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2024-05-16

1.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财政支出个人觉得没有公平,并不效率。2010年4分之1的财政支出是在政府招待费上。(说好听点是招待费,不好听就是吃喝玩乐嫖,这都是服务餐饮娱乐发票。就是所谓的招待费。)
  一、公平与效率一般
  1、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财政理论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
  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说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财政活动亦不例外。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产品和服务);二是物质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分配。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想像,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如泉涌流,若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线之下,则并不能表明该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很高;反之,若物质财富匮乏,即使平均享用,也只能说明该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很低。因此,社会经济福利是公平与效率的函数,由此产生了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一是公平准则;二是效率准则。同样,财政职能的实现究竟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因而公平与效率是整个财政理论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任何一笔财政收支都应当同时从公平影响和效率影响作出评价,只择其一,均是偏颇的。
  2、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何谓公平?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每个人提供了劳动的均等机会,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竞争环境的均等;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它不承认阶级的差别,却承认人们劳动能力的差别。这里通行的仍是商品等价交换中的同一原则;我国由于允许私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因素,对这部分经济成分来说,公平分配就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
  什么是效率?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高效率总的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分配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言,从总体上说公平与效率两者是统一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公平的,而多劳即可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公平原则,因为效率原则要求使那些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个人和生产单位能够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同时,社会财富的增长才可能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条件。但是,在两者的实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例如,收入分配上的合理差距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差距过大,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非按劳分配因素所形成的差距过大,无疑会损害效率原则。因而政府组织经济的任务,就是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并运用正确的政策达到两个社会经济原则的基本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给经济注入活力,改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4、协调公平与效率的机制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但在政策实施中,从指导思想上说,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侧重于某一方面,同时兼顾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2)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公平分配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以及补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在资源配置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移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在当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企图过分依赖于市场机制,无异于缘木求鱼。而政府通过财政将一定比例的GDP集中起来。并通过本身的特殊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调整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机制侧重于集中,市场机制侧重于分散,过分集中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资金过度分散,也会损害效率原则。
  (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当前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仍要继续克服平均主义,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也不能把收入差距和效率等同,似乎差距越大,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里应明确以下两点:(1)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即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以正当的手段获取高额收入,舍此之外的非正当的高额收入,既不符合公平,也不符合效率;(2)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二、财政支出效率
  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都非常关注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问题,都希望能够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确定某种合理的界限。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确实相当重要的问题,不仅各国的理论观点纷呈,各国的财政部门也拿不出确定的见解来。下面我们试图在可能的范围内对确定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问题作一些原则性分析,首先谈谈财政支出效率问题。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效率标准
  财政支出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谈到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应当符合上述效率标准,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财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2、财政配置与民间部门配置优化设计
  如前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而实现的,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这样,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图2—1表示两大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我们用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Z=X十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X/Z%,Y/Z%),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点上均可以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点或C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然而,现实的困难是,公众的愿望并不总是一致,公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每个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存有差异,因而体现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决策,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从理论上讲,要实现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的合理配置,就必然要求用于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时取得的边际效益。若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大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益,则表明可以增加对公共部门的使用,以便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反之,则会减少对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如图2—2所示。图中GG表示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所带来的边际社会效益,TT表示政府征税减少民间部门资源使用时所产生的边际社会负效益或边际社会成本。E点表示财政部门的最佳资源配置,此时,财政支出所形成的边际社会效益(EA的距离)等于征税所形成的边际社会负效益(Ea的距离),因此E点是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最大临界点:在E点之前,边际社会效益大于成本,社会总效益增加,可以增加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数量。而在E点之后,边际社会效益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社会总效益下降,或净效益为负数,则应减少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数量,这样的支出规模确定,从理论上讲是较优的。根据这一理论所形成的支出项目“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已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我们将在下面介绍这一方法。
  三、财政支出的公平
  1、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的含义及其关系
  财政支出的公平准则与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联系在一起。谈到收入分配,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一是要素分配亦称为功能收入分配;二是规模收入分配。
  功能收入分配要求以要素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其报酬或价格水平。规模收入分配也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很显然,财政的收入再分配问题主要指后者。但是,收入的功能分配决定着收入的规模分配,是市场经济分配的一般特征。而以要素分配为主导的分配,注重分配的效率方面,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其结果可能导致个人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在强调经济效率的同时都不可以忽略社会公平的要求。
  2、社会公平的实现机制
  社会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密切相关,它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活动,调整社会成员和集团之间原有对GDP的占有份额,使社会成员和集团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保持在社会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而不至于引起收入分配的剧烈利益冲突与对抗。
  财政的转移支付量应有多大才算合理,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曾指出,就一般而论,经济发达国家的转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往往同购买性支出大体相等。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大,转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至于转移支出的量的决定,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分配差别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
  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在财政决策中无论是出于公平考虑或是出于效率考虑,一旦纳入宏观经济的分析视野,都可以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GDP合理分配的综合结果。财政部门通过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活动,在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贯彻了公平与效率准则的要求,换句话说,当社会经济出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态势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实际上这也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较好的社会经济运行状态。因此,把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确定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联系在一起考虑,是在宏观的范围内考察效率与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更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2. 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具体措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扩展资料

提高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如果分配制度不体现效率优先,就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富裕,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发展经济,不讲究效率,实际上只能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只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后富起来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提倡效率优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效率目标。
实现公平,是寻求效率目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同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客观上要求防止收入过于悬殊,要限制各类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要在分配个人收入时更多地注重社会公平,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为重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把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


3.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可以理解为:
  ①财政支出所强调的公平原则是指实现社会公平,具体表现为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
  理。
  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支持对象,建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适当的财政补
  贴制度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③财政支出的效益体现在财政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保证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的特点,对有经济效益而不需要财政扶持的单位,要做到无偿拨款和有偿使用相结合,财政资金投入与单位自筹资金相结合,资金安排和日后的财政监督相结合。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4. 中国政府如何在收入分配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

一、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对应统一关系,是确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
公平与效率是任何社会都追求的两个基本社会目标,但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绝对平衡是难以做到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节,以求达到较佳状态。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存在矛盾的。公平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成果的机会、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效率表现的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效益与速度。公平属于经济伦理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价值;效率是一个经济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价值。在分配领域,公平原则要求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均贫富”;而效率原则则注重按个人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实现“一部分先富”。在特定的时期为了促进效率,需要牺牲一定的公平;而为了求得公平,保证社会稳定,必须付出效率的代价。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兼得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应当在二者之间寻求对立中的平衡,即以最小的不公平获得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减少换取最大的公平。
其次,公平与效率又是统一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的情况下,更需要提倡注重效率,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全面落实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效率的条件和保证,公平也可出效率,因为公平得到了维护,劳动者心情舒畅,经济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为提高效率创造了环境条件和有力保障。公平与效率建立了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确定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基础,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出现既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又保证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好局面。
二、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这30年也是我国人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且呈现越拉越大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通常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8,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这表明我国的总体收入差距所反映的收入不合理问题的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已经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作为反映收入差距过大的具体表现有: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据统计城乡差距已从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2005年的3.22倍;二是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拉开。2005年的数据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和上述地区内部人均收入的差距逐年扩大,如东部地区的上海市人均收入与西部的青海省人均收入相比为3.2∶1,而上海市与同是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南海市人均收入差距相差10521万元,相比为2.3倍;三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据统计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收入最高的信息和计算机行业较之与在岗职工平均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工资水平之比为4.88∶1;四是垄断行业与大部分竞争领域行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主要体现在电力、电信、石油等行业与建筑、商贸等行业之间。上述现象的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生产效率低,物质财富不丰富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根本的方法是靠发展。
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党中央在处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公平之间关系问题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所提出的指导方针。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我们党一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认真的探索。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在收入分配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也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总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分配,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例如,目前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没有反映出劳动的价值,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在再分配阶段无法纠正,继续维持这种不公平现象,因为高工资收入形成的高社保基数,使这部分人群退休后领取高退休金。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目前党和政府在收入和分配领域加强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次分配阶段加大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出了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的引导作用等一系列办法进行落实。高度重视保障公民的机会公平,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为劳动者获取高收入创造条件;二是劳动机会的公平,在保证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分配阶段更加突出了社会公平功能,主要通过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如近年来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我们相信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国现阶段在收入分配领域的效率与公平方面必将出现较为合理互为促进的局面,从而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

5.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可以理解为:
  ①财政支出所强调的公平原则是指实现社会公平,具体表现为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
  理。
  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支持对象,建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适当的财政补
  贴制度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③财政支出的效益体现在财政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保证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的特点,对有经济效益而不需要财政扶持的单位,要做到无偿拨款和有偿使用相结合,财政资金投入与单位自筹资金相结合,资金安排和日后的财政监督相结合。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6.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和效率

财政支出,按其支出范围有:经济建设支出,国防行政支出,科教文卫体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因此,财政支出的功能除了发展经济,提高效率,还有国家职能的发挥,还有促进社会公平等。
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也就是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7. 如何看待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1)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能够做到既提高效率,又兼顾公平的。因为,一方面,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分配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取决于能够分配的产品。没有效率的提高,不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社会公平就失去了它的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就离不开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 
  (2)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

如何看待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8. 在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除了初次分配的规则和秩序要规范,也就是分配过程要公平以外,还要高度重视机会公平,这涉及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条件,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收入也高;二是劳动机会的公平,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保障公平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的必要条件。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