们要赶紧修行,时间真的不多,佛门内部每一个人都清楚,世间紧迫了,我们不知道2012是不是真的,倘若是真的,那么我们就选择在2012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在灾难中自己能够幸免,那就说明菩萨慈悲加持我,让我多活几年,多为众生做贡献,要有这个大心才行啊!

同修,相信您是一位很有思想,重感情的人,这样岂不是更好?我们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灌顶之后,立即回来去度化我们之前的好友,那才叫真正的帮助他,我们今天哭一下,伤心一下下,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感情就平淡了,没有任何意义……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敬祝:

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极乐世界再相见!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7. 学佛的利益,学佛对我有什么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和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和希望,使人可以过着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来说,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宽慰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和嘉勉。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学习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的方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有其价值和功能;各种宗教都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和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和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和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小学和进大学,所学和所得的又怎会相同呢?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学习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 、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
1 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
2 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同时也无法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地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着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们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道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硬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戒”为例,它的真正精神和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总之,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苦口婆心地、不厌其烦地劝人改邪归正。
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
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
因为一个在家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1 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2 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3 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只维持正当的男女关系;
4 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5 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导致违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也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大家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也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只要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这样,这个社会不就成为宁静、安乐的社会了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需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1)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2)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3)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4)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最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5)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的一、二项。)
1.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2.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做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3.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4.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5.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凄凄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和训诲,是人生黑暗中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的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慈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
⑴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
⑵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⑶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复。
⑷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搁置。(亦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和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怎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慈心和慈悲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中的所有众生,将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练,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无上的境界。
佛和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因为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所以我们不必泄气,就如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读者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的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悲的导师吗?

第六、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神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佛教确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活着、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着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

摘自《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学佛的利益,学佛对我有什么好处

8. 为什么要学佛 学佛会得到哪些好处

学佛能尽一切苦迹。
-----------------------------------
《增壹阿含经》(节选)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忧悲恼苦。
怨憎会苦。
恩爱别离苦。
所欲不得苦。
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
-----------------------------------
祝大家吉祥如意。顶礼十方一切佛。
。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大通山王佛)
(德内丰严王佛)
(金刚坚强消伏坏散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