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不安全,滴滴出行APP被弹出,先下架再整改,然后滴滴滴

2024-05-13

1. 用户信息不安全,滴滴出行APP被弹出,先下架再整改,然后滴滴滴

  “网约”这个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潮流和风尚。人们 从约男女朋友发展到了约车。
   网约车一定程度解决了市民出行难、打车难,尤其是懒人,这些网约车APP给他们提供了方便,让懒惰更加成性,足不出户,一切尽在一网中, 吃饭点外卖,出行网约车,干啥一张网,消费只需一张卡,轻轻一点全到家。 
      滴滴出行的广告是: 滴滴一下,美好出行。 
   近年来滴滴成立了多元包容文化,前身是滴滴打车,涵盖出租车 、专车 、滴滴快车 、顺风车 、代驾及 大巴、货运 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以前人们出行打车,就要在路旁招手叫停,有时候很长时间等不着车。
   可有了滴滴出行APP以后,把这种线下的行为转变成了网上概念, 路边拦车概念变成了网上选择,无不感叹互联网和高 科技 带来的生活节奏。 
     这样线上约谈付费和线下接送的整体服务,直接实现了一体化和专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存在利益产业链,其中肯定就会有更多的纠纷和问题。  
   最近,滴滴出行APP被叫停,从7月3日起不再注册用户,下架整改,为什么要排查,肯定出现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比如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出行安全等,都是值得整改的地方。
    当然以前的APP用户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乘客约单和司机接单不受影响。 
      滴滴APP下架以后,股市大跌,尤其是最大股东软银,下跌超6%。
   滴滴凭借自身优势和所谓的后台撑腰,在没有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大肆扩展全球战略目标,国家当然不允许这样被外国企业控股的国内品牌企业肆意搜集用户信息,这会牵扯到很多安全问题,这样的违规和违法触犯了《网络安全法》和《国家安全法》,滴滴出行公司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进行整改,保证用户信息安全。
   近年来,用户信息被泄露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各类诈骗肆意猖獗,民众正常时候受到了骚扰和侵权,苦不堪言,一旦下载APP,所谓的手机信息就全盘托出,甚至连短信都不放过,电话号码就再也不用说了,  科技 是把双刃剑,网络服务大众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伤害者用户。 
   应用商店下架APP后,滴滴公司在微博发信息,严格遵守并按照要求整改,前不久阿里巴巴因为垄断被罚很多,态度也是很诚恳,现在滴滴出行被下架,他们能不诚恳吗?
      网约车近年来刚刚兴起,我国还没有配置相应的网络交警对这样的APP和商业平台进行监管,而网约以后的事情还是转移到了线下,这就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网约车的车内监控,网约人的人身安全,网约司机有没有被人替代,如何监督全过程,如何处理突发事件,这一切都存在问题,滴滴出行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违法的事。
   很多的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日本的所谓的投资的公司,大力扶持国内企业成就伟业,利用现代 科技 技术占据中国有利的市场资源, 从而进行垄断消费,已经给国内品牌和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压力,而这些大企业、上市公司内部机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 社会 责任心。 
       企业文化内在价值商业性太强,除了赚钱毫无民族自豪感 ,甚至没有 社会 责任,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而是在法律的边缘徘徊,打擦边球,这样的企业不下架能成吗?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滴滴在美国低调上市,在国内高调发展,数据有没有打包,不能相信一面之词,需要大量的证据证明,如果没有违反相关法律,合理纳税,哪怕这个企业被外资全部控股,也可以在国内市场为中国人服务。
    网友们万不可夸大其词,造谣诽谤滴滴公司,滴滴毕竟是个网络 科技 服务公司,也仅仅是个APP而已,孙悟空再厉害,但是永远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用户信息不安全,滴滴出行APP被弹出,先下架再整改,然后滴滴滴

2. 耳梦播报:滴滴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

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1.并没有说明下架期限(现在的状况也可以说是无期),参考顺风车事件,产品一些app的报警措施,都研究了很久很久,没记错的话,一年多吧,这个产品才再次上线,相比于数据合规性问题,想要妥善解决,可能更难。
  
 
  
  
 2.里边有一句话,叫做『防止风险扩大』,说明风险已经发生。至于到什么程度,还需要继续研究。
  
 
  
  
 3.说的是滴滴下架,其实旗下的花小猪也被部分交通局明文下架,至于小程序,联合打车平台(比如高德地图)滴滴相关服务会不会下架,小程序不好判断(腾讯的投资关系),但是这些其他平台应该会很快下架滴滴服务个人猜测)
  
 
  
  
 4.下架依据的原因,除了网络安全法之外,还有国家安全法,国安法,这…………,肯定不只是个人数据那么简单。
  
 
  
  
 5.心疼滴滴的员工们……本来以为公司上市财富自由,如果数据真的有问题,一部分人被送进去都有可能……
  
 
  
  
 6.滴滴的独立董事,有个来自苹果的Adrian perica。(苹果在6年前给滴滴投资了10亿美金)西点军校毕业,是美国陆军的一名情报军官。
  
 
  
  
 7.前两天滴滴刚上市被审查,股价大跌,然后很多朋友喊着抄底,果然,抄底的困难就在于,你不知道底在哪里……
  
 8.另外,相比于其他公司上市时候的大张旗鼓,滴滴可谓是静悄悄,我朋友圈里有很多滴滴员工,上市当天他们也没有任何发言,为什么滴滴选择『静默』上市,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综上所述网信办透露的信息是:
  
 有风险,还没审就感觉到了。
  
 严重违法,问题明显到两天就能定性。
  
 网传滴滴中支国民信息却不能立刻否认。
  
 这事还不够大条么?如何管理这些跟车走的数据重要性,必须提上议程了。
  
 从马斯克的自动驾驶系统遍布中国,我们就开始防范特斯拉了,关键场所不让进驻。为的就是防止自动驾驶借用图像识别、测距雷达等装置收集地理信息并上传至不该去的地方。特斯拉说要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可以说是毫无选择的事,跨国公司的数据本地化,中国志在必得。
  
 这时如果。滴滴信息泄露的事彻底实锤,岂不是敌在本能寺?
  
 关干地理信息大数据的违规收集和上传,将会是“战前非法测绘”的新表现形式,充满了时代特征,同时数据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高了以前几个数量级,风险也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技术和商业模式迭代太快,基本没有什么前例可考,监管很难次次都追上。因此各国对数据主。
  
 权的争夺,其本上都其干一种"先留住再开发”的心态,把国民级数据当做饱含资源的领土一样去。
  
 争夺的,国民的数据属于国民,只要这样想准没错,
  
 中国概莫能外。

3.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通报显示,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如今,“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无疑令市场增加对滴滴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关注。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1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
    通报显示,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消息一出,立刻受到广泛关注,直接进入微博热搜第一名。
    7月2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悉,《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2部门于2020年4月联合制定发布。文件显示,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设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制定网络安全审查相关制度规范,组织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认为需要开展网络安全审查的,应当自向运营者发出书面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包括形成审查结论建议和将审查结论建议发送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征求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如今,“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无疑令市场增加对滴滴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关注。
    北京时间6月30日晚,滴滴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
    发行价为14美元。滴滴上市没有举行敲钟仪式,上市首日报收于14.14美元,涨幅仅1%,市值为677.9亿美元,成为继阿里巴巴后最大的中概股美国IPO项目。
    据其招股书,滴滴出行2018年至2020年的'收入分别为1353亿元、1548亿元和1417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滴滴的营收已达到421.63亿元(64亿美元)。利润方面,滴滴在连续亏损三年后,在今年一季度成功扭亏。招股书显示,滴滴在2018年至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和106亿元;今年一季度,滴滴的盈利54.83亿元。
    用户数据上,截至今年一季度前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
    如此巨量用户产生的数据有多少涉及敏感信息?从网信办的通报看,滴滴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这些被违法违规收集的个人信息,又流向了何方?又被用于什么目的?
    滴滴上市的第二天,国家网信办就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并表示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上述消息发布后,滴滴市值跌去10%,瞬间蒸发500亿元。
    
    这次,“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又将给股价带来怎样的影响?
    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后果是什么?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2    下架滴滴出行APP这件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得感谢滴滴悄无声息地在美国上市,不然也不会接连爆出这么多问题。
    摆在明面上的事儿是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7月2日对滴滴进行调查,7月4日就发布下架通知,调查进展可谓神速。可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是这样神速,越说明事情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滴滴应该是赴美上市的企业里最低调的,想想当年阿里赴美国上市,那场面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差12亿礼花齐放了。反观滴滴,“静悄悄”赴美上市,没有敲钟和庆祝仪式,原来被曝出董事会藏有前美国军官,信息敏感度立马就升级了。
    现在大家关心的地方在于,滴滴到底有没有把数据打包?对此,滴滴予以否认,但请注意,这个否认首先并不是滴滴官方渠道发布的,居然是滴滴某高管朋友圈首先发出来的。
    今天的滴滴已经是行业里的独角兽,而且是巨无霸级别的独角兽,它所掌握的出行数据可以直接反应中国经济活力、人口分布。也就是说,手里掌握着中国大部分城市出行的数据,其中一些数据必然涉及国家安全。
    所以,此次“滴滴出行APP”遭下架肯定不仅是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这么简单,我们且等更大的瓜看何时被爆出来。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

4. 滴滴被下架25款APP,为何说其“严重违法违规”?

因为它确实是严重违法违规了,它违法违规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且把这些东西,打包送给了美国。就这么说吧,滴滴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一点,其实没什么。但是问题就在于,它把个人信息包括用户行踪轨迹全部给了美国政府。
滴滴试图在美国上市,但是美国给它开出了一个条件,要求滴滴把用户个人信息和行踪向政府公开。众所周知,滴滴是一个出行软件。

滴滴旗下涵盖了众多车辆,可以这么说,就连十八线小城市,都有滴滴的身影。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网,其中涵盖的信息量,是你我这种不做情报的人不敢想象的。
或者说,我们所能想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人会说了,现在卫星这么发达,哪有什么隐藏建筑不为人知啊!



错了,还是有的。但是通过滴滴的行车记录仪,到达这个地方,拍下了这个地方的画面,而后再进行调取查阅,就能准确得知这个地方是否有他们所需要找的机密地点。
然后再通过地图一对比,其坐标点也就能找出来了。而后,再利用这个威胁我国,或者直接进行打击。要知道,现在国际形势相当紧张,美国和我国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美国的军舰不知道来我们南海多少次了,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这个时候,你跑去美国上市,然后拱手将用户个人信息、行踪轨迹等全部交给美国政府。无疑是给自家爹妈腰上捅了一刀,再递给自家爹妈的敌人一把刀子。
所以说,这次滴滴凉了,其实并不冤。如今这种紧张局势,更是容不下这种吃里扒外的企业存活。而且滴滴从一开始就一堆事情,凉是早晚的事了。

5. 从滴滴出行App下架说起,个人隐私数据在背地里被不法者收集滥用

这两天,滴滴出行被调查并下架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作为一款用户基数庞大的互联网公司,滴滴出行手握海量数据信息,这其中包含了用户的一系列隐私数据。 
  
  如今,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已经发出,指出下架原因为“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当前,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仍然可以检索到滴滴出行App,已经下载的App使用未受到影响。滴滴方面回应称,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 
  
  我们来梳理下滴滴出行下架事件的前前后后,据消息称滴滴之前悄悄地在美国上市,而美国2020年5月修改的法律,想在美国上市就要提供给美国需要的数据。滴滴前两天刚刚绕过监管偷偷在美国上市了,提供了什么数据给美国尚未可知,对中国造成了难以预计的风险。 
     
  作为一个互联网大厂,严重违规收集并使用个人信息,大家可以想一想大量的数据信息已经被利用,几乎没有隐私可言。 
  
  我们都知道,如今在使用一些互联网产品时,注册什么的都要手机号,基本上一个手机号就能把人查个底朝天,特别是实名制以后,犯罪的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这些互联网用户的个人数据被一些不法的公司私下交易,一方面用户会受到大量广告信息的骚扰;另一方面则可能被一些诈骗团伙掌握,出现网络诈骗,经济损失惨重。 
        
  之前,网络上就公布了一些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app,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真的是令人堪忧,大家的信息早已被别人掌握,并且私下里交易。对此,加强监管和整改势在必行,希望大家一起监督,确保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建立起隐私数据的护城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从滴滴出行App下架说起,个人隐私数据在背地里被不法者收集滥用

6. 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

来源:中国网信网
  
 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特此通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21年7月4日

7. 滴滴出行被下架了,这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滴滴出行App下架了。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通知「  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  
        这一消息顷刻间引爆了中文互联网,成为了诸多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话题。  
     与以往每一次热点并无太大不同,大量网友对此展开了推测、想象、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一时间众声喧哗,好不热闹。  
     有人说,滴滴被要求整改是因为地图测绘方面的问题,它通过对用户乘车路线的记录和分析,掌握了太多交通道路信息;  
     有人说,滴滴在海外上市后,泄露了国内用户的敏感信息,因而被调查;  
     也有人说,在上市过程中,有竞争对手从中作祟,利用用户隐私问题攻击滴滴,滴滴纯粹是倒霉。  
     无论是哪种说法,在足够充分的信息被公布前,都只能是捕风捉影的一种猜测,供人在茶余饭后闲谈的消遣而已。  
     不过,闲谈消遣之余,有一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它们隐藏在已发布行政文件当中的「  黑话  」里——表面上看起来四平八稳的文字中实际上存有暗示的细节。  
     这些细节不是厕所消息,而是真实存在的。  
     
     
     目前已有的两份相关材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7月2日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  滴滴出行  」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及7月4日发布的《关于下架「  滴滴出行  」App的通报》中,便有一些信息。  
        7月2日的文件中,重点有两个——「  审查  」和「  风险  」。  
     审查滴滴的目的是「  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  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  」,后两个目的是连带的。  
     然而,与一般审查是为了确定「  有或没有  」不同的是,在这份文件中,网信部门已经告诉大众,对滴滴的审查不是「  有没有风险  」的问题,而是「  风险有多大  」的问题。  
     其中明确说了「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  」。「  扩大  」一词意味着风险已经存在,后续审查要做的并非定性,而是定量——即确定风险到底有多大。  
     于是,到了7月4日,网信部门在调查后,发布了新的通告,说明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  根据举报  」说明了事件的起因——确实有人举报,但举报者是权益被侵犯的个人,还是其他竞争公司,尚且不得而知。  
     「  经检测核实  」,就是7月2日至7月4日之间网信部门在做的事情,对风险大小进行核准,然后给出了结论「  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  
     即调查后的程度是「  严重  」,但严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究竟有多严重要根据处罚意见来体现。  
     处罚意见是「  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  
     「  整改  」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风险仍是可控的,用网络用语形容大概是「  犯了错误,但还有机会;风险很大,但又没有那么大  」。  
     不过,在滴滴被点名之后,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发布公告,「  运满满  」「  货车帮  」「  BOSS直聘  」也将被审查。  
     公告中的行文内容与7月2日的文件完全相同。  
          这绝非偶然,这是一个信号。    
       然而,对民众而言,这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一情况?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2018年曾说:  
     这话在当时引来了极大争议,反对者居多,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李彦宏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在本次「  滴滴事件  」当中,国内大众对「  个人隐私  」的看法几近一边倒,几乎看不到「  隐私换取便利是合理的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不少人都在控诉曾经遭受过的滴滴和其他App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隐私意识的觉醒与态度转变无比重要,它们是捍卫个人正当权益的出发点。  
     不过,经由议论后,另一个疑问又产生了——  
     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应该如何被妥善管理?  
     或者说,应该交由谁来进行监管?  
     是交由收集用户信息的公司,还是政府?  
     这是一个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被某些公司侵害过隐私信息的个人可能会对前者咬牙切齿,可 历史 上的一些曾发生的事情又在告诉我们,对后者的选择也必须慎重。  
     苏联时期,克格勃便对民众有着长期监听、侵犯隐私的行为。  
     一个更加鲜明的案例是《窃听风暴》,一部以80年代民主德国(  东德  )的秘密警察为原型拍摄的高度写实影片。  
        电影讲述了1984年,一位冷酷无情又忠心的东德秘密警察维斯勒对剧作家德瑞曼的长期监视——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凭借着经验与直觉,他便对有不忠诚嫌疑、意图逃到西德的德瑞曼展开了监听工作。  
     维斯勒与另一名秘密警察轮流值班,全天候地监听德瑞曼夫妇的生活。  
     但在此过程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维斯勒逐渐被德瑞曼夫妇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艺的热爱所感染,他也开始阅读布莱希特的诗集,聆听钢琴曲,甚至对德瑞曼女士有所倾慕。在德瑞曼夫妻有叛离行为时,他选择牺牲自己的未来,保护他们。  
     他的人性复苏了,可也因此被降职到地下室做收发员。哪怕两德统一后,也只能做一个底层的邮递员。  
     观看这部电影时,观众会感到巨大的压抑感。  
     这种压抑与剧中东德人民的感受是相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政府掌握,没有一丝一毫隐私可言。  
     在政府全方位监视下,做事必须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个不慎就可能被秘密警察抓走,接受审讯,乃至命悬一线。  
     然而,即便悲惨至此,这部电影依旧是一个童话。因为前东德监狱博物馆馆长在观影后表示:  
     是的,一个都没有。  
     在政府权力膨胀,秘密警察肆无忌惮监视民众的时代,想要依靠人性觉醒来战胜权力压制是不现实的,人民只能逆来顺受,被动接受侵犯。  
     而与80年代相比,如今想要通过互联网侵犯一个人的隐私更加容易。  
     美国于2013年被曝光的「  棱镜计划  」就在提醒我们,互联网时代,政府权力会通过新的方式对民众自由与个人隐私造成巨大危害。  
        然而,互联网早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信息生成,快捷支付、在线视频、网络 游戏 ......难以想象失去了互联网的生活是怎样的,现代人类不可能抛弃便利的信息化工程回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  
     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从根源上对权力进行限制,以防政府将手伸到个人隐私的领域,越伸越远,直到无法遏制的地步。  
       事实上,站在隐私和监管背后的,是人们的自由与安全。    
     为了安全,人们愿意让渡多大的自由出去?  
     而当自由让渡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还能说自己安全吗?  
     正如富兰克林在《1755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对总督的回复》中曾说过的名言:  
     如果人们选择让政府监管,那就相当于让渡了自由。就像疫情期间,为了安全,可以把出行记录等隐私让渡出去。  
     到了今天,全球各个商业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信息安全问题。那么,为了保障信息安全,是否要再次让渡自由,选择让政府监管呢?  
     监管权无论交给哪一方,都不会让人完全放心。  
       权力只能用权力来制衡。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政府或公司,而是第三条路——  
     由政府、 社会 组织和企业共同协作,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自由和安全尽可能得到兼顾。  
     人类 社会 从未经历过像今天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能如此轻易地获取各类信息。  
     人类不能为了安全而用自由交换,但是可以为了安全而互相协作,以保障自由。  

滴滴出行被下架了,这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8. 滴滴严重违法行为被下架,冒着危险恶意收集数据去干嘛,简单分析

滴滴刚上市,app就因为严重违反规定,恶意收集用户信息被下架。看了一下目前在微信、支付宝上依然可以叫车,那app使用应该也是正常的。 
  
  滴滴并不是第一次被要求整改。在几年前因为顺风车监管问题,出现了犯罪事件,经过了多次下线整改,直到最近顺风车才开始运营。却又出现了恶意收集用户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被要求下架。 
     
  恶意收集用户信息干嘛呢?应该是利用大数据留住用户,还能用来赚更多的钱。也就是大数据杀熟,你用我的软件越多,我就在你身上赚得越多。一开始用的时候我给你一点好处,让你觉得便宜,你以为赚到了。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 
  
  我自己是感觉被杀过熟的。我记得,有一次去一家医院叫的滴滴就出现了这样价格不同的情况。 
  
  平时去这家医院都是打的出租车,价格在31元左右,每次差距也就1-2元。一天早晨因为出租车实在没有,我就打开了滴滴,输入目的后一看价格35-39元(优惠快车、快车)。吓了一跳,于是便继续等着出租车。大概5分钟过后还是没有出租车,又有一些急事就想着39就39吧。打开滴滴一看价格变成了31和35元,我当时就懵了,心想就过了5分钟价格差距这么大?是不是觉得我们用户不在意这么点钱? 
  
  我弟没有用过滴滴,我让他看看价格,而他不仅没有39,甚至只有30元以下的。看着像是有15元的优惠券,也不知道怎么来的。 
  
  这些互联网 科技 是造福百姓的,不是用来杀熟的,怪不得会被下架整改。说是违法违规真的一点错都没有。 
  
  不仅仅是滴滴,还有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美团杀熟。同样是订一家酒店,两个人的价格差距大到了50元。都是你的用户,怎么能区别对待呢? 
  
  收集个人大数据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简单,可以去了解一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