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24-05-13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为人处事立国立业之本
儒学命运,和国家时代的命运相连
原始儒家,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四教汇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学对话,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走出国门,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天人合一,三纲六纪融合中国文化
治国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本土文化,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国文化,在和平永恒上引导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给中国人留下什么
传统文化,能否重回中国人生活中
诚信为本,体现儒家文化现实价值
手中之笔,连接起五千年灿烂文化
荣耀无比,我看到积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贯通,如何接纳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与心灵息息相关
和睦治之,治人治于人不绝对而言
超越物质,找到文化意义上的归属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严明中找平衡
儒学启蒙,为弘扬中华文化打基础
走向未来,平和极需明确企业文化
思维差异,体现两种文化根基区别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并感恩于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儒学,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回目录>>>

九流十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师荀子,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东人,但长期在山东居住,游学于齐国。尤其在战国初期,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在这"稷下学宫"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这个学校,可以说非常相似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又不是纯本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战国时期的许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钘等都出入过稷下,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后人知道并不多的,如淳于髡、邹衍、邹奭等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谓九流十家,或者说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都在稷下学宫里聚集过。

作为老师,实际上是稷下学宫的大学校长,荀子曾"三为祭酒",他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学者,可谓弟子满门。他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从本质上他又没有离开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学思想的三位大师,其思想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

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烧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汉初时,儒家学说没有受到重视。汉初统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当时被称为"黄老之学"。因为汉初统治者认为,用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结果,汉初时一直延用道家黄老思想,社会矛盾确实得到了缓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不可能长期的实行"无为而治"。

于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多次开明地"举贤良对策",结果出现了一个儒家大师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汉武帝能够废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竖立起来。回目录>>>

独尊儒术 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其实,虽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独尊儒术,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说,他把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他吸收了齐国阴阳家邹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把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天人感应论"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就是说,他建立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阴阳家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的统治,在百姓看来,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汉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自己诏书的开头语。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纯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结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个人觉得儒学开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从董仲舒之后,分为三大块,一块是政治儒学,一块是学术儒学,一块是民间儒学。

政治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历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阴阳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所谓的封禅活动,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为一个皇帝,是受之于天命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帝被称为"天子"。政治儒学,实际上被皇帝和历代皇朝独霸。

本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即儒学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找到。这个观点,如果用在政治儒学上,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作为儒学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那部份,确实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作展开说明。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儒术独尊"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师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是"儒术独尊"时期。他们之后,还有没有独尊儒术的儒学家了?有。但是我翻过有关的儒家学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学案,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查来查去,真正恪守儒术独尊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两到三派。 所以,多数儒家在学派上,对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对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渐就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儒道互补型,以魏晋时期最突出。魏晋时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补,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补,各有侧重。魏晋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晋玄学的很多名人,应该说,都是儒道互补型的代表。回目录>>>

四教会通 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势力越来越大。虽然经过唐代韩愈等人的"排佛和反佛",都没有消灭佛教,其势力反而越来越大。此时,很多思想家注意到,在佛教里,确实有一些儒家思想里所没有的内容。佛教,其抽象思维的水平非常高。到宋明时期,很多思想家就开始从佛教里吸收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来补充儒家思想。 从宋代开始,到明末完成的"宋明理学"基本上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儒学,或者说是第三个阶段的学术儒学,即"三教合一",儒家、道家和佛家融合一体。不管是以程朱为首的理学派,还是以陆王为首的心学派,大体上都做到了将三家融合为一体,但又有所区别。程朱突出的是"理",而陆王突出的是"心",一个是强调了客观,一个是强调了主观。

第四个阶段,是在明末清初。我觉得,这阶段出现了一个儒家的新里程,即"四教会通"。所谓的"四教会通"又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释、道与基督教会通,因为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遭到不少挫折,直到明末,才在中国一定程度上立住了脚,而且,开始有人来系统地研究它。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部分把儒家、道家、佛家和基督教这四种思想融和为一体的学者,比如徐光启,但是这些学者,仍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

所以,我个人觉得,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形成过以中国为特色的基督教,因为无法把这四种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四教会通"基本上是失败的。另一方向的"四教会通"就是儒、释、道、清。所谓的清,就是伊斯兰教,那时叫清真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时期,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在唐代的"永徽二年说"(公元651年)。

当时,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人,基本上是来自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地的商人。由于初期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商方面,没有时间做文化交流工作。开初的几百年期间,伊斯兰教只是在此教的信仰者间传播,并没有和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到了明末清初,由于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或者土耳其人的后裔,逐渐地和中国社会融合在一起,就慢慢地形成了中国一个一个的少数民族,像李贽这样的人就是回族里面的精英,而他的父亲就是一个伊斯兰教徒。

除了李贽之外,另外一批非常有作为的思想家,以刘智、王岱舆、马复初等人为代表,他们把儒、释、道和伊斯兰教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用儒家的基本概念来解释伊斯兰教的一些范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王岱舆写了一本书叫《清真大学》。所谓的"清真大学",实际上就是用伊斯兰教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的思想。

《清真大学》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领导的一个班子,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他们没有想到,在明末清初的伊斯兰思想家里,竟然出现这样一位思想抽象思维程度如此高的学者。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受到重视,甚至在国外,如美国的哈佛也引起注意。所以,我觉得"四教会通"型的这一批学者,其影响不可小看。回目录>>>

多元融合 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家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称之为"多元融合型"。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于当代新儒家。当代的新儒家,不管是梁漱溟、熊十力,还是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等等,实际上都在把东西方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里,既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也可以看到西方哲学,甚至还可以看到印度哲学的影子。

当代新儒家的思想,不是对儒学、或者对儒家思想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重新的架构。但是,我对当代新儒家的重新架构和国内很多学者的看法不一样。国内很多学者,充分肯定新儒家的工作。而我个人觉得,新儒家的路子好像走错了。为什么走错了?新儒家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沿着更为抽象的方向发展儒学。以最著名的牟宗三为例,他把西方哲学的很多概念和中国儒家的一些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一些连哲学家也解释不通的理论。比如,他有一句非常引起争议的话,叫做"良知的自我坎陷"。

良知本体,作为能够认识自我的本体。本来通过像王守仁那样的"良知人皆有",发挥良知的作用,可以使人去做善事。但是牟宗三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那么这个良知本体怎么自我"坎陷"?牟宗三在自己的著作里没有说清楚。而当代新儒家,包括牟宗三的一些学生也解释不清楚,所以,像这样越来越玄的哲学概念,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理解的。那么,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概念,于社会何益?

所以,我个人觉得,当代新儒家走的路子是不对的。可是当代新儒家有一些学者培养的几个学生,主要是指杜维明和成中英,他们走的路子,和其老师走的路子实际上不完全一样。最近这一二年,我特别注意美国的这些儒学研究者,所以,我最近也写成了一篇文章,叫做《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有的人提出疑问,说儒学是中国人的特产,怎么美国还有儒家学派,但是,现在,事实明摆着,美国就是出现了两个有显著特色的儒家学派。

一个是波士顿儒家,一个是夏威夷儒家。"波士顿儒家"这个概念,不是我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诗朗提出。波士顿儒家以查尔斯河之北为界,分为两派,以杜维明为首的一派,和以John H. Berthrong (白诗朗)为首的一派,不同之处在于,一派尊重孟子,一派尊重"荀子学"。其共同点,则是都主张对话。回目录>>>

儒学对话 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波士顿儒家的基本特征,我概括为:对话派的儒学。其基本观点是在当今社会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对话。尤其是杜维明,他和塞缪尔·亨廷顿是同事,但是多年来,亨廷顿提倡文明冲突论。杜维明坚持和他辩论,认为文明之间不应该冲突。文明除了对立的一面,更应该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对话",尤其在主张世界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时候,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加强交流,才能缓解矛盾。

我觉得像杜维明所做的这种工作,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多次召开儒家和伊斯兰教对话,儒家和基督教对话,及多次国际研讨会。在哈佛大学,基本上每几年都要开一次。其中一次在马来西亚召开。对话的结果非常好,也许会上少不了有一些争论,可对于加强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另外,杜维明除了坚持对话以外,还坚持把儒家思想通俗化,尤其是把儒家的一些经典翻译成美国普通百姓能够接受的英文版本。我觉得,这对传播和扩大儒家影响是功德无量的。

夏威夷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是成中英。成中英也是当代新儒家的学生,但是,他特别注重用现代话语来注译儒家的著作,所以我把夏威夷儒家定名为"诠释派儒家"。诠释派儒家和对话派儒家的根本不同是,他不仅注意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同时也注意用现代话语来解释儒家的传统经典。

用现代话语来解释儒家的传统经典,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有了基础。所以,我觉得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到了"多元汇合型"的阶段。如果夏威夷儒家和波士顿儒家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能够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的话;如果大陆的学者都能像他们一样,把儒学的普及始终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重点,那么儒学的命运肯定会更好一些。如果继续把儒学关在书斋里,作为学者研究的对象,那么,儒学如何才能复兴?只有把儒学变成广大群众都能接受的、都能听懂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儒学才真正有用。

从九十年代初,我就特别注意有关实用儒学的研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实用儒学刍议》。我的意思是现代的儒学研究,不应该再争论儒学的是非功过。现在的学术圈中,还有人否定儒家思想,认为其一无是处。互联网上曾发过一篇文章:中国最大的弊端就是孝道文化。认为孝道文化害死了中国人、害死了中国。实际上这样的论断都是非常极端的。换另一个角度,也有不少学者对儒家吹捧得无以复加,认为儒家思想根本没有缺点。如果我们总这样争来争去,将永远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来。回目录>>>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我认为,学者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认真研究儒家经典著作上,把儒家思想里能和现代社会接轨、并为社会所用的部份挖掘出来,使它成为一种实用的儒学。这方面,已经有人尝试了。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一直把香港的孔教学院,作为推广儒家思想的实验场。从小学开始,介绍儒家的经典著作,逐渐实现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接轨,从而发挥作用。我觉得他们做得很不错。 另外,新加坡的李光耀在担任总理期间,曾在中学里推广儒家伦理课程。作为宗教教育的一门课程,据说其推广的结果是,中学生中出现新的气象,他们开始对西方的物质主义比较挑剔,犯罪率下降。但是,此举后来变成李光耀政权一个比较大的危机,为什么呢?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华人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还有其他的民族。比如印度族,他们提出,儒家伦理教育可以进中学课本,为什么不开设一门印度教哲理教育呢?由于其他民族的介入,这几年就把儒家伦理教学从中学课本里取消了。但是那一段时期的推广,据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和新加坡学者交流时,他们对那时期非常有好感。 从大陆来讲,山东有两个企业,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广做得比较好。一个是海尔,海尔总裁张瑞敏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他盖的一座海尔大楼就是根据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设计的。在他的治厂理念里,也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另外一家企业是威海的光威渔具集团,专门生产钓鱼杆,老总陈光威,他把儒家很多思想,尤其以"礼义"为核心作为厂训,在经营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如果把儒家思想里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挖掘出来,肯定会有所作为。

日本有一位近代实业之父,叫涩泽荣一,他写了一本书叫《论语与算盘》,非常有名,译成中文时,国内很多学者表示疑问:《论语》怎么能和算盘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涩泽荣一在这本书里,阐述了一个基本思想,叫做"道德经济合一论",即在经商的过程中,不能光顾赚钱,应该时刻记住孔子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说,不仁义的事不要做,不仁义的钱不要赚,只有把道德放在第一,把利润放在第二,用论语管住算盘,企业才能良性发展,做得更好。 《论语与算盘》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译成中文后,在中国的企业界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挖掘出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接轨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儒学更有生命力。回目录>>>

走出国门 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再看看儒学在国外的影响。现在的儒学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孔子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国门,首先传到朝鲜。公元三世纪,朝鲜一个学者叫王仁,他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日本也有了儒学。

虽然,日本和朝鲜都接受了儒家的学说,但是儒家学说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从朝鲜向韩国发展的儒学,越来越突出的是朱子学,即"程朱理学"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韩国当今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学,受孔子思想影响更大,之后就是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朝鲜(包括今天的韩国)、日本来讲,其儒学的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学也很早就传进了越南。有人认为是在秦朝时期。但在越南,儒学发展的命运比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从法国占领越南后,儒学的地位一直比较低。直到南越时期,儒学的地位才稍高一点。最近几年,有些学者重新提出,应该在东亚设立一个道场来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被确认的准确时间为1593年。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朱谦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说,1593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首先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从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论语》,知道了儒家思想。后来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都曾系统地研究了《易经》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正是在研究《易经》基础上,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进位制,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在中国,也不仅仅在东方的日本、韩国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回目录>>>

天人合一 三纲六纪和中国文化

对于诺贝尔奖得主的这段话,基本上,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生在世,有三个方面的联系,或者说,在三个方面要发生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一是人与人之间,一是人自身精神和肉体之间,这三个方面必然发生关连。而对于这三个方面,儒家恰恰都提出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思想。在人和自然方面,儒家特别提出"天人合一"。有诗句将其通俗化为: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要爱护,他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所以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非常突出,这对解决环境生态危机,肯定会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去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多数是消极的。可是,有一个大学者陈寅恪,提出了一个主张:"中国文化之要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这句话,当时他的学生季羡林非常不理解。中国文化之要义,怎么就是这"三纲六纪"呢?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第一纪诸父,即父亲叔伯这一辈;第二纪兄弟,;第三纪诸舅,即母亲这一系;然后是族人,即自己家族里的一批人;最后是师长和朋友,此乃六纪。

陈寅恪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三纲六纪"。经过复杂的研究后,季羡林对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留学德国近十一年的资深学者,现在国内被誉为人文学界的泰斗。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他几乎坐第一把交椅。他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他一直在研究陈寅恪这段话,半个世纪后,突然大彻大悟:中国的三纲六纪,指的是,人生在世,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三个方面的"纲"加六个方面的"纪",共九个方面。如果能把这九个方面处理好,社会就稳定了。但是这九个方面,尤其是三纲,他提出必须加以改造。君为臣纲,应该改造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君改造为国家,臣改造为人民,就是把君和臣的关系,改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那么国家爱人民,人民爱国家,国家就稳定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要避免把它作为单方面的关系来强调,不是绝对的服从,应该把它变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处理好这三方面,再加上另外六个方面的子关系,社会必然稳定。这几年,季羡林先生多次写文章,肯定三纲六纪。回目录>>>

治国治家 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就人自身来讲,活在世上,肯定会不断发生灵与肉的冲突,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断地发生矛盾,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利欲熏心的大有人在,挣钱越来越多却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也不少,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人自身肉体和精神的矛盾?儒家特别提倡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不断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将其限制到最低程度。这在当今社会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满活力的,而且,对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们不是认识清楚了,而是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对当代人来说,应该用当代人的眼光来挖掘儒家思想,挖掘它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为我们所用,来改变我们今天的人生,改变我们今天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稳定,使我们的社会更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儒家的命运是被看好的,儒家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把自己的基本观点,亮一亮。然后,请大家多发表意见。(鼓掌)回目录>>>

本土文化 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Ping:感谢蔡教授的精彩发言,我感受很深。目前的现实是,很多培训学校、很多老师及员工,都不知道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或招不到老外、留不住老外。平和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是一家相当国际化的学校。从这4年的发展来看,流失到别的学校的老师很少,即使离开了,也很快就想回来。

说句实话,如何用中国式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外国人打交道,我感受也很深。我常和学生们说,出国?

3.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都讲了什么

简单讲 就是 怎么做人
因为文化断层这么多年来,几代人都不怎么会做人了,不会做领导、不会做父母、不会做女人、不会做男人,不会儿女,等等
只有会做人了,才会做事,会做事了,才会取得成就,让别人尊敬。
所以根本就是怎么做人,他会分析,为什么现在这么乱、问题这么多,就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人了,活反了。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都讲了什么

4.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古典经学,民族精神,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著述,在其中还穿插了有关民族政策与理论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让读者在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了解并学习有关民族方面的一些知识,使读者能够更为广泛、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5. 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何时举办

今年3月中旬在吉林通辽举办一次后,目前还没有新的安排。

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何时举办

6.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使学生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2、使学生对当前一些不良的环境能具备一种抵抗能力,逐步确立正确的是非观;3、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开始,从老师和家长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礼教才能使学生更尊重知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自己。

7.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为什么停了

论坛每次的光盘都流通下来了。 在我们这里2011年12月份的时候就举行了一场。所以说传统文化论坛并没有停止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为什么停了

8. 我需要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光盘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全集纪录片共5张CD,主持陈答回汇编,其中包括详细描述了古代圣贤的教导,和社会现实情况下,发人深省。“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发送地址给我,我想可以邮寄给你,而是命运的改造。卑微的心脏,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