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提出的轮回学说吗?他怎么证明有轮回?

2024-05-12

1. 释迦摩尼提出的轮回学说吗?他怎么证明有轮回?

1,神通不是学佛人的目的,是手段,比如救生员要会游泳一样。学佛是为了度人,度人先自度。2,因果不空。还说你摔跤吧,不论原因是什么,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要追究第一因,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末日,旧宇宙灭亡时,新的宇宙也同时诞生。3,轮回不虚,网上很多实例,现举一例。孔昭如,四川蓬溪县板桥场黄泥坝人,能知前身,说自己前身是离该村二里的曹家沟人,名叫王定荣。
王定荣兄弟六人,他是长子,在家务农。一天,他在田间车水,发现池中有鱼,就下池捕捉,因此得了感冒,茶饭不思,浑身生水疮,痛苦异常。得病后第五天黄昏,自己知道不行了,用微细的声音告别家人说:“我去这里不远,你们日后还可以听见的。”
死后,他感觉灵魂和生前一样,行动自由。忽然腹中饥饿,就四处寻找饮食。先到曹家沟的孔广严、孔广宇两家,见到他们早餐都在喝稀粥,心中不喜。又想到孔精维(昭如之父)家资殷实,饮食必好,于是就去了。孔家也在吃早餐。但门前的狗叫个不停,心中很害怕,就躲到宅外的麦田里。这时,孔家的长女走出来,发现眼前黑影一团,惊叫道:“这是什么东西呢?”赶紧回家。他的魂就随着她的影子从侧室进入内房,于是就恍恍惚惚把握不住了,自己就像不见了。孔精维的妻子“哎哟”一声,生下昭如。
昭如三岁的时候和大哥昭鲁放牛,来到王定荣家后面的半山腰,忽然指着一座坟说:“哥!这座坟是我的。”
昭鲁说:“乱说!”
昭如说:“我是王定荣,我死了他们把我埋在这里的,我还有女人某某,儿子一个,几岁,叫某某。”
昭鲁非常奇怪,回家就告诉了家人。村上的人辗转传闻,王家的人也听到了,但半信半疑,因为面子的关系,不便到孔家探问。
王定荣死后,王家弟兄怎么也找不到他生前的契据,就一起埋怨嫂子艾氏。艾氏更是无处申冤,没办法,就买了糖果和鲜花,假意到孔家去玩。昭如见到她手中的花果,就想要。她就问:“你能告诉我契纸藏在哪里,我就给你。”
昭如说:“藏在墙里。”
艾氏回家,果然在墙壁窟窿里找到了一大包契据。全家人又惊又喜,这才开始相信转生的说法。
据孔精维说,王定荣的父亲王升财和他曾有一段借贷关系,两家断绝来往已经好几年了。孔精维曾在王升财家做佃户,押金一千多串钱,后来生意亏损,王升财就想没收孔精维的押金,双方涉讼多年。孔家没有势力,无可奈何,幸亏官厅比较公平,让王家退了半数押金。
昭如现年十二岁。(《上海佛教日报》1937年12月2日慈云记)

释迦摩尼提出的轮回学说吗?他怎么证明有轮回?

2. 为什么说佛教的轮回思想是吸收婆罗门教的,难道不是释迦牟尼自己通过修行证出来的吗?

复制一篇文章,见下:

论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
曾琦云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于古印度,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思想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婆罗门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也是现在流传印度的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左右,是吠陀神话的时期,属于多神崇拜。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原来的印度土着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朱木那河、恒河流域推进。改变了原有的印度社会结构,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这在历史上称为后吠陀时代或梵书、奥义书时代。婆罗门教便形成于这一时代。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印度社会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分化,也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思想家,佛教与耆那教的创始人便属于其中。对固有宗教传统,即婆罗门教加以怀疑以至抨击的这股思潮统称为沙门思潮。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二世纪是佛教与耆那教广泛传播的孔雀王朝时代,婆罗门教相应衰落下去,但却不绝如缕。公元前一世纪起逐步复兴,并在四世纪时的笈多王朝完成自身改造,演变为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于《吠陀》里面的朴素的自然崇拜及精灵崇拜思想,后来除了四种吠陀本集,婆罗门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有关祭祀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诠释吠
陀颂赞、咒语等意义的文集。依其产生的历史年代,它们大致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其他非天启的经典。佛教产生之前,长期以来,婆罗门教把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从宗教意义上予以合法化,宣扬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纲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婆罗门教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历史文化,某种文化的产生必有其社会基础和对过去一切文化的继承关系。恩格斯
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第181页)否定只是在抛弃旧事物过时的东西的同时,又保留其中的积极因素,生长出新事物,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列宁曾经说“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也是如此,对于影响如此久远的婆罗门教思想,佛教是在批判的
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的。从佛教所提出的契理契机的布教思想来看,佛教也必须立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得以弘扬和发展。因此,佛教思想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婆罗门教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例如:轮回的说法是婆罗门教早就存在的世界观。佛教虽然否定梵的创世说,但并非否定了梵的存在,并对梵的概念有新的解释。佛教“空有说”也是从婆罗门教的“无有说”发展而来的,吠陀仙人哲学家揭开印度哲学史序页的“摩耶”幻论和“无、有、非无、非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原理,佛教哲学家把它们全盘接收过来,并使之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为了说明真谛和俗谛的关系,佛教借用了婆罗门教否定加否定和肯定否定的思辨模式。佛教的十二因缘,特别是它的前三个范畴——无明、行、识,可以在吠陀经中找到它们的原始形态。佛教宇宙论所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实际上就是吠陀经中的天、地、空三界的发展。吠陀经称三界为三有,佛教也照样把三界叫做三有。佛经中常见的天龙八部和其他一些鬼神早在佛陀出世之前就已活跃在吠陀经所说的三界里。本文即从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渊源关系来分析和探讨印度哲学的某些本质特征。

一、“无常”、“无我”与“轮回”
“无常”与“无我”是早期佛教对世间现象性质的一种判断,这是佛教最初作为批判婆罗门教核心思想关于“梵”和“我”的思想的依据。婆罗门教在高唱多神教之泛神论,信仰梨俱吠陀中诸神之同时,又在泛神论的基础上认定了一个至上神,并认定为宇宙万有的本源。最初系以“生主”为至上神,次代之以“梵”,至奥义书时代以“我”为宇宙生成之原理。后又主张轮回转生,由事火等法以期生天。“梵”和“我”的理论,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最高本体是“梵”和“我”,亦称“大我”。
“梵”和“我”是恒常不变的,并且主宰这个世界。“梵”是最有力者,与个人本体的“阿特曼”(我)被视为同一,从而形成众所周知的“梵我一如说”。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这种理论,提出了“诸行五常,诸法无我,涅 寂静”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 寂静是说涅 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 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然而,既然“无常”与“无我”,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现实中的我又是怎么来的?为了解释世界和生命生成的原因,佛教在批判“梵”和“我”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婆罗门教“幻有”和“轮

3. 为什么说佛教的轮回思想是吸收婆罗门教的,难道不是释迦牟尼自己通过修行证出来的吗?

婆罗门教虽然发现了六道, 但是他们没有办法脱离六道。 

释迦牟尼佛就有办法脱离六道, 不但可以超越六道,还超越了四圣法界。

为什么说佛教的轮回思想是吸收婆罗门教的,难道不是释迦牟尼自己通过修行证出来的吗?

4. 为什么说佛教的轮回思想是吸收婆罗门教的,难道不是释迦牟尼自己通过修行证出来的吗?

复制一篇文章,见下:

论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
曾琦云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于古印度,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思想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婆罗门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也是现在流传印度的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左右,是吠陀神话的时期,属于多神崇拜。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原来的印度土着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朱木那河、恒河流域推进。改变了原有的印度社会结构,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这在历史上称为后吠陀时代或梵书、奥义书时代。婆罗门教便形成于这一时代。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印度社会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分化,也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思想家,佛教与耆那教的创始人便属于其中。对固有宗教传统,即婆罗门教加以怀疑以至抨击的这股思潮统称为沙门思潮。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二世纪是佛教与耆那教广泛传播的孔雀王朝时代,婆罗门教相应衰落下去,但却不绝如缕。公元前一世纪起逐步复兴,并在四世纪时的笈多王朝完成自身改造,演变为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于《吠陀》里面的朴素的自然崇拜及精灵崇拜思想,后来除了四种吠陀本集,婆罗门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有关祭祀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诠释吠
陀颂赞、咒语等意义的文集。依其产生的历史年代,它们大致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其他非天启的经典。佛教产生之前,长期以来,婆罗门教把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从宗教意义上予以合法化,宣扬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纲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婆罗门教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历史文化,某种文化的产生必有其社会基础和对过去一切文化的继承关系。恩格斯
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第181页)否定只是在抛弃旧事物过时的东西的同时,又保留其中的积极因素,生长出新事物,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列宁曾经说“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也是如此,对于影响如此久远的婆罗门教思想,佛教是在批判的
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的。从佛教所提出的契理契机的布教思想来看,佛教也必须立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得以弘扬和发展。因此,佛教思想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婆罗门教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例如:轮回的说法是婆罗门教早就存在的世界观。佛教虽然否定梵的创世说,但并非否定了梵的存在,并对梵的概念有新的解释。佛教“空有说”也是从婆罗门教的“无有说”发展而来的,吠陀仙人哲学家揭开印度哲学史序页的“摩耶”幻论和“无、有、非无、非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原理,佛教哲学家把它们全盘接收过来,并使之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为了说明真谛和俗谛的关系,佛教借用了婆罗门教否定加否定和肯定否定的思辨模式。佛教的十二因缘,特别是它的前三个范畴——无明、行、识,可以在吠陀经中找到它们的原始形态。佛教宇宙论所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实际上就是吠陀经中的天、地、空三界的发展。吠陀经称三界为三有,佛教也照样把三界叫做三有。佛经中常见的天龙八部和其他一些鬼神早在佛陀出世之前就已活跃在吠陀经所说的三界里。本文即从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渊源关系来分析和探讨印度哲学的某些本质特征。

一、“无常”、“无我”与“轮回”
“无常”与“无我”是早期佛教对世间现象性质的一种判断,这是佛教最初作为批判婆罗门教核心思想关于“梵”和“我”的思想的依据。婆罗门教在高唱多神教之泛神论,信仰梨俱吠陀中诸神之同时,又在泛神论的基础上认定了一个至上神,并认定为宇宙万有的本源。最初系以“生主”为至上神,次代之以“梵”,至奥义书时代以“我”为宇宙生成之原理。后又主张轮回转生,由事火等法以期生天。“梵”和“我”的理论,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最高本体是“梵”和“我”,亦称“大我”。
“梵”和“我”是恒常不变的,并且主宰这个世界。“梵”是最有力者,与个人本体的“阿特曼”(我)被视为同一,从而形成众所周知的“梵我一如说”。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这种理论,提出了“诸行五常,诸法无我,涅 寂静”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 寂静是说涅 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 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然而,既然“无常”与“无我”,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现实中的我又是怎么来的?为了解释世界和生命生成的原因,佛教在批判“梵”和“我”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婆罗门教“幻有”和“轮

5. 释迦摩尼的一生所说的佛法有哪些?

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说法太多了。三藏十二部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经为佛所说,律就是佛指定的戒律,论就是弟子们写的论著。
如果对佛一生所说经的概况,天台宗立的五时八教的说法最好。五时就是将佛一生的说法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是华严时。就是佛初成道,不起于座分身为圆顿根机的众生讲华严经。
第二时是阿含时,佛为众生讲阿含经,这是小乘的教义,就是现在流行的四阿含经。
第三时是方等时,佛为众生讲方等经,比如维摩诘经、圆觉经、楞严经等。
第四时是般若时,佛为众生讲般若经,也就是500卷大般若经。
第五时是法华涅槃时,是佛最后的说法,佛为众生讲法华经与大般涅槃经。

释迦摩尼的一生所说的佛法有哪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