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倒闭有人接手吗

2024-05-16

1. 威马倒闭有人接手吗

亲亲😊,您好呀😊,很高兴为您解答,威马汽车被曝光存在严重财务问题,这也就表明威马汽车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应该不可能被救赎,我们还是要放弃自己对该公司幼稚的幻想一威马被曝财务问题严重 威马汽车是最早出现在电动汽车行业的一家公司,当初成立的时候;威马一年巨亏82亿,公司在20192021年间亏损额持续增加😊😊【摘要】
威马倒闭有人接手吗【提问】
亲亲😊,您好呀😊,很高兴为您解答,截止到2022年12月7日,暂无官方资料显示威马倒闭有没有人接手。根据查阅威马的官方资料得知,暂无资料显示威马倒闭有没有人接手。威马全称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回答】
亲亲😊,您好呀😊,很高兴为您解答,威马汽车被曝光存在严重财务问题,这也就表明威马汽车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应该不可能被救赎,我们还是要放弃自己对该公司幼稚的幻想一威马被曝财务问题严重 威马汽车是最早出现在电动汽车行业的一家公司,当初成立的时候;威马一年巨亏82亿,公司在20192021年间亏损额持续增加😊😊【回答】

威马倒闭有人接手吗

2. 威马第一个上市

度过资本寒潮之后,造车新势力正在迎来上市的“第四极”。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证监局网站披露,威马汽车正在接受上市辅导,计划于2021年初在科创板上市。如果成功上市,威马汽车将成为第一家科创板上市的新势力车企,科创板也将诞生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威马汽车成功登陆科创板,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行业,将初步形成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为首的“四小龙”局面。

此前,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就表示,“一直以来,威马汽车在融资中更看重的是战略上的协同合作,而非单一资金投入。”

进入上市快车道的威马汽车,坚守住了战略协同的初心了吗?又会对国内新能源市场、新造车阵营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呢?

漫漫上市路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威马汽车将在成立5年后,迎来继量产交付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2015年12月,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沈晖创建威马汽车,定位于智能出行服务商。而在正式创办威马汽车之前,沈晖曾加盟博泰集团,与有着“汽车疯子”之称的应宜伦短暂合作,最终因融资不顺,另起炉灶创办了威马汽车。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事实上,自1994年起,沈晖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沃尔沃,以及吉利等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担任管理岗位,属于新造车阵营中传统汽车人造车的一拨。

创始人的传统汽车出身背景,为威马此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比如,早在2017年,威马就已避开蔚来、小鹏等由其他车企代工的道路,选择在温州新建制造基地。之后在2018年1月,威马又控股了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顺利拿到了宝贵的生产资质,成为彼时新造车势力中动作最快、“牌照”最全的企业。

产品规划方面, 2016年9月,沈晖宣布威马汽车“128战略”,即基于德国技术,调动全球资源,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D”、“PL”2个整车平台,至少8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

威马的首款产品,既没有像蔚来一样采用高举高打的产品策略,也没有像小鹏一样单押自动驾驶的布局,更没有像理想一样成为增程式电动车的推动者,而是将首款车型EX5定位于纯电动紧凑型SUV市场。



彼时,主打大众消费市场的EX5以低于行业水平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配置和功能,成为威马此后发展的基石。截止今日,威马汽车依旧延续了当年的产品策略,即使推出了最新的产品EX6,价格区间也没有突破30万元。

除了战略和产品规划上的“传统”、“务实”,威马汽车在传播上相对蔚来、小鹏、理想也更显低调,延续了传统汽车人的一贯调性。

然而,传统汽车人低调、严谨、务实的气质,并没有为威马带来相比其他新造车企业更多好运,一系列质量问题打破了市场对威马的印象。

比如,2020年10月,威马连续发生两起自燃事故,原因皆是锂电池自燃,其中一款是在静止并未启动状态下自燃,另一款是在充电至96%的状态下自燃起火。此外,2019年,威马还曾陷入“失速门”的困扰,等等。



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原首席出行官陆斌

车辆品控问题之外,威马也被一系列内部管理问题所困扰。比如,2020年8月,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首席出行官陆斌已确认离职。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陆斌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联合创立了威马汽车。

此外,在2018年、2019年,吉利汽车还先后两次起诉了威马汽车,指责后者侵犯商业秘密,并索赔21亿元。

所幸的是,对于威马汽车来说,品控问题、人事震荡和专利官司都没能阻挡其上市之路。历经5年积累与发展,传统汽车色彩更浓的威马汽车,确实走出了一条科技圈跨界造车之外的差异路径。

投资,我全都要
在研发、品控、安全等环节遭遇波折外,威马汽车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则显得相对顺利。

早在2016年8月,沈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威马汽车已获得A轮融资,总体融资金额约10亿美元。彼时,威马汽车的曝光度倍增。



2017年12月5日,威马宣布10亿美元B轮融资,由百度资本领投,阿米巴资本、SIG海纳亚洲、百度集团等跟投。2017年12月22日,威马B+轮融资消息曝光,金额并未公布。该轮的投资方有红杉资本中国、五矿投资、腾讯、中国国有企业机构调整基金。彼时,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称融资达数十亿元”。

B+轮融资后不久,2018年2月,沈晖透露威马已募集资金近200亿人民币。

彼时,业界还对于“募集”这一表述有所质疑:部分造车公司会将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发行的债券融资和未来开工,甚至销售后承诺的税收返还等资金,都算到已经落袋的资金池。之后,威马方面表示,此次募集资金只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总和,不包括“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发行的债券融资、未来开工甚至销售后承诺的税收返还”。

由此,业界对于威马200亿人民币募资的质疑之声最终归于平静。

此后,2019年3月,百度再次领投了威马的C轮融资。

前不久的2020年12月7日,威马又完成总额100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由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领投,百度与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继续参与此轮融资,这也将是威马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活动。



威马汽车和百度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8月启动A轮融资至今,威马汽车至少进行了8轮融资活动,融资金额总计超300亿元,与蔚来、小鹏、理想站在了融资的同一量级上。

深入分析来看,威马5年来的融资之路,坚持了沈晖所称的“战略协同合作”原则。锚定百度这一战略投资者,就做到了技术研发上的协同。

比如,在百度「2020 Apollo生态大会」上,由双方基于Apollo平台打造的全新SUV车型亮相,新车将于2021年上市。近期甚至还有媒体爆料,百度将与威马汽车联手造车,双方正在就可能的合作模式进行商议。不过,双方联手造车的靴子最终还是没有落地。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在威马成功上市后,百度还将成为威马的技术协作者、战略投资者。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双方的不予置评,是为了最小化联手造车的利好消息对于威马上市前景的影响,比如,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或许,后续待时机成熟,双方联手造车的消息将成为除战略投资者外,财务投资者“脱身”的最好时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威马D轮融资中,上汽最终现身,成为其中的主导者。不难推测,继绑定百度作为技术协同者之后,威马也想抱紧上汽的大腿,绑定一个上市的“基石投资者”,稳固威马在上海地区的地位,摆脱蔚来被迫迁出上海的尴尬。

事实上,威马汽车获得超过300亿元融资的背后,并不仅仅局限于与百度的技术协同、与上汽的区位协同这两大因素。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威马汽车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质标的。

比如,在销量规模方面,2020年11月,威马共售出3018辆新车,同比增长174%,连续两个月突破3000辆大关,实现了环比九连增。1-11月,威马汽车的累计销量达到19,688辆,位列蔚来(36,721辆)、理想(26,494辆)、小鹏(21,341辆)之后。

总的来看,无论融资能力、产品推出速度,或是交付时间和销量规模,威马都处于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资本市场的眼镜是雪亮的。由此看来,威马成为第四个上市的新造车企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传统汽车人”的胜利
虽然,一直保持着新造车阵营前四的销量,但威马更像是被蔚来、理想和小鹏三家孤立起来的第四极。



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创始人背景的不同:蔚来、小鹏、理想三家的创始人都出身于互联网,创业过程也被一度称为“互联网造车”,而威马的沈晖是浸淫传统车企、零部件企业多年的传统汽车人。

因为这种背景差异,蔚来、小鹏、理想被互联网圈所力挺。比如2020年1月,美团创始人王兴就发文称,角逐下两轮竞争后的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随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就在微博发文回应,愿与王兴打赌,称“威马一定是Top 3之一”。

随着威马上市日期的临近,沈晖与王兴的赌约或许也日渐明朗,胜利的天平在向着威马的方向倾斜。

除了赢得赌约,威马假如能成功上市,还将带来另外三个积极的影响。

其一,在科技圈跨界造车,延续科技企业赴美上市敲钟的传统外,以传统汽车人为主体的威马汽车是一次“传统汽车人”的创业造车,假如成功上市,将走出蔚来、小鹏、理想登陆美股之外的差异化资本之路,打通了新造车企业在国内融资、最终上市的通道。

同时,威马的上市,也为更多汽车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提供了范例。毕竟,在威马汽车之外,传统汽车人出身的天际汽车、爱驰汽车、华人运通,都曾渴望通过快速上市,获得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

其二,成功上市后的威马,不仅有望打破蔚来、小鹏、理想对新造车阵营位次的“垄断”,也为新造车企业提供了一重新的内涵:所谓新造车的“新”,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新,传统造车模式与时俱进的更新也是一种新。

其三,威马若能成功上市,也将标志着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正式走出“资金阴霾”。而此前所谓的新造车“三强”格局,也将在资本和销量的双重助推之下,形成“四小龙”的新局面。

此外,威马的融资和上市计划也在昭示一个事实: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发展的一条分水岭。疫情的出现、资本的退坡、政策的改变加上市场的选择,都大大加速了淘汰的过程,使得整个新造车阵营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态势。整个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头部企业更强,使后部企业更弱。不论从销量还是融资来看,2020年、2021年的资源都在向着头部车企聚拢。



蔚来、理想、小鹏股价走势

在政策、市场的共同助推下,加之企业自身业绩的逐步改善,已经在美股上市的蔚来、小鹏、理想的股价也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美股12月23日收盘,蔚来市值达到了734.6亿美元(约合4794.5亿人民币),市值超过了福特、上汽集团等传统车企。此外,小鹏汽车总市值也达到了360亿美元(约合2349.6亿人民币),理想汽车市值为27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0.3亿元)。

比对上市前的融资规模,蔚来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小鹏融资203亿元,理想融资111亿元,威马则融资300亿元,再综合销量规模、产品售价及科创板平均市净率为10的数据来看,威马的总市值很有可能在1500-2000亿人民币之间。

罗兰贝格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表示,从估值上来看,投资人并没有把造车新势力看作是汽车公司,而更多看成是智能终端的供应商。从中长期看,造车新势力产品、商业模式、客户运营都有差异化的竞争力。



2018年的造车新势力一览

摩根大通则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将从2019年的不到5%翻上两番,达到20%。摩根大通还认为,在电池成本持续下降的推动之下,到2023年,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将与传统汽车持平。

不难预见,未来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渗透率的的销售目标下,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的销量规模,肯定还会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幅度提升。届时,新造车阵营的头部“四小龙”,或许还会演化成“五朵金花”,甚至更多。

3. 威马,还好吗?

近来,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令人印象深刻,“老天爷是最公平的,在每个人的三十岁,都准备了特别好的机遇,你抓住了就立住了,抓不住还不明白的,就在这个分水岭上一路下坡而去了。”深究其背后的深意,好似在向我们诉说,无论各行各业押中“风口”的重要性。

而将视线聚焦于仍处旋涡中的新势力造车,不可否认,它们刚刚经历了喜讯与丧钟同鸣的上半年。赛麟、博郡、拜腾的接连倒下,再次证明洗牌时刻的真正到来,而蔚来连获多笔融资、理想完成赴美IPO、小鹏上市在即,也预示着部分真正想要造车,并在这细分市场有所作为的头部车企,处境正在愈发向好。
因此,“分化”已然成为2020年最为深刻的主题。至于那些尚处中间地带,未来仍没有彻底定性的选手,是继续向上追赶头部三强,还是就此向下坠落深渊,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殊不知,由于过往的不断错过,危机犹在的威马汽车不断减速之下,悄然成为了上述群体中的一员,并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骤变从内部开始
威马,作为新势力中最先投入新能源浪潮中的车企,曾由于一定的先发优势获得了较多市场红利。创始人沈晖作为一名久居车圈多年的职业经理人,与李斌、何小鹏等互联网人跨界造车不同,前者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把控、整车制造方面的确有着较多经验。但是如此背景,也导致了其思维的相对固化,缺少一份企图“破圈”的勇气,也为后续埋下丝丝隐患。

而就在北京时间8月5日,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首席出行官陆斌已经从该公司离职。威马方面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并表示陆斌离职为个人原因,也对其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同时,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陆斌与威马汽车总裁沈晖共同创建该公司。前者分管战略规划和执行工作,建立了产品规划、市场营销、销售渠道、客户管理、公关关系、售后支持、出行服务等业务体系。
而在加盟威马之前,陆斌还先后任职于上海通用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据悉,吉利汽车期间,陆斌担任的职务为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回归一个吉利”品牌战略的执行。

2019年9月,沈晖曾在公司内部信中宣布,高级副总裁陆斌将出任首席出行官,带领出行事业部深耕出行领域,加速即客行和to B业务的发展,并直接向其本人汇报。众所周知,B端业务作为威马赖以生存的重要板块,陆斌被委以重任可见公司对其的重视。
不过北京时间7月28日,据企查查相关消息显示,浙江威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沈辉(执行董事)、陆斌(经理)、ZHOU PATRIK PENG(监事)从主要人员中退出;新增主要人员袁涛(监事)、周晨(经理,执行董事)。同时,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由陆斌变更为周晨。

此举,或许也预示着一场骤变正在从威马内部开始。毕竟,距离上述任职生效仅过去不到一年时间,陆斌就此选择离开。背后原因,猜测还是与威马对于出行业务的重心调整有关。在此之前,原出行事业部总经理刘立群于今年2月选择离职,而去年9月出任首席零售官的祁立人也于今年4月离开公司。
不可否认,战略重心“由B转C”对于现阶段的威马而言,一定程度上或是好事。只不过更多弥补的还是此前太过倾向B端业务,对于自家品牌造成的反向拉拽效应。并且据相关消息显示,威马或将在年内于科创板正式上市,而在这关键时刻,联合创始人选择出走、高管团队不断生变,“内耗”之下再次让其未来的发展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痛点”赫然在列
刚刚过去的7月,据威马官方数据显示,其累计交付新车达2,036辆,同比增长近一倍,环比实现“五连增”,再次刷新年内单月销量新纪录。其中,自2018年9月启动交付至今,威马EX5累计销量突破3万,继续位居造车新势力单车销量冠军。

至于回暖的主要原因,其官方表示,随着疫情的趋稳向好,威马汽车扩张的脚步也在明显加快。上月,威马在全国范围内又新增了18家门店,今年以来新增门店数量已达64家。必须承认,仅从交付层面考量,威马仍处于新势力头部梯队。但是表面看似光鲜之下,实则却是危机四伏,而其“痛点”早已赫然在列。
首先,无法回避的就是产品推新问题。从本次成都车展的客流量就可看出,蔚来由于推出旗下第三款量产车型EC6,展台早已变得人潮涌动。小鹏在发布改款G3的基础上,继续主推小鹏P7,也收获了较高关注度。反观威马展台,观众明显较少背后暴露出的则是其产品关注度不足,新车上市节奏明显慢于前两者的现状。

而在几天之后,其官方还将推出威马EX6 Plus六座版车型。但是作为一款试图主打C端市场的中型SUV,除外观整体造型有所变化外,相比EX5其轴距和车身宽度变化甚微,只是分别增加12mm和4mm。至于内饰与动力部分,几乎与EX5一样。
虽然搭载“柴油电池加热系统”,但是NEDC 500km左右的续航表现,让它的产品力与竞争力并没有想象中高,作为威马旗下的第二款量产车型带给终端消费者的惊喜十分有限。所以EX6 Plus对于威马而言,或许最大的作用只是“补充”,并非“解药”。

至于不久前其官方宣称的后续推新计划,即今年Q3季度率先推出一款面向家庭的6座SUV。之后于明年上半年,发布另一款SUV车型,大概率为此前亮相的威马EVOLVE Concept。此外,2021年推出的轿车则为刚刚举行的“威马畅想日”上亮相的Maven,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或达到800km,并能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
整体来看,三款新车所处的细分板块早已“人满为患”,在这终端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威马胜算能有多大,仍需视对应车型真正落地后的具体市场表现来看。而汽车制造业终归需要讲究“规模效应”,因此尽快“有效”推新已经成为威马的当务之急。毕竟,仅依靠小改款后的EX5-Z,以及产品差异化较小的EX6 Plus两款车型维系销量,看似很快就要达到“瓶颈”。

其次,痛点则集中在品牌声量与营销层面。如果说此刻要为头部几家新势力造车赋予一个具体的企业形象,蔚来更多是通过用户至上,慢慢树立起高端与豪华;小鹏则是通过不断努力,慢慢在软件与自动驾驶层面建立起自身壁垒;理想则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严苛费用管控,用较低成本造出一辆更懂国内用户的新能源车。
那么不禁反问,威马给予我们的第一印象究竟是什么?换言之,其品牌形象层面的长板究竟是什么?考虑许久并没有找到对应答案。因为无论服务、技术还是性价比,威马都有亮点,但是均未做到极致,进而造成了其优势模糊的现状。

而在营销层面,无论是去年年末沈晖与美团王兴的那次对赌,还是今年“威马畅想日”上对于特斯拉的Diss,不知为何总显得过于偏激,从最终效果来看,也未给整个品牌带来更多声量。
所以当下国内头部新势力近况更像是,蔚来通过不断积累,已然在知名度上慢慢趋近特斯拉。理想、小鹏略显逊色,但是二者通过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以及位于资本市场的动作不断,也在逐渐“出圈”。作为“先发者”的威马,缺少的则是行之有效且新颖的营销手段,致使自身在声量上被成功“引爆”。
同时,不可忽略的还有“品牌向上”的节点,毕竟对于新势力而言,唯有高端化或许才是最好出路。具体来看,蔚来、理想自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以中高端SUV市场作为切入点的策略,小鹏则通过P7正在努力抢占该细分板块的份额,而威马在EX5主打15-20万元区间并快速铺量后,企图仅以EX6 Plus一款车型做到定位上探看似难度较大,也再次引发出尽快“有效”推新的话题。

?
另外,痛点集中在融资层面。必须承认,当新势力们纷纷选择上市,背后原因除了资本大市场环境整体较好、风口已至外,“怎样获取新融资”这一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而造车所需的高昂运营、研发、生产制造费用,在这大多新造车企业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背景下,早已令其倍感压力。
而在去年3月8日,威马曾宣布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百度集团领投,太行产业基金、线性资本等参与投资。之后去年11月,威马汽车首席战略官Rupert Mitchell曾向外界透露,目前公司正寻求获得D轮10亿美元(约合70亿人民币)的融资,并有望在未来6个月内完成。但结果却是,6个月后该笔融资并未按期到位。

“去年D轮本来打算在海外融资,但是接连碰上圣诞节、中国春节、疫情,所以事情有些延迟了。”这是专访沈辉时,他对于D轮融资推迟的解释。而在疫情期间,威马宣布因为KPI目标未完成,决定取消年终奖发放,同时原定发放的13薪延迟到6月份发放。
虽然受疫情冲击决定缩减开支、维系生存可以理解,但是种种迹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这仅依靠纯财务投资人、各地方政府融资,已不足以支撑公司消耗的背景下,瞅准时机尽快上市的确已然成为威马解决资金“瓶颈”的最好方法。只是后续,沈晖能否顺利敲响属于自己的第一次钟声?

最后,想分享一段网友对于这家新势力近况的评价:在我们“弯道超车”发展新能源这么多年来,在自主品牌不断寻求“品牌向上”的今天,一台特斯拉Model 3的国产瞬间将大部分自主品牌打回原形,回到了15万元以下的低端消费市场。相反,仅剩下为数不多的新品牌在正面战场苦苦支撑。看得又心酸又感慨,威马也是这些正面战场的一员呀,架构的调整、融资策略的调整也是为了以更好的战力迎战吧。
的确,进入2020年以来,无法回避的是我们已经被太多负面情绪所笼罩,后续还是希望能够多听到些正面消息。至于威马,此刻所面临的骤变也好、痛点也罢,还是希望其能尽快克服与解决,用更快步伐追赶上头部三强的进度。
以至于未来,在被问及类似“威马,还好吗?”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回到道:“一切安好。”
文/崔力文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威马,还好吗?

4. 威马汽车到底行不行?

   
   2022-06-09 20:00 财经 领域创作者,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官方帐号,优质 财经 领域创作者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不仅已经爬过产能难关,还通过多次上市储备了不少资金。反观同一时期创业的威马 汽车 ,迟迟未能在科创板上市,还因销量差距被质疑掉队。
     
     
   终于在6月的第一天,威马 汽车 转战港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过去几年,威马 汽车 究竟做了那些准备?舆论的质疑是否准确?资本到底看不看好威马 汽车 ?
     
     
    01 
     
     
    亏损换壁垒 
     
     
   “亏损”是造车新势力不可避免的词汇,量产之前就需要在技术研发、工厂及生产线建设等方面投下巨资。车还没造出来,钱已经砸了一大堆。
     
     
   对于投资者而言,观察一家新能源车公司的价值,重点不是过去亏了多少钱,而是这些“亏”得钱换来了什么。
     
     
   2019年-2021年,威马 汽车 经调整亏损分别录得40.44亿元、42.25亿元与53.63亿元,三年合计亏损136.32亿元,这期间公司累计销售83495辆电动 汽车 ,粗略算下来,每卖一辆 汽车 净亏损约16万。
     
     
   其实与其余几家新势力相比,这一亏损水平尚属合理。上市前,小鹏每辆交付车亏损约27万,蔚来更是超过65万。
     
     
   亏损并不会阻挡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成功,截至目前蔚来市值超过345亿美元,是去年收入的6.4倍,小鹏 汽车 市值超过236亿美元,是去年收入的7.5倍。
     
     
   支撑价值实现的基础是:两家公司均通过前期的重金投入打造了相应的造车硬实力。
     
     
   以蔚来为例,早期公司的巨额亏损换来的是当下对电动 汽车 核心技术“电机及自动驾驶全栈”的自研,还有用户心中的高端品牌形象。
     
     
   与之对应的是,威马 汽车 创业至今打造的核心资产又是什么?
     
     
   我们发现,在“产销研”三个方面威马都已经具备了一些核心优势。
     
     
   在“产”方面,威马 汽车 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早自建智能工厂的车企,公司在浙江温州及湖北黄冈建有最大年产能为25万辆的两大智能工厂,产能规模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之首。而且,这两大工厂均持有市场上稀缺的 汽车 制造许可证。
     
     
   除此之外,威马 汽车 还是全球乘用车市场唯一一家采用C2M(满足用户个性化订单制造及交付车辆的数字平台)的 汽车 制造商,其余车企均是部分数字化。
     
     
   在“销”方面,根据灼识咨询,威马 汽车 电动SUV是2021年在中国主流市场(15万-30万元价位段)中买卖的最好的车型,同期,公司电动 汽车 销量及智能电动 汽车 销量均能排进主流市场所有本土 汽车 制造商中的前三。
     
     
   公司主力车型EX5/E5/W6等将前卫的智能电动 汽车 体验与普惠的价格相结合,在用户心中建立了亲民的形象。
     
     
   在“研”方面,威马 汽车 在智能电动车的电气化与智能化领域均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EEA(电子电气架构)、强大的自动驾驶(AD/ADAS)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智能座舱功能等。
     
     
   可以说,威马 汽车 用前期的亏损构建了一道道清晰的竞争壁垒。
     
     
    02 
     
     
    造车是场马拉松 
     
     
   这两年,关于威马 汽车 掉队的声音不绝于耳,直接原因是虽然每年销量增长接近翻番,但与本处于同一梯队的“蔚小理”相比,这一势头并不迅猛。
     
     
   2021年,“蔚小理”三家车企的年销量均接近10万辆,威马 汽车 为4.4万辆。而这一年,哪吒 汽车 后来者居上,以超过300%的同比增长销售了近7万辆车。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导致威马 汽车 掉队的根源其实也是特斯拉、蔚来等此前经历过的。
     
     
   从销量增速变化中可以看到,威马 汽车 真正“掉队”是在2020年,这一年对其影响最大的是EX系列电动车的自燃事件。
     
     
   招股书显示,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威马 汽车 召回了受影响的1282辆EX5 汽车 ,为其更换了动力电池,并向用户共支付了约1.15亿的赔偿金。
     
        
   其实,电动 汽车 由于动力电池适配问题带来的自燃隐患并非个例,甚至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家主流电动 汽车 品牌,特斯拉、蔚来等皆曾成为“受害者”。
     
     
   李斌在去年采访时称:“蔚来电动车起火是概率事件,电动车起火的概率并不比燃油车高”。
     
     
   只要主机厂调整得当,自燃的概率会被极大的降低。威马 汽车 在招股书中写道“公司自2021年3月起,新生产的车辆均配备新电池,可提供至少60分钟的逃生时间,是中国国家标准的12倍以上”。
     
     
    随着自燃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凭借优秀的产品力,威马 汽车 销量的追赶只是时间问题。 
     
     
   造车并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特斯拉2003年创立,2008年发布第一辆量产车,2018年还徘徊在生死边缘,直到2020年上海工厂建成,产能危机解除后才开始迎来价值释放。
     
     
   长跑既是电动 汽车 内生的经营规律,也是行业发展使然。截至2021年,我国电动 汽车 的总销量超过270万辆,渗透率仅为12.8%,像“蔚小理”这样年销量接近10万辆的新势力,市场份额均不到4%。
     
     
   根据预测,我国电动 汽车 渗透率到2026年将达到36.2%,年销量超过830万辆,假设某一新势力届时市占率达到10%,年销量即达到83万,目前几万辆的销量实在还谈不上放量。
     
     
   正如威马董事长沈晖判断的一样,电动 汽车 的 游戏 还处在上半场15分钟不到,远没到分胜负的阶段。
     
     
    03 
     
     
    用实力说话 
     
     
   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在“产销研”三方面构建清晰壁垒的威马 汽车 ,创立以来累计从一级市场获得超过350亿元的融资。
     
     
   回顾威马 汽车 的融资方,早期(C轮之前)不仅有百度、腾讯、红杉资本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与明星资本加持,后期(D轮及之后)还加入了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等地方产业资本,以及雅居乐地产资金、李嘉诚等港资的押注。
     
     
   大量资本之所以不断“冒险”加入到这场烧钱 游戏 中来,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威马 汽车 已经打造起来的壁垒外,更是电动 汽车 这条黄金赛道和威马 汽车 管理层的丰富经验。
     
     
   特斯拉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电动 汽车 ”这个万亿(美元)市场的可行性,而在“双碳”基调下,我国对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不减,加上我国既具备完善的电动 汽车 供应链体系,又身处全球最大的 汽车 消费市场,下一个特斯拉大概率会在中国诞生。
     
     
   而相比“蔚小理”,威马 汽车 的造车路线类似于大众与丰田,瞄准市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15-30万元主流市场,未来可拓展的空间更广阔。
     
     
   眼下,威马 汽车 为这一市场打造了包括紧凑型SUV(EX5)、中型SUV(EX6/W6)、轿车(E5及E5pro)在内的丰富车型,并在销量上顺利完成交接,目前,新车E5系列与W6车型在销量占比上已逐渐取代早期的EX系列。
     
     
   在管理层方面,威马 汽车 的沈晖虽然没有李斌、何小鹏与李想连续成功创业者的光环,但他在 汽车 行业的经验足够丰富。公开信息显示,他曾在博格华纳、菲亚特等担任要职,并主导过“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知名 汽车 并购案。既有职业经理人的冷静与沉着,又有对造电动 汽车 新物种的创新与激情。
     
     
   此外,沈晖带领的管理团队均来自知名互联网和 汽车 企业,他们在打造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用户交互体验及企业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也为威马 汽车 未来的海外拓展奠基了基因。
     
     
   威马汽车到底行不行?
     
     
   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们已经在用真金白银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