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

2024-05-16

1.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1999年建院以来,一贯重视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目前已形成7个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分析与检测该学术研究方向在保持力学学科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目标,发挥工程结构力学分析中心的作用,研究范围涉及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包括工程结构分析及数值模拟,工程结构分析振动与故障诊断。……结构工程该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工程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防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与地基工程设计及应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岩土工程该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工程与地下结构的分析、设计与数值模拟,岩土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研究。……市政工程该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技术应用及CAD辅助技术,城市道路、桥梁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水资源与水工结构该学术研究方向包括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水能的利用与动能经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旱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经济分析,各种结构(泵、给排水系统、空调)中的水动力学问题研究、优化及应用,水工结构的分析与设计、评估与防老化、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理。……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主要研究明渠水力学、堰闸水力学、消能与防冲、河渠非恒定流、河流泥沙和河冰、环境模拟等领域的相关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是:多相流及环境流动,泵站水力学,给排水系统中的水流问题,给水管网优化, 暖通空调中的水力学问题。大地测量该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测绘技术,精细工程测量与现代误差理论,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应用。 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实地测量。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

2.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教研成果

学院长期注重课程与专业建设,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计7项。《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制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科化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基础化学实验》等为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编写并出版教材、专著20部,其中有多部教材列为“十一五”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学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新学科生长点的培育。现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省化学化工示范教学中心、安徽省功能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精细化工催化加氢工程技术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学科基地。学院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强调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注重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技术研究,在化学、化工及学科交叉领域已形成了精细化学品与精细化工、材料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化工新型分离工程与技术、生物质化学与化工等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学院先后承担863、973等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50余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论文300余篇。

3.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1 基岩地下水运移机理与水环境模拟2008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钱家忠,吴剑锋,周念清,刘咏,赵卫东,汪家权2济南市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泉群保护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钱家忠,,汪家权3基于若干纳米矿物的环境材料和环保技术研发2009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天虎,钱家忠,谢巧勤等4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下回收防水(砂)煤柱资源防水防砂关键技术研究淮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陈陆望(合肥工业大学排名第四)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4.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教授王平华 王华林 于少明 史铁钧 李学良杨保俊 何建波 张卫新 吴宗铨 徐卫兵杨则恒 崔 鹏 鲁道荣 冯乙巳 陈天云王文平 韩效钊 吕建平 丁运生 魏凤玉周正发 史成武 晋冠平 苗世顶 宋秋生从怀萍 朱元元学院副教授李有桂 曾全生 王百年 杨善中 窦 焰李晓萱 马海红 王 琪 王 莉 郝文涛朱云贵 刘春华 王 燕 柴多里 陈春年尢亚华 刘文宏 张海岩 陈亚中 汪 瑾吴晓静 吴雪平 刘雪霆 陈祥迎 肖正辉张大伟 罗 梅 唐龙祥 邓 宁 徐 超吴翠明 王忠兵 杨 文 翟林峰 张先龙朱燕舞 陈 敏 孙敏学院教师任凤梅 邓苗苗 邱治国 何 兵 姚运金段体兰 何红波 蒋 英 姚路路 路绪旺刘 娜 徐 佩

5.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4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5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5人,留学人员30多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近50人,具有硕士学历的占有95%以上。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安徽优秀科技青年、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省级以上模范优秀教师共20余人。有4名教授担任国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有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硕士研究生350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6.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介绍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是学校在1945年创办初期的三个专业之一。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7个系,9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中心。现有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全院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教授38人。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113人,其中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45人,硕士学位79人。目前学院共有学生283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153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403人,工程硕士160人,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18人。

7.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0551-2901524
学校所在地: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传真:0551-2904517
邮政编码:230009 电子邮件:zhxy1523@yahoo.com.cn
一、地质类专业设置
(1)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2)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
(3)地学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工程。
(4)地学类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5)地学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其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6)工程硕士领域专业设置
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本院共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中级及以下人员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8人,占教师总数的49%。具硕士学位的12人,占教师总数的29%。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朱光教授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在职的岳书仓、朱光、宋传中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本院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较为合理,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教授。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除按学校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外,还注意选拔、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参与各项科研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和成果交流。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历史悠久,是合肥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1950年成立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的地质科、采矿科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1954年成立的合肥矿业学院内就设有地质系,是当时学校的主干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专门技术人才,享誉海内外。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55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生145人,博士生23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四、办学优势和特色
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本院学科发展的主要优势和特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点国策之一,后备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本院目前的本科专业包括地质、地理和环境三个一级学科,资源与环境专业密切相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手段,成为本院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交叉的纽带,已经把资源、环境及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并将孵化出新的边缘学科和国家建设急需的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宽基础,重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重视课程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建设教学基地,把严格教学制度、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管理贯穿学院教学活动的始终。学院尤其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实行试讲和听课制度,开展年轻教师的讲课比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讲课艺术;积极开展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了数字化、开放型的巢湖地学实习基地,该基地为全国30余所高校的地质类、地理类、土建类、旅游类、环境类等专业的教学实习提供了教学条件,实行资源共享。巢湖地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学科建设
安徽省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六、实验室建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一直按照以科研为主,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办学模式发展。学校实验中心管理的大型实验仪器和设备,实行全校各学科资源共享;学院中心实验室拥有多种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并以每年200万元的速度连续增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实验环境,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九五”以来,本院共承担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子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另有博士点基金,大量省、部级科技攻关和教学研究项目。目前纵向科研总经费达260万元,横向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将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目前在研的主要国家级课题有:
1)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安徽和县香泉独立铊矿床低温成矿流体系统的成矿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基岩裂隙介质地下水运动与溶质运移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秦岭北缘的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河流水质虚拟调控——以淮河安徽段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黄土高原风尘来源、沉积和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巢湖输入型非点源污染的源解析及控制机制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8)新疆吉木乃地区二叠纪火山侵入岩研究(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大别造山带北缘中新生代沉积学研究(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10)淮南八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礁体的形成(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长期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多次选派教师前往学习、考察。在国外做出卓越成就的本院毕业生也一直关注着学院的发展,他们长期的关注,对教学和科研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九、出版机构及出版物
本校拥有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与国内外其他出版社和重要期刊一样,为本院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2000年来,本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9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仅2003年学院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有75篇,人均1.8篇,被SCI、EI、ISTP收录15篇,人均0.37篇。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撰稿:孙世群、朱光)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8.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科研成果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2000年以来发表的教科研论文一、教研论文⒈刘金龙,任小琴. 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⑴: 90~92.⒉刘金龙. 以实验报告为切入点加强土力学实验教学效果[J]. 山西建筑,2009,35⑹: 217~218.⒊李长花,刘金龙,肖华光.工程项目管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四期,总第361期,ISSN 1003-8434,CN43-1027/F⒋江卫国. 工程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安徽建筑,2009,3:177-178,180.⒌江卫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7⑸:73-75.⒍胡晓军、吴延枝,《论本科土木专业3个教育阶段的跨越》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 5月第19卷第2期⒎ 吴延枝、胡晓军《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第17卷第6期二、科研论文⒈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⒉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控制LQR方法的理论推导》山西建筑2008年9月⒊孙爱琴《复合材料层合板壳频率和振幅的一种解法》 工业建筑 09年增刊⒋王青《水泥快速强度测试的实验验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4月第15卷 第2期⒌王青《SBS卷材检测技术研究》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6卷 第1期⒍王青《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检测业转型的思考》安徽建筑2007年4月20日第2期⒎王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散装水泥》散装水泥,2007年第3期⒏王青《混凝土结构实体钢筋无损检测技术探讨》安徽建筑 2007年10月20日第5期⒐王青《水泥强度快速检测中预养方案的试验研究》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一期总第20期⒑刘金龙,夏勇. 路基体内最大侧向位移的位置[J].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⑸: 252~255.⒒刘金龙,夏勇. 关于“基于M-C准则的D-P系列准则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⑿: 2168~2169. (2007统计)⒓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袁凡凡. 土工织物加固软土路基的机理分析[J]. 岩土力学,2007,28⑸: 1009~1014.⒔刘金龙. 边坡稳定性及路堤变形与破坏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⑺: 1511~1511.⒕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测斜仪测量路基水平位移过程中的局限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⑸: 56~59.⒖刘金龙,王吉利,夏 勇. 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⑽: 1357-1360.⒗刘金龙,王吉利,梁昌望,夏勇. 库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模拟[J]. 水力发电,2007,33⑽: 41~44.⒘刘金龙,朱建群,王吉利,夏 勇. 测斜仪在路基水平位移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⑶: 71~75.⒙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水位变化对非均质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2007,25⑹: 85~88.⒚刘金龙,刘洁群,陈陆望. 倾斜软弱路基上路堤的变形特征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⑹: 818~823.⒛刘金龙,陈陆望. 变形参数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⑴: 36~39.21.刘金龙,陈陆望,刘洁群. 软土路基上路堤填筑方法的对比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⑵: 229~232.22.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挡土墙后填土面倾斜情况下土压力计算方法[J]. 人民长江,2008,39⑶: 78~80.23.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简述[J]. 水电能源科学,2008,26⑴: 133~137.24.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反压护道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J]. 人民长江,2008,39⑹: 77~79.25.J. L. Liu(刘金龙),J.Q. Liu,L. W. Che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reinforced with geotextil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C]. Geosythetics in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eosynthetics Asia 2008[A],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geosynthetics in shanghai,China: Springer Press,2008: 66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