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国际合作?

2024-05-16

1. 如何进行国际合作?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陆地、水体和大气的连接、传递,使地球各部分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因而一个地区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整体性的问题,它具有全方位、全因子、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互助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要建立和谐的生态伦理,就必须加强国际性的合作和交流。
在治理、保护环境的长期实践中,国际社会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更加清醒地看到,为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溯其根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寻找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将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只能是缘木求鱼,不仅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还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这一基础之上,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基本共识也在不断增长。“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全人类千秋万代的共同利益”、“持续发展”等基本思想已被普遍接受,为开展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同时应该指出,有了合作的基础,还仅仅是开始。从认识上的趋同到合作果实的收获之间,还有很长的艰难的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众多障碍有待克服。事实上,在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领域,各个不同的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如何进行国际合作?

2. 国际合作

1.出台鼓励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策措施
为加强对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策支持,于2012年4月发布实施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工作的通知》,从工作机制、服务平台、技术和人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2.召开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国际会议,搭建国际矿业合作平台
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携手应对,共促发展”为主题,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推出了468个推介洽谈项目,89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过132亿元。成功举办2012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矿业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巩固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传统资源大国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与东盟、中亚、北欧、南太平洋等地区重要资源国家的合作。
3.稳步推进地学与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国土资源部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国际地科联常设秘书处正式迁址中国、中国科学家当选了国际地科联核心领导层成员。成功举办了第58届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 P)指导委员会会议。参加了国际地球科学计划40周年纪念大会和展览,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地质公园、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与阿拉伯工业发展与矿业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拓展了与阿拉伯地区在矿业领域的合作。
通过部际高层互访,加强了与阿根廷、秘鲁、波兰、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
4.鼓励外商投资矿业
目前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矿业公司在中国投资矿产勘查开发,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锌、金矿等700多个勘查开发项目,外商在华设立矿业企业达到近400家,国外一些从事勘查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公司也进入了中国市场。外商矿业投资在全国29个省区均有分布,其中内蒙古、山西、山东、辽宁、湖南、河南等地区成为外商矿业投资重点地区。
2012年,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勘查项目153个,主要集中在贵金属(占62.1%)、有色金属矿产(19.6%);采矿项目256个,主要集中在建材及其他非金属(43.3%)、能源矿产(15.9%)和水气矿产(13.5%)。

3. 国际合作

在立足国内,大力挖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地质科技与国际影响能力,加大境外资源潜力调查与投资环境、战略的研究力度,获取境外资源勘查开发可靠信息,搭建有效防范、规避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风险的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对于维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一、部署重点
1.全球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研究
对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矿业投资政策、法律和法规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我国的对外关系、地缘政治要素、经贸合作关系等,综合分析各国矿业投资环境,提出适宜我国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目标国。编制各国矿业投资环境指南。
2.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对比
以富铁矿、铜、镍、铬、铀和钾盐等我国短缺矿产为目标,全面开展全球重点成矿区带对比研究与评价,并针对重要成矿带中重点地区开展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
综合地质、矿产、构造等基础信息,辅助以遥感和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技术,选择如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乌拉尔—蒙古成矿带、非洲和南美克拉通等开展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
3.我国周边国家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以大陆动力学及地质力学为理论指导,对我国周边地区开展深入的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研究,开展周边国家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编制1:100万系列地质图件,建设矿产地数据库,优选重要成矿带开展潜力资源调查评价。在东北亚地区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布列因—佳木斯—兴凯成矿带、完达山—锡霍特—阿林成矿带、营口—长白山—惠山等重要跨境成矿带开展铜、铁、金、钼等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在中亚地区阿尔泰成矿带、天山成矿带、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等跨境成矿带开展铜、铁、金、铅锌、铀等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在东南亚地区三江—湄公河、越北—华南等跨境成矿带开展铜、金、钨锡、铁、铝土矿、钾盐等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
4.非洲、拉美重要成矿带中重点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开展拉美、非洲等重要资源分布地区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优选风险勘查靶区。在非洲西部和东南部几内亚、利比里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刚果(金)、津巴布韦等国家重点成矿区带开展铜、铁、铝、铂族金属等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在拉丁美洲巴西、秘鲁、阿根廷、圭亚那等国家开展铁、铝、铜、金等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评价与优选
开展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优选,同时,资源丰富国家开展矿业权项目信息收集、筛选与评价、调查工作,筛选有投资价值的矿业权项目,为企业提供服务。
6.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
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全球60个资源丰富国家的集基础地质矿产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矿业开采信息、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为一体的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
二、部署建议
(一)全球巨型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及编图
1.工作现状
为了能够在全球矿产地质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有关部门历来重视全球性矿产地质工作,在以往国家科技攻关和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均安排有相关的课题,其中中国与周边国家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获重要进展。尽管在境外矿产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同类工作相比,尚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以往境外成矿带研究及编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现代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编图方法,对乌拉尔—蒙古、特提斯、非洲、环太平洋和全球克拉通成矿带开展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并且对各成矿带关键部位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基本查明全球巨型成矿带的成矿环境、揭示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规律、提出创新性成矿理论,带动我国成矿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国内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五”期间:以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和特提斯成矿带为工作重点,对成矿带范围内有关国家优势矿种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编制1:100到1:25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在此工作基础上,选择重要矿集区或典型矿床进行解剖性研究,查明成矿带的形成环境和成矿规律,为我国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启动对非洲成矿带(区)的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对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确定成矿带的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类型,深化对成矿规律的认识,进而提出创新性成矿理论,为我国成矿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期间:继续对非洲成矿带进行地质对比研究和编图工作,同时,启动对全球前寒武纪克拉通成矿带以及跨越我国大陆的环太平洋成矿带进行地质编图,对各个成矿带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查明成矿带的成矿背景,阐明各类重要矿床的形成分布规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任务
总体工作任务:
(1)工作地区:主要包括环太平洋、乌拉尔—蒙古、特提斯、非洲和全球克拉通区;
(2)技术手段: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和编图相结合方法,对成矿带进行综合性对比研究;
(3)工作内容:编制系列图件(1:250万~1:00万),主要有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对各成矿带(区)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十二五”期间:以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和特提斯成矿带为工作重点,全面分析已有成果资料。对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关,查明重要矿种区域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特征,并且与我国成矿带进行对比。同时,编制1:100到1:25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深化对成矿带区域成矿环境和成矿规律的了解,为国内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启动对非洲成矿带(区)的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对非洲成矿带(区)已有成果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确定工作重点。对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关,查明该成矿带区域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特征,编制1:250万到1:10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查明优势矿种的形成环境、分布特点和成矿规律,为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十三五”期间:在开展非洲成矿带(区)的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的同时,以全球前寒武纪克拉通成矿带和跨越我国大陆的环太平洋成矿带为工作重点,进行地质对比研究和编图工作,编制上述成矿带1:250万到1:10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深化对这2条成矿带总体布局的了解,同时,对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提出创新性区域成矿理论,为实现我国区域成矿理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亚洲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及相关重大地质问题研究
1.工作现状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地质构造最复杂、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大陆。但由于亚洲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科学研究发展极不平衡,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际组织对亚洲的地质、矿产进行过系统、全面、深入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家迅速发展,急需矿产资源—环境保障的时候,开展中国所在的亚洲地质、矿产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已成为当今摆在中国地质学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即将完成的国际亚洲地质图,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的第一次由亚洲各国地质学家参与的对亚洲地质的系统总结,其所搭建的由国内外百余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平台,则为亚洲地质、矿产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工作目标
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亚洲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亚洲主要构造—成矿带的展布及其与中国主要构造—成矿带的连接关系,从更大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深入研究中国及亚洲地质构造和资源环境的地质背景,探求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潜力,为国家资源—环境保障工程提供地质科学支撑。
3.工作任务
亚洲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及系列地质图件的编制是一项巨大的科学工程,它将以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科学平台为基础,以关键地质问题和区域矿产对比研究为重点,专题研究与区域编图综合研究相结合,充分调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技队伍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合作力量,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综合集成。
“十二五”期间: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和数据库、大地构造图、矿产资源图、油气资源及油气资源潜力预测图、变质岩图、岩浆岩图、1:1000万亚洲显生宙主要断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维护与更新。特别是其中国际亚洲地质图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是亚洲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其他编图工作将按计划分别展开。
“十三五”期间: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亚洲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规律,全面完成系列图件的编制。对亚洲大地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
(三)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与资源潜力评价
1.工作现状
2003年地质调查设立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主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及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以东北亚、中亚、东南亚为重点工作区,开展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对比研究、重要成矿带地质条件对比和资源潜力分析、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等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与周边国家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跨境成矿带的认识,并圈定了部分找矿的战略靶区;同时,收集了大量我国周边国家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编制了跨境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建立了全球矿产信息系统数据库;另一方面,也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国际合作的途径,并培养了一批开展地学国际合作研究的人才。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以及合作研究条件的限制,对比研究和编图仍在部分周边国家展开,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尤其是重要成矿带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利用前期成果,深入开展中国与周边国家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提供基础信息和战略靶区,有必要继续开展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我国短缺固体矿产资源为目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收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资料,系统了解周边国家和相关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和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开展中国周边跨境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继续编制我国与周边接壤区域地质、矿产及成矿规律等系列图件;在前期已完成成矿规律研究和编图的跨境重要成矿区带,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找矿战略靶区;补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有关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和矿产勘查开发政策法规数据与资料。
“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地质矿产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等系列图(1:100万);以跨越我国东北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国境的重要成矿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进行跨境遥感、地球化学等对比分析研究,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资源靶区;开展地质调查情报编译与科技成果集成工作;全面收集整理12个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及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料,补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
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我国西部和南部近邻国家重要成矿区带地质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系统收集这些国家的地质矿产、及有关矿产勘查与开发政策法规资料,充实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内容;通过合作研究,进一步深化近邻国重要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球化学条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编制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等系列图件,进行战略找矿靶区优选;分别开展亚洲北部和亚洲南部地质矿产和成矿规律等系列图编制。
“十三五”期间:继续补充完善全球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有关我国周边国家地质、矿产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完成中国周边跨境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球化学条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编制系列研究成果报告;完成编制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等系列图件及说明书;完成亚洲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出我国短缺资源在周边国家可行性勘查与开发的战略靶区。
3.工作任务
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将围绕以下任务开展工作:
(1)跨境重要成矿区带不同层次的地质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构造环境对比研究,及系列图件编制。
(2)跨境遥感数据解译与异常信息提取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开展深部成矿地质环境的分析与信息提取。
(3)基于GIS平台,系统开展跨境重要成矿区带地、物、化、遥的综合信息资源潜力评价,圈定找矿远景区或靶区。
(4)系统收集整理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及矿产勘查开发政策法规数据与资料,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库。
(5)全面总结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和编图成果,以及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编制系列研究成果报告。

国际合作

4. 关于国际合作

研究地球深部的问题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地质学家和其他领域专家们的注意。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在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莫斯科,1984年)和大陆深部钻探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国际研讨会(雅罗斯拉夫尔,1988年)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国家加强了对海洋和陆壳的研究,制定了长期的国家研究计划。
由于苏联在地壳深部构造和上地幔研究方面已达到很高的理论水平,在超深井和第一组地质-地球物理剖面的深部研究计划执行方面已取得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提出了命名为“地球仪”的国际地质-地球物理合作计划建议书,联合各国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实施地壳深部构造和上地幔的研究。我们建议实施横穿大陆和海洋构造带,经过深井和超深井各节点的地质剖面网络,并与苏联实施的第一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体系,欧洲、美国和其他国家领土上布置的地震仪网络结合起来。“地球仪”计划建议在地球不同区域大约钻进50口深井和超深井,其井位的选择应考虑下述特点:
(1)钻井的目的旨在研究地球最早期发育阶段,查明区域变质过程对矿床分布的影响,获取最古老的波罗的海、乌克兰、加拿大、巴西-圭亚那、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地盾的远太古数据。
(2)通过钻井揭示不同年龄向斜构造的完整剖面:南美和西非的贝加尔统:阿巴拉契亚山脉、乌拉尔、英国、法国阿尔莫里坎地块、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极圈的古生界:中国塔里木地块的海西期:日本、几内亚比绍,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卑斯山,中北美安第斯山系的中新生界。
(3)通过钻井研究特别深的沉积坳陷构造:里海盆地、季曼-伯朝拉台向斜、西西伯利亚板块、西非大陆边缘、波斯湾沿岸。
(4)通过钻井研究洋底构造:亚速尔群岛(大西洋)、冰岛和分布在中心洋脊附近的圣赫勒拿岛(大西洋):与大洋抬升有关的夏威夷群岛:靠近厚壳海洋高地的罗科尔和基尔格连浅滩。
我们不敢断言上述计划能否完全实施,但可以把它作为各国地球科学家国际合作的基础。我们知道实现如此宏伟的计划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工作。
苏联地质部与岩石圈国际工作委员会合作,从1991年开始拟定了沿着“欧洲样板”地质剖面(从乌拉尔超深井经德国KTB超深井到西欧比斯开湾)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大调查的计划。苏联地质部、苏联科学院、保加利亚、波兰、东德和其他国家的地质组织表示将积极参加并实施该计划。在编制该计划的过程中,又把新地岛-东西伯利亚地台-蒙古共和国的地质剖面列入其中。
根据我国1991~1995年的规划,苏联地质部计划完成沿阿尔丹地块-楚科奇和魏霍杨斯克中心地块-杰日涅夫海角全长3600千米的地质剖面,还可以继续延长至白令海峡和阿拉斯加,这是一项对领土开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巨大深部构造研究计划。
上述研究只是在全球范围内岩石圈深部研究国际合作的第一步。我们认为,国际合作计划“地球仪”的实施可完整地研究地球陆壳和洋壳的构造与演化规律:可详细分析矿产资源(包括埋藏很深的矿床)预测的基本原理,论证地震、火山喷发和其他与地球深部状态及大气圈、生物圈有关的灾害预报系统:可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剖面网络,成为今后人类长期观测地球深部物理参数的基地:可通过国际合作改进和研制钻进能力15千米甚至更深的新型技术装备。我们设想,通过这样的计划将联合各国地质部门的力量,瞄准并解决人类关切的地质学、地震学和地质生态学问题,使我们的利益更加密切,为加深认识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施该宏伟科学计划的过程中可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近年来,科学界对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深部存在的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以流体对流和地幔鼓胀形式出现的热与质量传递,地幔熔融物质的熔化过程,这些内容决定了地壳演化机理及其构造、地球动力学机制及环境,并最终确定了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整个地球动力学正按三个主要方向发展:大陆超深钻和大洋深水区超深钻:沿纵深上千千米地质剖面开展的深部地震探测:用反射波方法进行地震研究及深部电磁波探测、深部同位素显示和地震层析法等。
第三,目前对岩石圈深部研究结果的解释方法,既有传统的经典观点,又有构造地质学的岩石圈板块学观点。
我们认为,“陆地固定论”和“陆地移动论”在地壳起源和演化方面的观点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地球深部过程的真实数据。这更坚定了我们获取地球深部更多更准确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原始信息的信念。
(1)应尽量获取深部褶皱构造带的补充数据。我们已知在一些地区的表层存在着逆掩断层构造,但还需要确定这种构造究竟有多深,其根部是否延伸到了岩石圈的深处。
(2)应组织力量专门研究岩浆活动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并研究不同矿床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分布特征。
(3)应加强研究矿床分布规律与具体古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关系。
(4)应从岩石圈板块构造地质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寻找远景油气新区的可能性。
(5)应为钻超深井研究开发现代化钻探和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多种技术的综合要强调其创新性。要特别注意地面和井内工具设备的结构简单化和在超深条件下钻进结晶岩的高效率。
学者们早就提出了深井和超深井钻进完成后应把它建成长期观察站的思想。有的学者建议应借助自动化地球物理仪器系统地观测向上流体的析出物、热量和气体。有的学者则强调沿井身剖面研究物质状态,由地幔上升的气体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性能,地应力沿深度的分布情况。还有人建议把井眼建成地下地球物理观测站,可以在井内综合测量天然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所有这些思想都写进了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深部地质研究和超深井项目跨部门委员会的决议中。在科拉超深井地质实验室,就可以在现代化条件下进行地壳演化过程的复杂研究。
目前完成的秋明超深井(СГ-6)钻探已达深度7502米,已成为了一个运行中的地质实验室。СГ-6井位于俄罗斯少有的地质区域——西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远景盆地。专家们认为,СГ-6井的独特位置使得该地质实验室既可承担意义重大的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任务,又可完成提高该地区普查勘探效果和采油效率的实用课题。这将是第一个位于沉积盆地,常年发挥作用的超深井地质实验室,除研究油气前景外,还可很好地研究该地质构造下的重要地质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实验室增强了信息检测的能力,首先是建设各类信息数据库并能对所得信息加以解释。这一点是秋明实验室与其他类似实验室的重要区别。
СГ-6井观察站现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他方法,提供可从空间和时间上连续观测的条件,可以从卫星、航测、陆地和井内四个层面,借助建立的空间-时间、地质-地球物理采样系统采集各种所需的信息,研究СГ-6剖面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学和其他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不像以前其他深井和超深井点必须采用插入式、非连续的观测方式。

5. 怎样寻求国际范围内的合作?

环境危机不仅仅对某一个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同时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全球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国际化,有三大类问题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解决。第一,当毗邻国家分享共同资源时,一国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污染会超越国界,影响另一个国家,产生污染的区域性问题。第二,世界共同拥有一些全球性的环境资源,如大气和深海等。任何国家对这类“全球共有物”采取任何行动,都会对其他所有国家产生影响。第三,有些资源虽然归一国所有,而且在市场上无法体现其价值,但是它对国际社会有价值,如热带雨林、其他特有的生态栖息地以及独特的物种等。

为了解决这些污染问题,需要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出污染物,造成许许多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破坏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量来看都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经济合作。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全球贫富悬殊,为了消除贫困必须加强全球经济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有义务提供经济援助。首先是寻找途径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特别是那些最贫困国家的外债。其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管理经济,使经济多样化;管理好各种自然资源,保持市场力量(利率和汇率)的稳定,将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大会上,发达国家重申一定要完成已经承诺的联合国指标,向世界提供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正式的发展援助。
(二)技术合作。发达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理所当然应为全球环境承担更多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高效的技术,特别是农业、工业和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也是符合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明智之举。
(三)国际法。为了全球有一致的行动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所有国家需要共同参与缔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条约,提倡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一体化。通过全球性的协商,考虑各国的不同情况和能力,建立有效的国际环境保护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尝试规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和义务;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和避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争端。全球性合作必须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合作。这个合作,首先是发达国家必须积极主动地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其次是必须有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但是,由于国家利益不同,它不可能依靠一个共同的法律框架、规章制度、经济鼓励措施以及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来解决。因此,必须遵循主权国家之间合作的共同准则。这给达成一种国际性的共识造成困难。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谈判了10年还未生效,但是,各国政府已就海洋污染问题促成了许多比较环保的产业的崛起。
因此,在现阶段可以从不涉及国家主权,但又具有全球性的问题着手。例如,在全球的大气层、全球的海洋和全球的气候三大问题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要求主权;人类,尤其是各国领导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真诚的合作和联合行动,通过协商制定具有集体责任感的共同政策和全球战略。这是保护地球和人类未来的最低要求。
对于一些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区域性合作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签订一些国际性协定,在确保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分享印度河流域的协议是有关国际河道协定中最成功的一个。另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例子是莱索托高地水利工程。莱索托在圣果(Senqu)河上建设一项大型工程,用来向南非供水,所需资金和所负债务由南非提供和偿付。由此,莱索托从南非支付的水费中获益,南非降低了确保其水量的成本。
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各国政府可以相互协商和合作,使各参与国从中得利,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进行。在这基础上建立一些国际管理机构,它归根结底仍受各国政府的支持,但日常工作是大量的,也是很有用的,而且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已经赋予了该机构一定的权力。它们可以从各国政府有关部门获得支持,这些部门也可以从国际组织得到帮助。虽然,它们没有完全脱离国家主权,但主权已在有限范围内实行“共享”。
联合国举行的环境和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日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有关森林保护原则的声明》3项意向性文件,就环境问题达成一些共识,对今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有135个国家签署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公约》,148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两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为国际社会解决人类和各国切身利益有关的环境问题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例如,保护生物的这个公约重申了各国对它自己的生物资源拥有主权,也有责任保护它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并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自己的生物资源;同时强调,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组成部分的持久使用,有必要促进国家、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国际、区域和全球合作。另外,规定了各国在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减少或损失的威胁时,各国不应以缺乏充分科学定论为理由而推迟采取旨在避免或尽量减轻此种威胁的措施,而且各国应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这使国际社会的共同战略行动与国家主权得到协调,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广泛开展。

怎样寻求国际范围内的合作?

6. 国际合作的介绍

国际合作是国际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这种定义将合作(cooperation)和和谐(harmony)、冲突(conflict)或纠纷(discord)区别开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