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和的介绍

2024-05-14

1. 丁守和的介绍

丁守和,1925年4月出生,男,汉族,河北望都人,中共党员,1948年华北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曾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室主任,《历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近代史研究》主编。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丁守和的介绍

2. 丁守存的介绍

丁守存(1812—1883)  字心斋,号竹溪,又号次海,晚号竹石山人、石涛钓叟。近代科技专家。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1835年(道光十五年)科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调任军机处章京。求学期间,他除学习八股文外,还学习和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等科学书籍。他学识渊博,除精通史籍,兼通天文、历数、工艺制造,尤精于火器制造。道光二十三年,他据其化学实验及其实验结果,写成《自来火铳迭法》一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雷管作为火器起爆装置,他用的起爆药是硝酸银,虽比欧洲晚了十余年但属于独立的研究成果,是中国起爆进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此后又从事手捧雷、地雷等新式火器的研制。道光年间,他与丁拱辰合称“南北二丁”。在制船方面亦有专长。

3. 丁守中的个人生活

妻温子苓,现为东吴大学音乐系讲师,育有二子。父亲是退役陆军中将。岳父温哈熊,前“总统府”战略顾问、“联勤总司令”。岳母洪娟,与前国民党党营事业管理委员会主委刘泰英之妻洪燕是亲姊妹。丁守中的父亲叫丁坚,是一名国民党陆军军医,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此后就开始了与大陆亲人隔海相望的游子生涯。丁守中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的。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父亲对他影响很大。父亲时常告诉他:“我们生活在台湾,根永远在大陆。”丁守中也为自己祖籍是义乌感到骄傲。小时候,父亲时常会给他讲一些义乌历史名人故事:抗倭名将戚继光带领“义乌兵”抗敌、才华横溢的“初唐四杰”骆宾王……义乌人刚正不阿、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格给丁守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父亲告诉他,给他取名为“丁守中”,就是有殷切的希望在其中。

丁守中的个人生活

4. 丁守中的个人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1976年)美国佛莱契尔外交法律研究院外交法律硕士(1981年)美国佛莱契尔外交法津研究院国际政治学博士(1985年)外交领事人员特考及格

5. 丁守和的个人生平

1926年5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望都县尧庄。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底毕业于华北大学社会科学系,1949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处干事。1950年8月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先后任干部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1961年初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历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兼近代文化史研究室主任。1977年后负责筹备《近代史研究》和《中国文化》集刊。1979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任《近代史研究》主编,兼近代文化史研究室主任。1989年4月发起成立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任会长。2002年起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名誉会长。曾在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 丁守和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努力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学术方向。 60年代初,在黎澍同志领导下,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两书,对人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勤奋刻苦,严谨治学,在中国近代史及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丁守和同志从50年代起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在筹划、组稿、审阅或处理稿件之余,潜心研究学问。他极其注重第一手资料的发掘、整理,先后主持编辑出版了《五四运动文选》、《五四时期期刊介绍》、《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抗战时期重要期刊介绍》、《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等多种大型资料集,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着力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学、抗战时期的思想文化、瞿秋白政治思想、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瞿秋白思想研究》、《民主科学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代思潮论》、《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80年代以后,丁守和同志怀着极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国文化史研究方面,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研究,主编了《中华文化辞典》、《中国历代治国策选粹》、《中国历代奏议大典》等多种大型工具书和资料集,发表了有关文化学理论与方法,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本质特点及其价值取向、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以及中西文化之比较,现代新文化的创建及其核心价值等等重大问题的文章数十篇,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新见解。丁守和同志极为关心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既强调古代民本主义与近代民主的本质区别,又非常注意发掘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坚定而又深刻地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努力发扬五四以来的民主与科学的新传统,反复强调民主与科学是中国建设新文化的核心理念。他的这些思想在学术文化界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几十年来,丁守和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执著地追求真理。他将严复所说的学术研究“一不为古人所欺,二不为权势所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经常表示:喜欢那些秉笔直书,有意见实话直说的“谔谔”之声,不喜欢那种唯唯诺诺、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之言。他将自己的随笔集定名为《谔谔集》,命意在此。他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乐观豁达,热心助人,赢得了朋友和同仁的尊敬。他特别关心青年同志的成长,给他们以一切可能的鼓励、帮助和提携。丁守和同志一生坚志苦学,勤奋钻研,笔耕不辍,发表各种论著约500万字,主编的各种资料书和工具书有1500余万字,是国内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丁守和的个人生平

6. 丁守存的人物生平

1840年(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时,开始研究英国的“坚船”、“利炮”。他得出的有关蒸汽机、火炮、地雷等方面的制造原理与西方的船炮原理基本相同。不久,大学士卓秉恬推荐他赴天津监制炮船,制成了自动启爆的地雷和火炮。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咸丰皇帝派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丁守存与丁拱辰先后被赛尚阿调往军营监造地雷、火炮等。丁守存与丁拱辰通力合作, 铸造出各种类型的火炮106门,兼造地雷、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枪等各式兵器,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活动。此间,丁守存写成《西洋自来火铳制法》《详覆用地雷法》等著作。1853年, 他随兵部尚书孙瑞珍到山东办理团防。 制造石雷、石炮,杀伤力很大。1860年,他返回故里,为镇压太平军,与地方官绅商议,除制造石雷、石炮外,还大修堡垒。他自行设计的堡垒构造与联防布局,取名“涛雒”,对后来捻军赖文光部造成很大威胁。他在日照开创的堡垒战术,受到清廷重视,又将他调往直隶,在广平县筑堡200余所, 配置大量石雷、石炮,阻挡太平军北上。因其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授为湖北督粮道、按察使加布政使衔。188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