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

2024-05-14

1. 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

据明代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但这个名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失去意义。”9月27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参加驻华使节走长城活动时痛心地说,“调查显示,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不超过2500公里。在一些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长城损毁严重的原因一部分是自然因素。500多年来,受风雨、地震等的侵袭和破坏,年久失修的砖石城墙和敌楼等墙体建筑,普遍存在着内部结构改变、坍塌隐患很多的问题。在北京、河北等保存较好的墙体和敌楼上,由于长年积尘并长了许多植物,使得墙体含水量加大,墙体强度降低,倒塌危险加剧。

  专家认为,城墙上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墙体构成了破坏,树根使城墙砌体强度相对降低,城墙膨胀再进雨水后,极容易发生损毁。这种情况在河北、北京、天津所辖长城段反映得最为突出。
记者实地察看发现,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多处夯土长城几年前还好好的,但现在不是出现裂缝,就是已经严重坍塌。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保护意识淡漠和政府管理缺失,人为破坏长城的行为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长城的人为破坏行为主要包括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

  取材性破坏行为虽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目前各地方的长城保护意识普遍都有所提高,大规模拆长城的事件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则是近年间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建设性破坏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采矿、公路的建设,经常发生截断甚至拆毁长城的情况。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使得长城成为千千万万游客心中向往的观光胜地,但游客量的增加也给长城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本意为保护或开发长城的修复性破坏更是“好心办坏事”。记者在陕西省府谷县麻镇看到,当地村民集资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修葺一新,但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砖,一部分用红砖,与底部的黄色夯土台基反差强烈,墩台上垛口、哨位的位置和比例也有问题。有专家指出,如此简单、粗陋的修复行为,实际上是对长城的另一种破坏。

  保护等级不统一保护意识须加强

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

2. 破坏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

1、据明代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但这个名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失去意义。”9月27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参加驻华使节走长城活动时痛心地说,“调查显示,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不超过2500公里。在一些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
 
 2、记者调查发现,造成长城损毁严重的原因一部分是自然因素。500多年来,受风雨、地震等的侵袭和破坏,年久失修的砖石城墙和敌楼等墙体建筑,普遍存在着内部结构改变、坍塌隐患很多的问题。在北京、河北等保存较好的墙体和敌楼上,由于长年积尘并长了许多植物,使得墙体含水量加大,墙体强度降低,倒塌危险加剧。
 
 3、专家认为,城墙上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墙体构成了破坏,树根使城墙砌体强度相对降低,城墙膨胀再进雨水后,极容易发生损毁。这种情况在河北、北京、天津所辖长城段反映得最为突出。
 
 4、记者实地察看发现,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多处夯土长城几年前还好好的,但现在不是出现裂缝,就是已经严重坍塌。
 
 5、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保护意识淡漠和政府管理缺失,人为破坏长城的行为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长城的人为破坏行为主要包括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
 
 6、取材性破坏行为虽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目前各地方的长城保护意识普遍都有所提高,大规模拆长城的事件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则是近年间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建设性破坏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采矿、公路的建设,经常发生截断甚至拆毁长城的情况。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使得长城成为千千万万游客心中向往的观光胜地,但游客量的增加也给长城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7、本意为保护或开发长城的修复性破坏更是“好心办坏事”。记者在陕西省府谷县麻镇看到,当地村民集资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修葺一新,但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砖,一部分用红砖,与底部的黄色夯土台基反差强烈,墩台上垛口、哨位的位置和比例也有问题。有专家指出,如此简单、粗陋的修复行为,实际上是对长城的另一种破坏。

3. 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

  最佳答案用夯土和青石垒砌的世界建筑奇观,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巍然屹立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和人为破坏——

  旅游区城墙上刻字固然难以修复,更让长城专家忧心的是,在长城沿线其他许多地区,保护工作基本没人做

  痛心于“到此一游”等游人刻字给长城留下的累累伤痕,11月初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

  长城专家喜忧参半地表示,游人留言刻伤长城反映了长期以来长城乃至文物保护上共同的管理困境,而全社会澎湃的关切之情,却令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呼吁,在当前长城沿线到处在搞旅游开发的形势下,立法保护长城已迫在眉睫。

  整面城墙被刻成了一张大报纸

  今年10月的一天,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一大早赶到八达岭长城上拍摄日出。太阳刚出来,斜斜地照着城墙,在侧光下,一时间墙上游人留下的刻字凹凸分明,异常扎眼,郑严猛然感到,整面城墙就像一张大报纸。

  记者近日从八达岭瓮城西门“北门锁钥”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不论瓮城四周城墙、长城外侧垛口、内侧女墙以及十几座敌楼,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以制高点北八楼附近为最多。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

  几位重庆游客对此见怪不怪,他们说,岂止长城,各个景区不都有吗?除非是乐山大佛那样够不着的。而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江苏游客方义峰看到一处女墙上沿被刻下手指粗细的“江苏省”3个大字时显得十分难堪,他对记者说:“在青砖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就能与长城同在吗?我替这位老乡汗颜。”

  中国长城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黄永仁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据了解,北京、河北境内的长城多为砖石砌筑,是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随着旅游开发的地段越来越多,遭人为破坏的情形也日益严重。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组织的长城万里行考察结果,不算整修不久的丹东虎山长城,从传统上的明长城起点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到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人为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

  黄永仁分析,游客登临长城总想留下一点痕迹,是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低下而形成的一种陋习。

  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11月4日,中国长城学会公布了征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热线电话,到16日共接到信件、电话及电子邮件300多个,收到各类建议220多件,其中个人较多,也有建筑、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

  征集来的建议,比较集中的是建议用旧长城砖磨成粉末,调和后在刻字处抹平。有的建议用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办法,用传统建筑材料混合糯米汁修补。还有一些具有古代壁画修补经验的文物科研单位表示将就长城去除字迹课题开展相关实验。

  但据介绍,以往的长城修缮中,遇到砖石残缺的地方是采用剔补的方法,即把残缺处的碎砖石剔掉,用传统工料填补,然而对城砖表面刻痕这种细致的修复是否适用,还从未尝试过。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表示,从现有的建议看,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征集活动将延续到今年12月31日,届时将把方案分类汇总,邀请文物、古建专家来论证,希望从中能产生修复长城砖表面刻痕的好方法。

  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正在论证之中

  长城“整容”在社会上激起了新一波长城保护热潮,也通过一种破坏形式再次凸现了长城保护管理上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责任得不到落实的突出矛盾。

  以刻字行为为例,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说,《文物保护法》虽然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可是发现了刻字者,除了制止、警告,至于怎么罚款,《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很难实行。

  游人刻字管不住还只是保护长城众多难处中的一个,董耀会就曾经对记者说:“我们对长城这个特殊文物的保护甚至还不如对一座小庙的保护。”明长城绵延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沿线许多地方文保人员、经费短缺,普遍没有专门的保护队伍,保护宣传工作没人做,时至今日仍有农民指着长城问:“这东西有啥用?”。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考察,明长城虽仍号称万里,实际上有明显遗址可见部分还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已不超过2500公里。

  保护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只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据了解,在专家和全社会多年关注下,继北京市制定长城沿线第一部地方性保护法规后,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目前也在论证之中。中国长城学会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也将设“明万里长城保护标志碑”以分段明确保护责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普查长城等也列入了工作日程。(

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

4. 有关保护长城的资料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关沟的高速公路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位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汽车奔驰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景区了。前面

的山被称为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旋在军都山上。而汽车行驶的这条路就位于20公里长的关沟中,关沟因有古代著名的关口居庸关而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宏伟建筑便是居庸关。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建于明朝,关城设有南北两门,门外均有瓮城。古建筑早已毁坏,经过近几年的修复,才使古关重现昔日的风采。居庸关内有一著名的汉白玉石建筑,名为云台,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间的一座过街塔的塔基。台上明朝又在此处建了一座泰安寺,也于1702年被火焚毁,最后只留下这个塔基。云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构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两旁的山上,过去是苍松翠柏好云遮雾障,禽鸟和鸣,溪流淙淙,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金代著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就指的是这里。可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的一场山火焚毁殆尽。近几年虽然在这一地区投入了很大力量植树,但由于缺少雨水,历史上的景观已难再现。同时由于修路等人为因素,已往关沟中流传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点将台、仙人桥、弹琴峡等也只能听人讲,不能见其景了。
为了让大家对长城有个更好的了解,我现在把有关长城的知识向大家作一介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长城也不例外。中国的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那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他们纷纷修筑了长城,那时的长城都在各自的边界上,是一段一段的,可以叫“互防长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他们把原来北方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修加固,又扩充了许多,修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延绵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汉朝的时候,又把秦长城向西延长到盐泽,也就是现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汉长城长1万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到了明朝,也是长城发展的最高峰,工程浩大、建筑技术精湛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朝修筑的。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光是秦、汉、明等汉族统治者修筑长城,像北魏、北齐、北周、东魏、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都也都修筑过长城,而且金朝修筑的长城长达2500公里,是少数民族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细算起来,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经过二千多年的时间,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这些长城长短不一、纵横交错,分布在我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把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可达十万余里。真可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假如将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所用的砖石、土方堆起来,修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那么这道大墙可绕地球10周有余。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齐全,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杰出的代表。讲到这里,有人不妨要问,明朝为什么要在八达岭地区修筑如此坚固的长城呢?这主要是八达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不仅起着护卫明王朝皇陵的作用,同时也是京城的西北门户。大家过一会可以看到八达岭关城门洞的横额上写着“北门锁钥”4个大字,北门指的是京师的北大门,锁钥说长城的坚固和险要,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锁,锁在这里,只要守住此关,京城就可万无一失。可是腐败的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不过据说当年要自成进北京并没有攻破八达岭关城,而是绕过延庆的柳沟过去的。明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也确实没少下功夫。把元朝残余势力赶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侵扰,明朝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高筑墙”的口号,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在明朝270多年统治中,先后有18次大规模的修筑工程,终于建成一道长城,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万里长城。明长城全长6300多公里,经过我国北方9个省、市、自治区。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和设防的严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长城无法比拟的。同时明代万里长城不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长城复线,山西设置的长城复线就有4条之多。在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如雁门关的10里山谷,有28道石墙,可谓“寸土设障、步步为营”。

为了防守,明王朝在长城沿线陈兵90余万。从东到西把长城分9个防区(称为九边,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每区都派大将镇守,这种防区称为“镇”,它们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八达岭长城是蓟镇居庸关的下属关口。居庸关是“路”级防区,辖区东自西水峪黄花镇界45公里,西至镇边城坚子谷口紫荆关界60公里,南至宛平县界,北至土木驿宣府界。居庸关关城扼就北咽喉要道,八达岭处在要道的北口。八达岭以南曾修筑三道关,即南口、居庸关、上关,加上八达岭,一共是4道关。
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八达岭建成关城,同期,在关城以北延庆县境内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台、烽燧100多座。这时期,北方摹上俺答部族兴起,不断南下进行抢掠。正德十年(1515年),俺答部骑兵进犯八达岭,大肆杀鹨掠夺而去。俺答骑兵,来去神速,飘忽不定,次年又窜扰延庆地区,威胁京师,民不安宁。为了加强防御,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重修八达岭关城东门。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达岭关城西北3里处建兵营,名岔道城。驻扎重兵戚继光调来北方,总理蓟、昌、保三镇防务,他对东起山海关,西迄居庸关,延绵600公里长城重新修筑。由于八达岭战略地位重要,是修筑的重点地段,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用料考究。万历十年(1582年),重建关城西门。先后经营了80多年,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
八达岭又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而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亲征、慈禧太后西逃~~~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至今在八达岭关城东门外还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一行西逃,逃至八达岭,慈禧站在石头上回望京城,伫立良久,不愿离去,因此去不知何日才能返京,不禁黯然落泪,因此得名望京石。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车后,可以去看一看。

清代以后,早已推动军事价值的八达岭长城日渐荒废。长城的墙体、敌楼等,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已是断壁残垣。新中国成立后,长城的全部建筑被国家保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长城和城墙为僵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游人开放。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受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部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1986年又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颁布了证书,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代表领取了证书,现在这个证书的原件就保存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中国长城博物馆。1991年八达岭又以绝对多数票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知名度也最高,迄今,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6000多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妇等300多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长城观光游览,这种情况,在世界风景名胜中也是罕见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用着急,您马上就要成为登城的好汉了。

5. 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有哪些?

今年10月的一天,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一大早赶到八达岭长城上拍摄日出。太阳刚出来,斜斜地照着城墙,在侧光下,一时间墙上游人留下的刻字凹凸分明,异常扎眼,郑严猛然感到,整面城墙就像一张大报纸。
记者近日从八达岭瓮城西门“北门锁钥”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不论瓮城四周城墙、长城外侧垛口、内侧女墙以及十几座敌楼,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以制高点北八楼附近为最多。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
几位重庆游客对此见怪不怪,他们说,岂止长城,各个景区不都有吗?除非是乐山大佛那样够不着的。而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江苏游客方义峰看到一处女墙上沿被刻下手指粗细的“江苏省”3个大字时显得十分难堪,他对记者说:“在青砖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就能与长城同在吗?我替这位老乡汗颜。”
中国长城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黄永仁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据了解,北京、河北境内的长城多为砖石砌筑,是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随着旅游开发的地段越来越多,遭人为破坏的情形也日益严重。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组织的长城万里行考察结果,不算整修不久的丹东虎山长城,从传统上的明长城起点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到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人为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
黄永仁分析,游客登临长城总想留下一点痕迹,是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低下而形成的一种陋习。
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11月4日,中国长城学会公布了征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热线电话,到16日共接到信件、电话及电子邮件300多个,收到各类建议220多件,其中个人较多,也有建筑、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
征集来的建议,比较集中的是建议用旧长城砖磨成粉末,调和后在刻字处抹平。有的建议用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办法,用传统建筑材料混合糯米汁修补。还有一些具有古代壁画修补经验的文物科研单位表示将就长城去除字迹课题开展相关实验。
但据介绍,以往的长城修缮中,遇到砖石残缺的地方是采用剔补的方法,即把残缺处的碎砖石剔掉,用传统工料填补,然而对城砖表面刻痕这种细致的修复是否适用,还从未尝试过。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表示,从现有的建议看,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征集活动将延续到今年12月31日,届时将把方案分类汇总,邀请文物、古建专家来论证,希望从中能产生修复长城砖表面刻痕的好方法。
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正在论证之中。
长城“整容”在社会上激起了新一波长城保护热潮,也通过一种破坏形式再次凸现了长城保护管理上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责任得不到落实的突出矛盾。
以刻字行为为例,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说,《文物保护法》虽然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可是发现了刻字者,除了制止、警告,至于怎么罚款,《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很难实行。
游人刻字管不住还只是保护长城众多难处中的一个,董耀会就曾经对记者说:“我们对长城这个特殊文物的保护甚至还不如对一座小庙的保护。”明长城绵延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沿线许多地方文保人员、经费短缺,普遍没有专门的保护队伍,保护宣传工作没人做,时至今日仍有农民指着长城问:“这东西有啥用?”。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考察,明长城虽仍号称万里,实际上有明显遗址可见部分还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已不超过2500公里。
保护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只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据了解,在专家和全社会多年关注下,继北京市制定长城沿线第一部地方性保护法规后,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目前也在论证之中。中国长城学会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也将设“明万里长城保护标志碑”以分段明确保护责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普查长城等也列入了工作日程。

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有哪些?

6. 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资料有哪些?

今年10月的一天,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一大早赶到八达岭长城上拍摄日出。太阳刚出来,斜斜地照着城墙,在侧光下,一时间墙上游人留下的刻字凹凸分明,异常扎眼,郑严猛然感到,整面城墙就像一张大报纸。
记者近日从八达岭瓮城西门“北门锁钥”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不论瓮城四周城墙、长城外侧垛口、内侧女墙以及十几座敌楼,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以制高点北八楼附近为最多。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
几位重庆游客对此见怪不怪,他们说,岂止长城,各个景区不都有吗?除非是乐山大佛那样够不着的。而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江苏游客方义峰看到一处女墙上沿被刻下手指粗细的“江苏省”3个大字时显得十分难堪,他对记者说:“在青砖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就能与长城同在吗?我替这位老乡汗颜。”
中国长城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黄永仁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据了解,北京、河北境内的长城多为砖石砌筑,是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随着旅游开发的地段越来越多,遭人为破坏的情形也日益严重。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组织的长城万里行考察结果,不算整修不久的丹东虎山长城,从传统上的明长城起点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到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人为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
黄永仁分析,游客登临长城总想留下一点痕迹,是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低下而形成的一种陋习。
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11月4日,中国长城学会公布了征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热线电话,到16日共接到信件、电话及电子邮件300多个,收到各类建议220多件,其中个人较多,也有建筑、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
征集来的建议,比较集中的是建议用旧长城砖磨成粉末,调和后在刻字处抹平。有的建议用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办法,用传统建筑材料混合糯米汁修补。还有一些具有古代壁画修补经验的文物科研单位表示将就长城去除字迹课题开展相关实验。
但据介绍,以往的长城修缮中,遇到砖石残缺的地方是采用剔补的方法,即把残缺处的碎砖石剔掉,用传统工料填补,然而对城砖表面刻痕这种细致的修复是否适用,还从未尝试过。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表示,从现有的建议看,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征集活动将延续到今年12月31日,届时将把方案分类汇总,邀请文物、古建专家来论证,希望从中能产生修复长城砖表面刻痕的好方法。
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正在论证之中。
长城“整容”在社会上激起了新一波长城保护热潮,也通过一种破坏形式再次凸现了长城保护管理上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责任得不到落实的突出矛盾。
以刻字行为为例,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说,《文物保护法》虽然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可是发现了刻字者,除了制止、警告,至于怎么罚款,《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很难实行。
游人刻字管不住还只是保护长城众多难处中的一个,董耀会就曾经对记者说:“我们对长城这个特殊文物的保护甚至还不如对一座小庙的保护。”明长城绵延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沿线许多地方文保人员、经费短缺,普遍没有专门的保护队伍,保护宣传工作没人做,时至今日仍有农民指着长城问:“这东西有啥用?”。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考察,明长城虽仍号称万里,实际上有明显遗址可见部分还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已不超过2500公里。
保护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只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据了解,在专家和全社会多年关注下,继北京市制定长城沿线第一部地方性保护法规后,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目前也在论证之中。中国长城学会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也将设“明万里长城保护标志碑”以分段明确保护责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普查长城等也列入了工作日程。

7. 长城被破坏的现状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长城被破坏的现状,请详细说!最好提出保护意见!!
 
   解析: 
  
 用夯土和青石垒砌的世界建筑奇观,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巍然屹立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和人为破坏——
 
 旅游区城墙上刻字固然难以修复,更让长城专家忧心的是,在长城沿线其他许多地区,保护工作基本没人做
 
  痛心于“到此一游”等游人刻字给长城留下的累累伤痕,11月初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 
 
  
 
  长城专家喜忧参半地表示,游人留言刻伤长城反映了长期以来长城乃至文物保护上共同的管理困境,而全社会澎湃的关切之情,却令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呼吁,在当前长城沿线到处在搞旅游开发的形势下,立法保护长城已迫在眉睫。 
 
  整面城墙被刻成了一张大报纸 
 
  今年10月的一天,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一大早赶到八达岭长城上拍摄日出。太阳刚出来,斜斜地照着城墙,在侧光下,一时间墙上游人留下的刻字凹凸分明,异常扎眼,郑严猛然感到,整面城墙就像一张大报纸。 
 
  记者近日从八达岭瓮城西门“北门锁钥”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不论瓮城四周城墙、长城外侧垛口、内侧女墙以及十几座敌楼,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以制高点北八楼附近为最多。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 
 
  几位重庆游客对此见怪不怪,他们说,岂止长城,各个景区不都有吗?除非是乐山大佛那样够不着的。而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江苏游客方义峰看到一处女墙上沿被刻下手指粗细的“江苏省”3个大字时显得十分难堪,他对记者说:“在青砖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就能与长城同在吗?我替这位老乡汗颜。” 
 
  中国长城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黄永仁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据了解,北京、河北境内的长城多为砖石砌筑,是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随着旅游开发的地段越来越多,遭人为破坏的情形也日益严重。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组织的长城万里行考察结果,不算整修不久的丹东虎山长城,从传统上的明长城起点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到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人为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 
 
  黄永仁分析,游客登临长城总想留下一点痕迹,是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低下而形成的一种陋习。 
 
  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11月4日,中国长城学会公布了征集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热线电话,到16日共接到信件、电话及电子邮件300多个,收到各类建议220多件,其中个人较多,也有建筑、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 
 
  征集来的建议,比较集中的是建议用旧长城砖磨成粉末,调和后在刻字处抹平。有的建议用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办法,用传统建筑材料混合糯米汁修补。还有一些具有古代壁画修补经验的文物科研单位表示将就长城去除字迹课题开展相关实验。 
 
  但据介绍,以往的长城修缮中,遇到砖石残缺的地方是采用剔补的方法,即把残缺处的碎砖石剔掉,用传统工料填补,然而对城砖表面刻痕这种细致的修复是否适用,还从未尝试过。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表示,从现有的建议看,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去除刻痕相当困难。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征集活动将延续到今年12月31日,届时将把方案分类汇总,邀请文物、古建专家来论证,希望从中能产生修复长城砖表面刻痕的好方法。 
 
  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正在论证之中 
 
  长城“整容”在社会上激起了新一波长城保护热潮,也通过一种破坏形式再次凸现了长城保护管理上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责任得不到落实的突出矛盾。 
 
  以刻字行为为例,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说,《文物保护法》虽然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可是发现了刻字者,除了制止、警告,至于怎么罚款,《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很难实行。 
 
  游人刻字管不住还只是保护长城众多难处中的一个,董耀会就曾经对记者说:“我们对长城这个特殊文物的保护甚至还不如对一座小庙的保护。”明长城绵延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沿线许多地方文保人员、经费短缺,普遍没有专门的保护队伍,保护宣传工作没人做,时至今日仍有农民指着长城问:“这东西有啥用?”。据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考察,明长城虽仍号称万里,实际上有明显遗址可见部分还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已不超过2500公里。 
 
  保护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只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据了解,在专家和全社会多年关注下,继北京市制定长城沿线第一部地方性保护法规后,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目前也在论证之中。中国长城学会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也将设“明万里长城保护标志碑”以分段明确保护责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普查长城等也列入了工作日程。(

长城被破坏的现状

8. 关于保护长城的资料 简短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迹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长城,游人大量涌入,长城的城墙被乱涂乱画,果皮、塑料袋等垃圾随处可见,有些村民在垛口处私自搭梯子,收点小费等等。看见这些令人担忧的情景,我们也许十几年后地就看不见长城了,我们能不遗憾吗?    23年前,邓小平就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然而,在长城上,凡是在游人去过的地方,几乎每个城垛都留有他们的涂鸦和垃圾。
  为了研究和保护长城,10多年前,一位叫威廉 林赛的英国人来到中国,他发起“清洁长城运动”,带领中外人士一起到长城上捡垃圾。他还设立长城环保基地,雇用山民在怀柔一带维修长城周边环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保护长城,作为中国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我想出了一些保护长城的办法:
  第一:加强卫生管理,让一些民警去巡视,如果有人乱在城墙上画,乱扔垃圾罚款。
  第二:建一个“保护长城”的网站,呼吁准备去长城旅行的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长城。
  第三:写一封信给管理长城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游览长城的门票上的“游览须知”上面写上关于保护长城要注意的事项……
  同学们, 做为中国的小公民, 保护长城,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想尽办法去让长城恢复原来的样子,使它永久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