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子嗣众多,为何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024-05-13

1. 古代帝王子嗣众多,为何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子嗣众多,为了避免夺嫡之战;二是因为嫡长子最先出生培养的时间也最长,这样成才的几率也最大;三是因为古代嫡庶有别,嫡出的要比庶出的更加尊贵。所以历朝历代,太子的人选多是嫡长子,以次类推。

历朝历代,每一任皇帝的孩子都有很多,但是第一继承人的身份是确定的,那就是嫡长子。从第一个原因来看,嫡长子出生就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古代帝王之家,更多的是兄弟相争,因为每个人都向往能够得到更大的权利,皇帝的宝座,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每一个人。所以,为了减少甚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公认嫡长子是第一继承人,不过,这也无形之中,给那些嫡长子带来了危害。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因为嫡长子是最先出生的,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培养他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要习练很多门功课,所以需要比别人更努力,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从第三个原因来看,古代对身份很看重,尤其是那些大家族,第一继承人必须是正式所出的嫡子,而在皇家更是如此。

庶长子即使再有才能,他所能得到的重视也比不上嫡子,因为古代对尊卑看的太重了,而且在这种不平等待遇下成长起来的庶子,往往比较重视那些嫡子,一旦得势,很容易引起家庭的不和谐。严重的还有可能正氏所出的孩子会被赶尽杀绝,不过,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尤其到了清代,继位的大多数已经不是嫡长子了。

古代帝王子嗣众多,为何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 不是皇长子,母亲地位也不高,为何继承了皇位?

不是皇长子母亲的地位也不高,但是他却在四个女人的争斗之下当上了皇帝,这个皇帝就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在小的时候,因为母亲的身份非常的地位,所以他的待遇也比其他的皇子要差很多,可以说是没有奶奶疼,没有父亲爱,当时她的奶奶窦太后就把心思全部放到了太子刘荣,和他的小儿子刘武身上。而皇上因为宠爱丽姬,所以早早的就离丽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了。
馆陶公主本来是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嫁给太子刘荣的,但是因为丽姬非常的骄傲,而且没有头脑他不屑和馆陶公主亲上加亲,馆陶公主就想皇上的薄皇后又没有生下嫡长子,所以立哪个皇子为太子都是一样的,在馆陶公主被汉景帝最宠爱的丽姬拒绝之后,馆陶公主就转而把目标放在了刘彻的身上,虽然汉武帝刘彻的母亲地位不高,但是他非常的低调也非常的聪明,他把刘彻教的也非常的聪明。
当馆陶公主问到刘彻以后会怎样对待他的女儿阿娇的时候,小刘彻就说以后我要盖一间金屋让阿娇住,馆陶公主听了非常的高兴,他觉得刘彻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婿的人选,所以就一心帮助刘彻,因为立丽姬绝了馆陶公主所以馆陶公主就经常在皇上的耳边煽风点火揭发丽姬,后来丽姬被冷落,导致了当时的太子刘荣被废,之后他们母子俩就去了封地。
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之下,皇上也发现到了刘彻非常的出类拔萃,而窦太后却一直想要让皇上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但是按照惯例历朝历代的皇帝,把皇位都是传给儿子的,没有传给弟弟的说法,这也不符合传统,就这样在这四个女人的争斗之中,刘彻被推上了太子的道路,最后当上了皇帝。

3. 古代长子死了,长子还没有儿子,袭位如何继承?

如果想沿袭长子的血脉,就从其他儿子的儿子里选一位过继给长子。其实不光是长子,所有儿子的血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延续。比如说清朝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膝下无子,后来就是从自己弟弟多铎那里把多尔博过继过来,继承自己的血脉和亲王的爵位。 

最稳定的方法还是长子死了立次子。中国的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长死了,弟弟顺位前提。即使有长孙,也很少有长孙继承的,因为让侄子的地位在叔叔之上,也不足以服众,在礼教上也多有不便。朱元璋倒是让自己的孙子继位,后来还不是引发了靖难之役,到底还是儿子中当时的老大当皇帝。

古代长子死了,长子还没有儿子,袭位如何继承?

4. 皇位为何要嫡长子继承?这一传统是什么时候开始确立起来的?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度与古代的氏族社会演变出来的宗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宗法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在宗法制出现的时候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就出现了,目前为止已知最早的继承制度实行是在夏朝,夏朝时期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经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商朝前期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而到了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度才最终得以确立。而在西周时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不管是身份继承还是财产继承,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首先说一下宗法制,宗法制是在古代氏族社会当中的贵族势力瓜分国家权力的一种工具,当时的皇族内部的宗法制与国家的分封制相互融合让宗法制掺杂了政治色彩,这样做能够保证这些贵族的财产利益、爵位的稳固,也有利于皇室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任何爵位、王位和财产都必须由嫡长子来继承,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相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继承了全部家业的嫡长子就是宗法制中的大宗,而其他儿子则是小宗,而在这些小宗当中这些被分封出去的子嗣又会成为当地的大宗等着自己去世之后自己的遗产继续进行分封与继承。当然如果正妻所生没有子嗣或者全都夭折就会选择地位最尊贵的侧室子嗣来作为嫡长子。

之所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因为这可以明确继承人的顺位,避免了子嗣争夺斗争,进而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5. 帝王嫡长子继承制,造成后辈纷争的例子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兄弟争位的事情。我觉得比较有名的:
1、公元六二七年七月二日,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宫中发动政变,该日早晨,李世民命人预伏玄武门内,当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上朝时,伏兵杀出,李世民亲自射杀李建成,尉迟恭等追杀李元吉。击杀了其兄李建成与其弟李元吉,并逼其父退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2、秦二世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处,将其赐剑自刎。后来又在咸阳市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
吴王闾阖与公子缭,晋文公与公子光      汉代的八国之乱      明成祖的靖康之难   宋太宗、雍正    隋炀帝

帝王嫡长子继承制,造成后辈纷争的例子

6. 嫡长子继承制中,太子死后,太子系皇孙与其他皇子谁地位高?

古代嫡长继承制夏、商就已经有了,到周朝时候这种继承制度更是写入礼法。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从礼法上确立继承人,来解决物产继承的纷争,稳固家、国大业,之后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到清朝初期,几乎都是各朝各代确定继承人采纳的方式。


关于太子死后是皇孙继承权更大还是其他皇子继承权大这个问题明朝朱棣是最好的例子,明朝的《大明会典》记载

凡廕叙。洪武二十六年定、用廕者、以嫡长子。如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子孙。曾玄同。

说的是继承祖业的人是嫡长子,嫡长子残废的都得立长子的子孙,嫡长子如果死亡就更是如此了,而且在规定中长孙死了就立嫡长子的长孙,也就是一直传嫡长子这一脉。但是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有些特别,因为洪武二十六年是朱元璋驾崩的前五年,而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病死,所以朱元璋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偏向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实际上朱允炆都算不得是嫡长孙,因为朱允炆之前还有一个亲哥哥,他已经算是嫡系次孙,架不住朱元璋疼他啊,甚至为了保护他这一脉,把曾孙、玄孙都写进了礼法,几乎就是把其他的什么次子、庶子都排出去了。


明朝之前的唐、宋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

唐: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 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唐律疏议》

宋:一者,嫡长子自为正体,受重可知;二者,或嫡长亡,取嫡或庶次承传父重,亦名为受重也。《宋史》

唐、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更能体现嫡庶有别,长幼有序,这期间大致上的继承次序是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庶幼子、嫡幼孙、庶长孙(嫡长子名下)。


当然这只是说在继承权,如果说地位高低还是需要看他的官爵,就比如朱允炆为皇孙的时候制度上的地位是远不如燕王朱棣和其他的一些权力较大的皇叔的,但他成为皇太孙之后就不一样了,燕王朱棣见到他得向他行礼。嫡庶长幼不能代表地位高低,但嫡、长获得地位的可能是远远高过于庶、幼的。

7. 古代继承皇帝位的为什么都是长子,而不是有能力的皇子呢?

这跟高考按照分数录取,而不是按照“综合能力”录取是一样的,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录用指标,来保证相对的公平。一般嫡长子有几个优势:
地位优势
一般嫡长子的母亲是皇后,除了明朝的皇后多来自民间以外,其他很多朝代的皇后都来自于权贵家族。皇后的娘家本身就是有一定势力的大家族,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为了维持权力的稳定,需要获得大家族支持,自然也会高看皇后的儿子。
而且在古代,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地位无可比拟,子凭母贵的角度来看,也该是嫡长子继承。例如康熙的皇后来自索尼家族,索尼在自己的孙女赫舍里被封皇后以后,全力协助康熙铲除鳌拜,而赫舍里的儿子自然也就子凭母贵,成为皇太子。

年龄优势
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皇权的交接中,需要有合适的接班人,最好是成年的皇子。东汉时期,从汉和帝以后,越来越多的娃娃皇帝上位,导致外戚和宦官干政频发。这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力量,最后导致整个王朝的灭亡,教训极其惨痛。
嫡长子是皇帝儿子中年龄较大的,一方面能够得到皇帝的悉心培养,另一方面成熟的皇子能够更好地掌控政权。而且嫡长子的年龄优势,能够让他在众皇子中更有威望,毕竟大哥也不是白当的,这样能够顺利的完成皇权的交接工作。

操作优势
上面提到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跟高考按照分数录取类似,那就是操作起来简单。所谓的能力,其实是很虚的一种指标,这一点是很难量化的。如果按照这种虚拟的指标,容易造成不公平,一旦候选人认为不公平,可能会造成皇位传承的动荡。
嫡长子的各项指标是很明显的,所谓投胎是一门手艺,从娘胎里面就决定了某个人的前途。这样操作简单的模式,可以断了其他一些非嫡非长皇子的非分之想,让嫡长子能够顺利即位,毕竟封建社会皇位的顺利传承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种全靠投胎艺术的做法,也容易造成不公平。比如说晋惠帝司马衷就是个弱智,但他是嫡长子,还是继承了皇位,结果搞得天下大乱。相比于弱智皇帝这种极端的例子,按照能力选拔的方式其实风险更大,所以大多数皇帝都宁愿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继承皇帝位的为什么都是长子,而不是有能力的皇子呢?

8. 皇位为何要嫡长子继承,庶长子为何不行?中国人就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