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8)

2024-05-14

1.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8)

资本: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市场类似于物品与服务市场,不同点在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即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工具适用于物品与劳动服务
  
 做出两个关于企业的假设,第一假设企业在苹果市场和摘苹果工人市场上都是竞争的,第二假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投入量增加,生产函数变的越来越平坦,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特性
  
 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对一个竞争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这条边际产品值曲线也是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边际成本MC=工资W/边际产量MPL
  
 利润最大化时:
  
 P*MPL=W 即 P=W/MPL=MC
  
 因此一个竞争企业雇佣的劳动达到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时,产量也就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产品价格、极速变革、其他要素的供给
  
 产品价格上升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增加,因此增加了劳动需求
  
 技术变革工程增加了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劳动需求。技术变革有时也减少劳动的边际产量,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变革,大多数技术是劳动扩张性的
  
 人们面临工作与闲暇的权衡取舍,而且闲暇的机会成本是工作得到的薪水,工资提高时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了
  
 向右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工资上升使工人增加供给的劳动量。劳动供给曲线并不一定是右上倾斜的,存在向后弯曲的可能
  
 爱好变动、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移民
  
 工资会自发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平衡,且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工资和劳动量的自发调整使供求达到平衡,此时每个企业都已购买了其在均衡工资时有利可图的最大劳动量,即企业遵循了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均衡时工资必定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改变劳动供求的任何事件都必定使均衡工资和边际产量值等量变动,因为这两个量必定总是想等
                                          
 如当向境内移民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均衡工资下降,这样企业最大利润目标所要求的边际产量值降低了,因此企业可以雇佣更多工人
                                          
 如当企业产品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的边际产量值上升,因此企业可以雇佣更多工人,劳动需求增加,工资上升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购买价格:是一个人为了无期限的拥有那些生产要素的支付的价格
  
 租赁价格:是一个人为了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使用那些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
  
 土地和资本的租赁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租用量是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要素的价格是的租用量,每种要素的需求曲线反映了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因为每种要素的租赁价格必须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因此劳动、土地和资本各自赚到了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土地和资本的购买价格和租赁价格是相关的,即取决于当前的边际产量值和预期未来会有的边际产量值
  
 改变任何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事件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8)

2.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3)

本章将定义一些经济学家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成本的变量,并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形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学家既考虑显性成本又考虑隐形成本,会计师负责记录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货币,因此他们衡量显性成本忽略隐形成本
  
 已经投资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项重要的隐形成本
  
 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服务的总机会成本
  
 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
  
 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形成本所以会计利润通常大于经济利润,经济学家角度看企业有利可图需要总收益大于全部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是企业供给物品与服务的动机所在,获得正经济利润的企业将继续经营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随着产量增加,总成本曲线越来越陡峭,而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函数却越来越平坦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对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所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平均总成本告诉我们,如果从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品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所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四条曲线:ATC平均总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递增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
  
 U形平均总成本:因为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产量低时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快,以后越来越慢,产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平均可变成本的增加开始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双因素拉锯导致了平均总成本为U形。U形曲线的底端对应着使平均成本最小的产量。这个产量被称为有效规模。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实际企业中在发生边际产量递减之前会经历一段时期的边际产量递增,因为工人团队可以进行分工并比一个人工作更有效率
  
 总成本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间的划分取决于时间范围。工厂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
                                          
 长期平均总成本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平坦得多的U形曲线。所有短期成本曲线都在长期成本曲线上或以上。原因是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把产量从1000提高到1200,短期中只能选择在现有的中等规模工厂中多雇工人,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导致平均总成本上升。在长期中可以选择扩大工厂和劳动力规模,使平均总成本保持在低位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形状反映了成本如何随着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变动。
  
 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可以说存在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时,可以说存在规模不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可以说存在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平允许在工人中实现专业化,专业化使工人更精通某一项工作。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可能由于大型组织固有的协调问题,这是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呈现U形的原因
  
 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之所以这样繁荣的原因之一
  
 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隐形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固定成本 FC: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 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总成本 TC=FC+VC: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的市场价值
  
 平均固定成本 AFC=FC/Q: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 AVC=VC/Q: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总成本 ATC=TC/Q:总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 MC=DeltaTC/DeltaQ: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

3.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近期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感慨颇深,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也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著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4. 《昆曼经济学原理》

1.◎公共物品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烟火表演、国防和基础知识的创造。由于不能对使用公共物品的人收费,所以在私人提供这种物品时,就存在搭便车的激励。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作出供给量的决策。
  
  ◎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例子包括共有的草地、清洁的空气和拥挤的道路。由于不能向使用共有资源的人收费,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使用共有资源。因此,政府努力限制共有资源的使用。
  
 2. 如果排除某个人使用某种物品是可能的,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享用排除了其他人享用同一物品,这种物品就具有竞争性。
  
 市场运行最适于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物品。市场运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物品。
  
 3.   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物种都遭受到了灭绝的威胁。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洲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广泛,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肉的大量需求看来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地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牛肉的商业价值是黄牛的护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共有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很少有保存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生活在私人所有的牧场上。每个牧场主都尽极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牧场上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得到收益。 政府试图用两种方法解决大象的问题。一些国家,例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实施,而大象种群继续在减少。与此相比,另一些国家,有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结果大象开始增加了。由于私有制和利润动机在起作用,非洲大象会在某一天也像黄牛一样安全地摆脱绝灭的厄运。
  
 4.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5.我们可以如何确定这种价值是多少呢?有一种法院在判决过失致死赔偿案,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考察一个人如果活着能赚到的总钱数。经济学家经常批评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含义:退休者和残疾人的生命没有价值。 评价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较好方法是,观察要给一个人多少钱他才自愿从事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例如,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是不同的。高楼大厦上的建筑工人所面临的死亡危险就大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通过比较职业风险、受教育程度、经验不同的工资和其他工资决定因素,经济学家可以得出人们对自己生命评价的某些含义。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论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
  
 6.在确定一种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时,必须确定受益者的人数,以及能否把这些受益者排除在享用这种物品之外。当受益者人数多而且要排除任何一个受益者不可能时,搭便车者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一个灯塔使许多船长受益,它就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如果主要受益者是一个港口所有者,它就更像一种私人物品。
  
  
 7.(1)物品有没有排他性?这就是说,是否可以排除人们使用这种物品?(2)物品是否有竞争性?这就是说,一个人使用物品是否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8.◎当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直接影响第三方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像污染这样的负外部性引起市场的社会最适量小于均衡量。像技术溢出效应这样正外部性引起社会最适量大于均衡量。
  
  
 9.生产或消费的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量大于社会希望的量。生产或消费的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量小于社会希望的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给有正外部性的物品以补贴来把外部性内在化。
  
 10.◎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的状况变坏。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大于损失。 
  
  
 ◎关税——进口的税——使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存在的均衡,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状况变好,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进口限额的影响与关税类似。但是,在进口限额时,进口许可证持有者得到了有关税时政府得到的收入。
  
 11.幼稚产业论 有时新兴行业支持暂时性贸易限制,以有助于该行业的建立。这种观点认为,在保护期以后,这些行业将成熟,并能与外国竞争者竞争。同样,有时旧行业也认为,他们也需要暂时性保护,以便有助于他们对新条件作出调整。例如,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曾经支持暂时性保护,“以给美国汽车制造厂商一个转变时期,使它成为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的国内产业”。 经济学家经常怀疑这些要求。主要原因是幼稚产业论在现实中难以实施。为了成功地运用保护,政府要确定哪个行业最终是有利的,并确定建立这些行业的利益是否大于保护给消费者带来的代价。但“挑选赢家”是极为困难的。要通过政治程序来挑选甚至更为困难,这种做法往往是在保护那些在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而且,一旦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得到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暂时性”政策就很难取消。
  
  
 12.自由贸易的反对者经常争辩说,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减少了国内的工作岗位。在我们的例子中,钢铁的自由贸易将引起钢铁价格下降,这就使艾索兰德国的钢铁产量减少,从而减少了艾索兰德国钢铁行业的就业。一些艾索兰德国的钢铁工人将失去他们的工作岗位。 但自由贸易在它消灭了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当艾索兰德人从其他国家购买钢铁时,其他国家得到的资源也要购买艾索兰德国的其他物品。艾索兰德国的工人可以从钢铁行业流动到艾索兰德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虽然这种转变在短期中会给一些工人带来困难,但它使整个艾索兰德人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贸易的反对者通常怀疑贸易创造了工作岗位。他们会反驳说,每一件东西都是在国外生产更便宜。他们认为在自由贸易之下,艾索兰德国人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就业都会是不利的。但是,正如第三章所解释的,贸易的好处是依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即使一国在生产每一种物品上都比另一国强,每个国家也仍然能从与别国的贸易中获益。每个国家的工人最终都会在该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找到工作岗位。
  
  
 13.问题:应该把关税或进口限额作为新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吗?
  
  回答:关税和大多数税收一样有无谓损失:收入的增加小于买者和卖者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无谓损失的产生是因为关税使经济接近于我们现在没有贸易时的均衡。进口限额的作用很像关税,并会引起类似的无谓损失。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最好的政策是允许没有关税或进口限额的贸易。
  
 14.◎一种物品的税收减少了该物品买者与卖者的福利,而且,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通常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之和——的减少被称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有无谓损失是因为它引起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于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而且,无谓损失增加也越多。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是,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
  
 15.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少了。同时,税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少了。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16.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
  
  
 17.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18.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买者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19.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为什么这是正确的?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费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20.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双方承担的损失相同)
  
 2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在新的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
  
 22.◎可以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弹性小于1,以至于需求量比例小于价格变动,那么,就可以说需求缺乏弹性。如果弹性大于1,以至于需求量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那么,就可以说需求富有弹性。
  
  ◎总收益,即对一种物品的总支付量,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对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对于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23.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24.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25.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经济学家用了比较优势这个术语,可以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
  
  
 26.◎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一个可以用较少量投入生产物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某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其机会成本小被称为有比较优势。贸易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27.◎经济学领域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家庭和企业作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1. ◎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低于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产量。这就是说,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对物品评价大于其生产成本的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物品。因此,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2. 数量折扣: 到现在为止,在我们价格歧视的例子中,垄断者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但是,有时垄断者也通过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顾客收取不同价格来实行价格歧视。例如,许多企业对购买量大的顾客提供低价格。面包店可能对每个面包收取0.5美元的价格,但对一打面包收取5美元的价格。这之所以是一种价格歧视的原因,是因为顾客对购买的第一单位付出的价格高于第二单位。数量折扣通常是一种成功的价格歧视方法,因为随着顾客购买量的增加,对增加一单位的支付意愿减少了。
  
  
 3. 折扣券: 许多公司在报纸和杂志上向公众提供折扣券。买者为了得到下次购买时0.5美元的折扣而剪下折扣券。为什么公司提供这些折扣券?为什么它们并不把产品价格降低0.5美元?
  
  回答是折扣券使公司可以实行价格歧视(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努力以不同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顾客。这种作法被称为价格歧视。)。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花时间剪下折扣券。此外,剪折扣券的意愿与顾客对物品的支付意愿是相关的。富裕而繁忙的经理不大可能花时间从报纸上剪下折扣券,而且,她也许愿意为许多物品支付较高价格。一个失业者更可能剪下折扣券并且支付意愿较低。因此,通过只对这些剪下折扣券的顾客收取较低价格,企业就可以成功地实行价格歧视。
  
  
 4. 套利是在一个市场上以低价购买一种物品,在另一个市场上以高价出售。
  
  
 5.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努力以不同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顾客。这种作法被称为价格歧视。
  
 6. 反托拉斯法有代价也有收益。有时公司合并,并没有减弱竞争,而是通过更有效率的联合使生产降低了成本。这些合并的收益有时称为“合并效应”。例如,近年来许多美国银行合并,并通过联合经营可以减少行政人员。如果反托拉斯法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政府就必须能确定哪些合并是合意的,而哪些不是。这就是说,它应该能衡量并比较合并效应的收益与竞争减少的社会成本。批评反托拉斯法的人怀疑政府能否进行必要而相当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
  
  
 7. 只要消费者由于垄断价格额外支付给生产者1美元,消费者状况就会变坏1美元,而生产者状况会变好相等量。这种从物品消费者向垄断所有者的转移并不影响市场总剩余——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换句话说, 垄断利润本身并不代表经济蛋糕的规模缩小;它仅仅代表生产者的那一块大了,而消费者的那一块小了 。除非由于某种理由认为消费者比生产者更重要——这种判断已超出经济效率的范围之外——否则垄断利润不是一个社会问题。
  
  
 8. 竞争企业市场与垄断企业市场之间的关键差别: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9.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
  
  ◎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10. ◎在短期中,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时,如果物品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将选择停止营业。在长期中,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和可变成本时,企业将选择退出。
  
  
 11. 参考资料  覆水难收与沉没成本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有时有人会对你说“覆水难收”,或者“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些谚语含有理性决策的深刻真理。经济学家说,当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是沉没成本。一旦成本沉没了,它就不再是机会成本了。因为对沉没成本无所作为,当你作出包括经营战略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
  
  
 13. 案例研究  生意冷清的餐馆和淡季的小型高尔夫球场 你是否曾经走进一家餐馆吃午饭,发现里面几乎没人?你会问为什么这种餐馆还要开门呢?看来几个顾客的收入不可能弥补餐馆的经营成本。 在作出是否经营的决策时,餐馆老板必须记住固定与可变成本的区分。餐馆的许多成本——租金、厨房设备、桌子、盘子、餐具等等——都是固定的。在午餐时停止营业并不能减少这些成本。当老板决定是否提供午餐时,只有可变成本——增加的食物价格和额外的侍者工资——是相关的。只有在午餐时从顾客得到的收入少到不能弥补餐馆的可变成本,老板才在午餐时间关门。
  
  
 14. 企业的停止营业标准是: 如果P<AVC,停止营业。 这就是说,如果物品的价格低于生产的平均可变成本,企业选择停止营业。这个标准是直观的:在选择生产时,企业比较普通一单位所得到的价格与生产这一单位必定引起的平均可变成本。如果价格没有弥补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完全停止生产,状况会变好一些。如果条件改变,以致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可以重新开张。
  
  
 15. 在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16. 竞争市场、有时称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有两个特点: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由于这些条件,市场上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行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把市场价格作为既定的。
  
  
 17. ◎企业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生产量时不变的成本。
  
 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生产量时改变的成本。
  
  ◎两种相关的成本衡量都是从企业的总成本派生出来的。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边际成本是如果产量增一单位总成本应该增加的量。
  
  
 18. ◎当我们分析企业的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包括生产的所有机会成本。一些机会成本是显性的,例如,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另一些机会成本是隐性的,例如, 企业所有者在企业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弃的工资。 
  
  
 19.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比如生产了20辆汽车,成本20万,此时平均成本1万。若生产21辆车,成本20.5万,那么边际成本为0.5万,小于1万,故平均总成本下降)索斯蒂·特尔玛成本曲线的这个特征不是与例子中所用的特殊数字相吻合:它对所有企业都是正确的。 为了说明其原因,考虑一个类比。平均总成本像你的平均成绩点。边际成本像你下一门课将得到的成绩。如果你下一门课的成绩小于你的平均成绩点,你的平均成绩点就下降。如果你下一门课的成绩高于你的平均成绩点,你的平均成绩点就上升。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数学和平均与边际成绩的数学完全相同。
  
  
 20. 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时,普通一单位产量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生产额外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21. ◎当考虑税法的改变时,决策者经常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关系。大多数关于税收政策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个目标的侧重不同。
  
  
 22. ◎美国政府用各种税收筹集收入。联邦政府最重要的税是个人所得税和用于社会保障的工薪税。州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 ◎税制的效率是指它给纳税人带来的成本。除了资源从纳税人向政府的转移,税收还有两种成本。第一是税收改变了激励和行为引起的资源配置扭曲。第二是遵守税法的管理负担。 ◎税制的平等涉及到税收负担是否公平地分配到人民中。根据受益原则,人们根据他们从政府得到的收益来纳税是公平的。根据支付能力原则,人们根据他们承受财务负担的能力来纳税是公平的。当评价税制的平等性时,重要的是要记住从税收归宿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税单的分配不是同一件事。
  
  
 23. 决定所得税无谓损失的是边际税率。
  
  
 24. 边际和平均税率各自都包括了有用的信息。如果我们想知道纳税人作出的牺牲,平均税率是比较适用的,因为它衡量收入中用于纳税的比例。与此相比,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税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励,边际税率就更有意义。
  
  
 25.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平均税率是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边际税率是对增加的1美元收入征收的额外税收。例如,假设政府对第一个5万美元收入的税收为20%,而对全部收入中超过5万美元以上部分的税收为50%。在这种税收下,一个有6万美元收入的人纳税1.5万美元。(税=0.2×50000美元+0.5×l0000美元。)对这个人来说,平均税率是15000美元/60000美元,或25%。但边际税率是50%,因为如果纳税人每赚到额外的1美元,税收就增加0.5美元。
  
  
 26. 无谓损失并不是来自乔,即纳税的人,而是来自珍尼,即没有纳税的人。

5.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15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6.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原理》是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之一。如果受众是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话,可以把之一去掉。
  
  
 这套教材有三大特点,使其与众不同:1) 深入浅出,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2) 非常全面,我们碰到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话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3) 客观,尽可能全面的介绍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以下是书中关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的部分介绍。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我们永远处于选择之中。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破窗谬误”说,砸坏玻璃能刺激消费和生产,类似的道理还有“多难兴邦”什么的,其实这些钱不用来干这个,可以用来干其它的。
  
 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一个人,有没有经济学?有,他仍然面临选择,仍然必须权衡,他选择休息,就没法工作,他去钓鱼,就没法采摘。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是所放弃的最大代价,因为你会放弃很多东西,而有些代价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曾经长期无法解释为什么钻石比水贵,其实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水和所有的钻石之间抉择,而总是在新增的一份水和新增的一份钻石之间选择。同样的,你是选择去看电影还是逛街,选择吃水果还是巧克力,都是在边际上做决定,尽管你并没有意识到。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能用利益激励的时候,绝不强迫,也不用道义和情怀。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交换其实永远都不是等价值交换。你花100块钱买了件衣服,一定是你觉得这件衣服的主观价值大于100块,而卖方的成本一定是低于100块,你们双方都觉得赚了,都产生了交易剩余。交换创造财富。
  
 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没有提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其实这两个都和交易或者贸易相关。
  
 国家之间,彼此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创造的价值大于彼此生产所有产品。
  
 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一根针,一只铅笔,如果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绝对做不到这么便宜。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产权明晰、竞争充分的市场中,所有的购买者和所有的生产者都按照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动,价格会进行自动的调节,从而达到整体效率最优。任何计划和管制,都不会比这个更优,都有社会损失,短缺、排队等都是损失。
  
 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当产权不明晰时,或者由于外部性收益和损失无法界定到个人时,比如国防、污染等公共领域,市场存在失灵(有学者认为不存在失灵,这种 情况是市场无法工作,属于市场缺失),政府干预可以实现改善。
  
 整体最优,并非局部最优,极端的两极分化也有可能是帕累托最优,有时需要政府调节各个群里的利益分配。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个人、企业员工和国家居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通常这是由技术和管理创新带来的。
  
 这既能揭示不同国家人民收入的差距,也可以指导政府的发展政策,尤其是长期政策,教育、鼓励创新等。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物以稀为贵,货币多了,钱不值钱了,反应为价格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短期的货币增发会刺激消费和生产,减少失业,但长期又会抵消收入的增加。
  
 可以部分的解释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十分复杂,目前尚无确定性的分析)。
  
 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并不是因为它用数学,而是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一致:观察现象,提出理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的真伪。
  
 自然科学,尤其物理、化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但是经济学这方面比较困难,比如你要验证货币对物价的影响,是不可能在任何国家做一个操纵货币发行的实验的。所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天文学、生物进化论一样,必须在真实世界里收集数据。
  
 经济学研究都非常重视历史事件的价值,以此来检验理论的解释力。比如,中东战争中断了原油供给,就给了经济学家一个研究自然资源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绝佳机会。
  
 理论都是简约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需求定律,说的是其它条件不变,仅仅价格变化时对需求量的影响。在现实世界里,你很难找到一个场景是其它条件不变的,这也就是同样作为科学,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并不能如牛顿定律一样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原因。
  
 当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去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渠道会影响政府的决策,而政府或者政客在制定政策时,也倾向于听取经济学家的建议。但是,现实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找到正确的政策有时十分困难。但,这对于政客来说,却往往是其决策时最容易的部分。政客听取了经济学家关于什么是最好的政策的建议以后,他/他们往往还需要听取其它方面的建议,包括:1)如何向公众解释;2)新闻如何报道;3)议会如何通过;4)哪些利益集团会支持和反对,会否影响支持率和选票。
  
 大概不会有其它任何可以被称之为科学的学科,有这么严重的内部分歧了。迄今为止,经济学还存在着众多的流派,尤其宏观经济学领域。
  
  1、科学判断不同 
  
 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一如天文学中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经济学家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以及衡量经济变量的参数的权重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对按收入还是支出收税、市场对经济危机的调节能力、公共领域政府要不要干预等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而且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动态性、验证的困难性,不同的观点并不容易被证实或者证伪。
  
  2、价值观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实证分析仅仅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但规范分析则要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某种结果必须做出特定的选择。
  
 实证分析不涉及价值判断,但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尤其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这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比如,设立最低工资会提高中等技能者的收入,但会导致低技能者和青少年的失业增加,这在实证分析时容易达成一致,但在规范分析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要不要照顾低技能者和青少年的利益就有了不同的判断。
  
  3、感觉和现实的不统一 
  
 经济学家们的分歧有时被夸大了,在大量的领域,尤其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种管制的危害、通货膨胀的成因等,经济学家其实是有着高度共识的。
  
 经济学家的分歧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尤其研究方法论和基本假设不同,比如先验分析还是后验分析,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或者部分理性的,均衡能不能达到,经济周期长还是短等等。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周期这个术语给人以误解,因为可以预测。现实世界里的波动,无法预测。
  
 小到股市,大到金融或者经济危机,从历史来看,并没有现成的办法能做出确定性的解释和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GDP是最容易监测的,但实际上,在周期的上升和下降期,其它指标,比如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支出、投资、工业生产、住房消费、汽车销售额等,都会同步波动,但是波动幅度不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当衰退结束,GDP开始增加是,失业率逐渐减少。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还为经历过经济危机,即没经历过严重的社会危机。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这或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争论的话题中,最重大也是最激烈的 一个。经济危机了,政府需要干预吗?
  
 支持者认为,不甘于会造成更大的波动和破坏。反对者认为,应该让其自愈,干预政策的批准和见效都需要时间, 往往实际效果无法和现实合拍,甚至会引发更大的波动。
  
  2、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背后的分歧是危机的主因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
  
 增加支出的作用力更加直接,但很难公平和高效。减税的作用相对间接,但是把决策充分分散化了。
  
  3、货币政策应该按照规则这自定还是相机抉择? 
  
 货币超发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因,而政府无法靠自觉来抑制发放货币的冲动,从而造成政治性周期波动,因此应该制定规则,甚至把货币发行量写到宪法里。
  
 但是反对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波动是十分复杂且不可预测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决定,不能僵化行事。
  
  4、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但是控制通货膨胀也是有成本的。
  
 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是好是坏?
  
  5、政府应该平衡预算吗? 
  
 支持者认为负债和赤字早晚会加在子孙后代头上,而且会纵容政府不负责任的支出,甚至影响经济周期。
  
 反对者认为政府需要考虑养老、教育、环保等在未来发生的事情,过度压缩开支会造成政府的短视行为。
  
  6、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支持者认为一国储蓄是维持经济长期繁荣的关键因素,应该变所得税为消费税,减少遗产税。
  
 反对者认为这些变化的作用十分微小,反而使富人受益,其实他们并不需要减税。而降低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公共储蓄是更有效的方法。

7. 曼昆 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发现了问题,说明你用心去看书了,但遗憾的是你没用心去理解概念。我找到书籍,重新看了一下,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确实,你说得很对,为什么一个直线一个曲线?
我刚查看了一下书,重新阅读了那两个知识点:
关键就是资源有效配置和效率。
先看到第二章的图2-2,A点和D点在一条垂直线上,文中对D点做出这样的解释:经济没有支撑这种产量水平的资源。重点“这种产量”这四个字。看到下面图下边的文字:在经济的资源既定时,边界线以外的各点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其实图2-2是假设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况。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
再看到图3-1,农民和牧牛人的生产得到合理的组合,也就是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拿(a)图来说,在A点的情况,也就是农民在A点的时候资源可以达到生产4盎司牛肉和16盎司土豆。文中这样说到: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而农民的生产是这样的:以不变的比率在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之间的转换。要知道,我们是要假设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转换,生产两种产品的组合就会形成一条直线。你再看到图3-2,就会理解到假设这个概念。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假设、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
当然要理解这个两个差别,还是要认真地阅读文中的文字分析。要真正地理解他们对每个图的文字解释。
还要注意这个词:可能性。
非常感谢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我再次回到那个时间,然后打开了尘封以久的书籍,谢谢!希望我的读解可以帮到理解到那个“为什么”。
当然,我还是主要进入了“假设”这个概念中,还有就是“稀缺性”,希望你再次认真地阅读书籍。
祝愿你学习愉快!

曼昆 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8. 经济学原理 曼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