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典时代有哪些思想流派

2024-05-15

1. 中国元典时代有哪些思想流派

中国远典时代的思想流派,还得提起百家争鸣。儒家的“复礼”与“归仁”,墨家的“兼爱”“尚同”,道家的“无为”“自然”,法家的“变法”与“专制”。
①儒家:“复礼”与“归仁”
儒家是股商以降巫史文化的承袭者,又特别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保有三代的先王观,言必称尧舜,而尤其推崇文、武、周公。是一个重视血亲人论、追求现世事功。
创始人为孔子,学说记载于由其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言论集《论语》中,其要旨在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如果说,礼是外在规范,仁便是思想内核,也是儒学区别于其他诸子的显著特征。
孟子承袭曾参、子思,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力主“法先王”阐扬“王道”“仁政”理想,并以人性善作为仁政说的人性论基础。孟子还发挥《尚书》“民为邦本”及《左传》的重民轻神思想,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其学说载于《孟子》。
荀子承袭仲弓,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力主“法后王”,通过礼与法规范社会,达到“一天下”的目的,人性恶则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其学说载于《荀子》。
②墨家:“兼爱”与“尚同”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同为“显学”。其创始人墨子(墨翟)曾研习儒学,后来反戈一击,成为儒学最强劲的反对派。墨家学说载于《墨子》。墨子及其门徒多出身游侠和工匠,自称奉大禹遗教,“以自苦为极”,组织严密,最富于宗教性质。作为庶众代表,他们不满殷周以降的等级秩序,抨击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儒家。
墨家从克服社会弊端的需要出发,提出自己的学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由于墨家的平民性不见容于秦汉以降的专制政治,其学衰微墨家渐被理解为游侠。中绝两千年的墨学,到晚清才重新被人垂顾,其平等要求和科学实证精,在近代中国再度闪耀光辉。
③道家的“无为”与“自然”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或宇宙本源。以“道”为学说核心内的学派称“道家。创始人老子,其思想言论在战国时经过后学搜集、修订成《道德经》(后来又称《老子》)。老子的社会政治和人生主张是“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其战略观是“柔弱胜刚强”。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范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使人陷入“大伪”,主张“绝圣弃智”,复归于人的本性,走向“自然”。
④法家:“变法”与“专制”
法”与“礼”同为古代法权形式,但礼讲“别”,强调上尊下卑,法讲齐,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宣扬并推行“法”的学派便是法家。
法家起源于春秋的管仲、子产。位居郑国相位的子产,曾于公元前56年在一件青铜鼎铸刻了刑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
战国时期各国以耕战为要务,这些实用和功利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法家的发展,李悝、吴起和商鞅等法家代表人物分别在魏楚、秦等大国执掌国政,其思想的主题是“变法”,力主以今法取代古礼,声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背弃儒、墨、道所崇奉的先王观,而倡导历史进化论。
法家的后期代表为战国末年的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又承继老子法术和前期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提出以法为本,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三者结合的“南面术”,以充作“帝王之具”,并辅之以赏(德)罚(刑),使帝王能利用众智、众力,集大权于一身,“操杀生之柄”。《史记·韩非列传》载,秦王嬴政读韩非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而中国第一个一统帝国——秦王朝,确乎是以法家代表作《商君书》和《韩非子》提供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政治蓝图建造的。汉代以降各王朝,虽因法家赤裸宣布专制,而不便公开张扬其旗帜,但法家的“法”与儒家的“礼”同样为历代帝王所惯用。两汉以降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历行专制。

中国元典时代有哪些思想流派

2. 中国思想元典是什么

2、《中华元典精神》是从文化学和文[1]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扼要的文本考察,进而用诠释学方法观照中华元典包藏的基本精神怎样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阐扬、重新刻勒,并考究了中华元典精神遵循“文化重演律”,实现近代转换的辩证历程,以及这种转换着的元典精神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所发挥的功能。
该书考辨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秋、论、孟、老、庄等)的生成机制、思想特征,探讨中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如忧患意识向近代社会革命论的转换,“变易”观向近代变革论的转换,原始民主、民主思想向近代民主的转换,“华夷之辨”向近代民族主义的转换,考析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价值。【摘要】
中国思想元典是什么【提问】
1.《中华元典精神》是2006年5月1日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天瑜。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华元典做了系统的考察。【回答】
2、《中华元典精神》是从文化学和文[1]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扼要的文本考察,进而用诠释学方法观照中华元典包藏的基本精神怎样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阐扬、重新刻勒,并考究了中华元典精神遵循“文化重演律”,实现近代转换的辩证历程,以及这种转换着的元典精神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所发挥的功能。
该书考辨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秋、论、孟、老、庄等)的生成机制、思想特征,探讨中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如忧患意识向近代社会革命论的转换,“变易”观向近代变革论的转换,原始民主、民主思想向近代民主的转换,“华夷之辨”向近代民族主义的转换,考析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价值。【回答】
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