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怎么理解?

2024-05-16

1. 《金刚经》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怎么理解?

在我的理解里,若有我相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他有自我意识,我向就是自我形成的意识和自我的一种考虑,人像就是在自己的内心里所形成的道德标准,众生相就是说在自己的眼里,众生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寿者相一个能够长寿的人,他们的心理品质是什么样子的?
但这些都是世俗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菩萨,也不是人们真正的神者向往
菩萨是没有想象的,它只是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他是每个人心灵的向往者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他是自私的,他只会考虑到自我的一种想法,人们人人众生也都是自私的,因为大千世界,他们都在忙忙碌碌的奔波着自己的生活,所有的重伤都在平凡的忙碌的工作着,长寿也好,短寿也好,都是平凡的世界
而凌驾于平凡的世界之上的,才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追求,所谓的菩萨,只不过是人们心里的一种追求而已,心灵的追求和向往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有一定的向往,才有一的深意人心,才能够有平凡的是由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齐飞菩萨像仁者爱者相信着人生之所以有不同的规划,是因为你没有办法看清你的自我,没有了解你自我的形象和自己的一种是由没有办法看清自己的本身,也看不清别人的本身,众生在你的眼里并没有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长远的眼光才是你的发展前途,一切精神的支柱才是你应该追求的向往
能够了解自己内心向往的人才是内心所有道德标准的一种规划,自己才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索肖精神的追求,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人生所向

《金刚经》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怎么理解?

2.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无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的佛性道理?

整个《金刚经》这一部经啊,其实最重要的解释,还是无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那么在这里我们又提到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境界了,乃至于我可以说,六百卷般若、佛的精华和一切法门的最终成就法身境界都是为了无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就这么几句就叫佛法。所以说到这里以后啊,就想跟同学们谈一谈这个佛性的道理。
  
 
  
  
 
  
  
 无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为什么没有这些相?法性真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前两天已经从头到尾依粗至细讲到现在,法性真如的体验证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佛法道理之中啊,真正地要做到无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无男女相。当同学们你们空寂下来,万念不住的境界,你想一想,那个时候哪里还有什么相?什么相都不存在了,而此时此刻,如果说还有一个男的、女的之区分,这就是意念的分别,在动意念,有念分别,就没有本性了。所以说穿了,扬州高旻寺破参也好,念阿弥陀佛的境界也好,都是为了使你的意念得到万念归一,一归无念,于无念之中住入法性真空的境界,住入这种境界,就是你们同学每个人的本来面目,住入这么一种境界就能够了生脱死,住入这种境界就是你们自己。当然无念真空是用功的实体成就,但并不是当体即空的大悟、全知起用。

3. 《金刚经》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怎么理解

在我的理解里,若有我相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他有自我意识,我向就是自我形成的意识和自我的一种考虑,人像就是在自己的内心里所形成的道德标准,众生相就是说在自己的眼里,众生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寿者相一个能够长寿的人,他们的心理品质是什么样子的?
但这些都是世俗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菩萨,也不是人们真正的神者向往
菩萨是没有想象的,它只是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他是每个人心灵的向往者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他是自私的,他只会考虑到自我的一种想法,人们人人众生也都是自私的,因为大千世界,他们都在忙忙碌碌的奔波着自己的生活,所有的重伤都在平凡的忙碌的工作着,长寿也好,短寿也好,都是平凡的世界
而凌驾于平凡的世界之上的,才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追求,所谓的菩萨,只不过是人们心里的一种追求而已,心灵的追求和向往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有一定的向往,才有一的深意人心,才能够有平凡的是由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齐飞菩萨像仁者爱者相信着人生之所以有不同的规划,是因为你没有办法看清你的自我,没有了解你自我的形象和自己的一种是由没有办法看清自己的本身,也看不清别人的本身,众生在你的眼里并没有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长远的眼光才是你的发展前途,一切精神的支柱才是你应该追求的向往
能够了解自己内心向往的人才是内心所有道德标准的一种规划,自己才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索肖精神的追求,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人生所向

《金刚经》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怎么理解

4. 《金刚经》中人相、众生相的意思是什么?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众生相:(1).佛教语。谓人我四相之一。《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清 龚自珍 《五重证义》:“第六重烦恼亦假立也,众生相亦假立也。” 陈世宜 《孟硕入狱不获探亲诗以慰之》:“泥犁亦是众生相,十方迷罔从今开。”
(2).【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也充分展示了十九世纪初叶 法国 新兴资产阶级的众生相。”

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著人相、众生相者,为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著:我与人、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

修行离我相时,必须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开悟。因此即便已经离我相,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通称为法执,也就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佛法对于已见性(或可称为已证破无始无明)的佛而言是无用处的佛法只对尚未证悟的众生有所用处。

【人相是指个人的自我的形象,也可以指个人的自我的思想,想法。】 比如,我是男的,我长帅,还就是我喜欢甜的,喜欢什么颜色,等等这些,
从自我观念为中心,而产生一切事物,看法,都是人相。
【 众生相是指以你之外的,广泛的,社会性的,大众的,大家的,他人的,所有一切众生的形象和想法。】 比如,上车要排队,坐车要买票,鸟会飞的,鱼是生活在水里的,等等众生的形态,
还有,大众化的想法,大家都认同的想法,比如,喜欢吃好吃的,喜欢穿时髦的,
再比如,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形象,不同爱好,不同要求,不同外貌,不同的思想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众生相。

5. 请问《金刚经》里的“相”是什么意思?

  我是就字来理解的,也是乱说,其实经你只要常读就会自然明白的。
  相,木+目,肝经开窍于目,也就是眼睛看到的,眼睛不是根本,是肝经工作了,肝经听心的指挥,也就是心动了,金刚经教我们的就是“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其实我在这里解释也是乱说,你只当个了解,看完就忘记,不要当真,不然就着象了。比如我告诉你不要去听,不要去看,那还怎么生活呀,我还想说不看就是看,看就是不看。那还不如告诉你去w念”阿弥陀佛“来的明白,这个道理我还真的说不明白,所以只有好好的读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是金刚经。
  还是最头一句是真的,你明白了后,那是”佛“教你的。 再怎么听别人说也要自己去证啊。
  ————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著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这个网站中找到的,讲的非常好。http://hi.baidu.com/chisir/blog/item/19a88f12605f54cfc2fd7839.html

请问《金刚经》里的“相”是什么意思?

6. 《金刚经》里屡次提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人、众生、寿者分别指什么?求大神帮助

若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就是人我相;若认为有真实的法存在,就是法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说,认为外在有他人存在,是人相;认为有众生存在,就是众生相;认为人可以真实地生活一段时间,有真实的寿命,追求长寿,就是寿者相。只要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四相俱破。 一切相均是假相,不需要破。相本是虚幻,一刹那也不会停住的。正如荧光屏的图像文字显现,是一束束电子扫描的结果。看似稳定存在的物体,无有不是刹那转变的。学过物理学和化学的人都知道,分子原子都是在高速运动的。其实分子原子也是假相,不是真实有的。这种假相,如梦境,如水中月,如镜中花,没有丝毫的真实。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所以不能离相,关键是自己的心意识错乱颠倒。若离颠倒意识,就能离相,若心有执着,就不能离相。诸法是缘起,识也是缘起,但观性空,即得离相。如云:“狮相虚,唯是真石”狮子相虚,唯是真石。狮子不有,石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相虚性真一实谛,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是名离相。色法就是般若,色性就是智性,不需要离,本来无相可离,如是而已。

采纳哦

7. 《金刚经》中人相、众生相的意思是什么?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众生相:(一).佛教语。谓人我四相之一。《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清 龚自珍 《五重证义》:“第六重烦恼亦假立也,众生相亦假立也。” 陈世宜 《孟硕入狱不获探亲诗以慰之》:“泥犁亦是众生相,十方迷罔从今开。” (二).【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人民文学》一9漆漆年第漆期:“ 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也充分展示了十九世纪初叶 法国 新兴资产阶级的众生相。” 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著人相、众生相者,为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著:我与人、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 修行离我相时,必须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开悟。因此即便已经离我相,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通称为法执,也就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佛法对于已见性(或可称为已证破无始无明)的佛而言是无用处的佛法只对尚未证悟的众生有所用处。 【人相是指个人的自我的形象,也可以指个人的自我的思想,想法。】 比如,我是男的,我长帅,还就是我喜欢甜的,喜欢什么颜色,等等这些, 从自我观念为中心,而产生一切事物,看法,都是人相。 【 众生相是指以你之外的,广泛的,社会性的,大众的,大家的,他人的,所有一切众生的形象和想法。】 比如,上车要排队,坐车要买票,鸟会飞的,鱼是生活在水里的,等等众生的形态, 还有,大众化的想法,大家都认同的想法,比如,喜欢吃好吃的,喜欢穿时髦的, 再比如,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形象,不同爱好,不同要求,不同外貌,不同的思想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众生相

《金刚经》中人相、众生相的意思是什么?

8. 《金刚经》中的“相”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想修行,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听说佛经当中有很多神奇的感应,于是就去看佛经。有些人能够自己坚持看、背诵佛经的内容,这很好。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不懂佛经的内容,就到处找人问。可是,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所以,他就很迷惑,到底佛经应该怎样去理解?今天,云来就针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金刚经》第五品中的一句话。原话是佛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由于是针对修行人讲的一句话,所以他只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后来也流传到不修行的人中,并且被广泛应用,以至于将它的意思搞得很混乱。
                                          
 首先,我们说一说什么是相。
  
 相,有相貌、真相、或者是事物的形状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的事物的真实面目和人的思维中构成的一种画面。佛教中对人的思想想法非常的看重,人的念头,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画面。比如,对莲花的认识。通常一说莲花,除了真实的莲花外,人的思想当中也会有一个莲花的画面出现。这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一种记忆的本能。
  
 一个人,通常会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有通过这些正确的认知,他才能对事物有各种各样的辨别能力,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指一般人的正常行为。
  
 那么,人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打破人对事物的各种知见。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认为,人有许多的障蔽,这些障蔽在不同的时候,会引导人往错误的方向行事,从而造下许多的恶业。这些恶业,就是人各种苦的根源。
                                          
 因为佛陀的目的就是要让人通过修行去掉人身上的这些障蔽,从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就让人们遵照他的话去修行。而修行,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与行为。用这些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去破掉人的各种障蔽。而佛陀所讲的正确的行为和人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行为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人对事物的各种看法已经有了深深的烙印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莲花,一般人的思想中就会想到自己曾经认为的那个莲花。这就叫“著相”,因为你被你思想中的那朵莲花占据了你认知的主导地位。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著相”呢?其实就是要破除掉你曾经所认为的那个真实存在的东西。
  
 破除障蔽绝对不是要破除你对外界的认知。很多人以为达到无相就是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了,当然话没错,但是要是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已经是不用再修的状态了。而我们还是在修,如果永远这样,岂不是永远也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这句话就相当于一句废话。
  
 因为它落入了对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看到了才能修”和“修了才能看到”的一种对立状态。通俗点讲,就是人们所说的事物落入了对立死循环。
                                          
 佛陀说出的这句话,是针对修行的人讲的,不是针对修成了以后的人讲的。那么,这句话一定就有它在修行中所具备的真实意义。
  
 人在修行过程中,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在很多时候会让人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状态中。比如“寿者相、众生相、菩萨相”。人在不同境界中修行的时候,对佛陀所讲的这句话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境界,都是一种“相”。
  
 要想使自己的境界不断地得到提高,也就是使自己对佛法的认识也要不断地提高,就必须得打破以前对事物的同样的认知,也就是要打破以前对“相”的认知。只有让自己不陷入对事物的单一认知中,就会看到同样的事物同时具备无数的不同的“相”。
                                          
 为了让大家更加的明白,我举个例子。
  
 比如对病的理解。西方医学认为,一般人得病是因为有了一种外因,是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产生了病变或者是感染了病毒。对于修行人来说,他是落入到这个现实世界中的认知的一种表现。
  
 而中国的中医认为,人得病是因为某处的气脉不通,如果要治好病,只需要将堵塞的气脉打通了,人的病就消失了。
  
 而修行的人认为,人的所有病都是苦。要想去掉这些苦,就必须得承受这些磨难。只有承受了这些磨难,才能获得福德,以后才会永远的不用再吃苦。
  
 这里说的,就是对“病”的三种“相”的认知。
                                          
 人在修行当中,对佛法的认知也是会有这样一个的过程:首先是西医对病的认知,然后是中医对病的认知,然后是佛教对病的认知。
  
 而这里的相,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改变着这些认知,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有一个实质的改变。但是,如果你本身对病的认知就在西方医学的认知上,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保持着和西医的认知一致。如果停留在中医对病的认知上,你就得保持着和中医认知一样的行为。
  
 这就叫做如实的修行。
  
 那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是什么境界所做的事呢?其实,这是在菩萨境界所要保持的一种对事物的认知,而不是普通修行人所具备的一种思想行为。
                                          
 那么,很多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想要强行去做的话,是达不到修行的目的的。因为它本来就不是针对初期修行的人所讲的。达不到而强行去做的话,会落入“梦幻泡影”的状态,使自己最后一无所得。
  
 达到菩萨那个境界的时候,想要再有所提高,就必须对佛法有更深一步的认知。也就是要有更深层次的佛法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不是说达到菩萨就不再修行了,不是这样的。而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一部指导怎样让菩萨修到佛境界的一部经书。这个云来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过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
  
 作为一般人,是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地步的。因为刚开始修行,人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世间的知识理论上,头脑中充斥的都是世间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全部闭锁起来,也就是保持人们常说的“空杯状态”,才能大致了解佛经中所讲的内容。当然这种闭锁不是忘记,而是对待佛经要像自己从来就没有认识过世间的事物一样去学习它,才会更深入的了解佛经中的涵义。
  
 由于篇幅有限,有时间,云来会再和大家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