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案例有哪些?

2024-05-13

1. 经济危机案例有哪些?

世界历史上的六次经济危机\x0d\x0a1637年郁金香狂热\x0d\x0a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x0d\x0a1720年南海泡沫\x0d\x0a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x0d\x0a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x0d\x0a1837年恐慌\x0d\x0a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x0d\x0a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x0d\x0a1907年银行危机\x0d\x0a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x0d\x0a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x0d\x0a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x0d\x0a1929年大崩溃\x0d\x0a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x0d\x0a1987年黑色星期一\x0d\x0a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x0d\x0a2008年金融危机\x0d\x0a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堪比1929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经济大崩溃。

经济危机案例有哪些?

2. 危机处理案例分析议论

 危机处理案例分析议论
                         引导语:王石,一个在中国地产界响彻行云的名字,一个将万科打造成中国地产界绝对第一品牌的领袖人物。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危机处理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王石的四大错,你该向马云学习什么?
         王石,一个在中国地产界响彻行云的名字,一个将万科打造成中国地产界绝对第一品牌的领袖人物,一个被营销界奉为CEO营销经典之作的公关案例,一个创造了无数商业奇迹的人,一个打造了完美个人品牌的人。
         马云,中国电子商务之父,创造了中国IT界的奇迹。一个其貌不扬却兴起了电子商务节惊涛骇浪的人,一个“作秀”的天才,一个让中国电子商务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游走在世界物联网巨头公司见游戏资本的人。
         汶川大地震,让两个人的名字又再一次被关注,被人们反复的议论着。两个名字都因为知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和公众人物的人性道德问题被推到了谴责的悬崖。不同的是,马云带着他的阿里巴巴走了回来,而王石却带着他的万科被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引用一个网友对王石的评价:“王石征服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却无法跨越汶川的一座坟头”。
         是什么造成了群众对于王石如此的口诛笔伐?是什么让王石苦心经营和树立的形象一瞬间崩塌?是什么让马云可以转危为安甚至被舆论所褒奖?王石错在哪里?王石该向马云学习什么?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件背景:512汶川大地震。
         一场从未有过的媒体总动员:所有的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媒体几乎所有的版面都只报道汶川大地震,并且从512以来从未间断。
         从来没有过一次像512一样,让13亿中国人民在同一时间都只看到、只关心、只谈论一个问题。 13亿人民的心在这一场浩劫中是异常团结的,人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灾区人民做贡献。 捐款是人们对灾区表达关心和宣泄自己悲伤情绪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企业的捐款是媒体重点报道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捐赠仪式被无限的放大和反复的报道。不可否认的,舆论导向将企业捐款数额的大小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多少建立了某种联系。
         自然的,在普通民众都进献了自己绵薄之力之后,大家把目光盯住了资产雄厚的大企业和大企业家们。在许多人的意识里,他们的捐款是“应该的”。而当一个个捐款数额的上限被不断刷新时,企业的捐款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攀比”——大企业和大企业家的捐款数额,“应该是”巨大的,否则,就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沦丧。当他们的捐款数额还不及某一个小企业或者个人的时候,他们是“应该”被讨伐和谩骂的。
          王石错误之一:没有认清形势,尽失天时地利人和 
         王石的理性或许是对的,王石的“企业不应该承受范慈善”、“慈善不是一朝一夕”、“慈善不是大喇叭喊出来”等概念或许是对的,但是不合时宜。
         王石提到了海啸,提到了2008年初的雪灾,但是任何一次灾难都不可能和汶川大地震相比。任何一次灾难,都没有像汶川大地震一样被如此的“高度重视”,所有的电视台都是CCTV-1,所有的报纸和网站的首页头条都是“抗震救灾”。王石在13亿人民情绪高昂的时候,希望用自己的“理智”去提醒一腔热血的人们,想去说服人们接受他的理论——他错了。
          王石错误之二:最初处理危机时的态度 
         王石的言论最初是在王石个人的博客上发表的。作为公众人物,其博客就是他的传播平台。而当王石的“万科捐200W是合适的”以及“万科员工捐款上限为10元”等言论爆发出来的时候,王石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激化矛盾,使事件升级。
         而当网友的情绪刚刚趋于愤怒的时候,王石采取了激进的手段,不断的引用网友对他的质疑和谩骂,用同样强硬的语言与网友对抗。王石依然想说服网友接受他的理论——一个或许是正确的理论。但是这样的态度只会让本就义愤填膺的网友更加愤怒。
          王石错误之三:没有即时澄清事实 
         其实网友要的很简单,对于王石来说或许不难达到。但是或许是碍于“面子”,或许老王真性如此,王石一直坚持了他的“理性理论”,继续采取着强硬的态度而不去澄清事实。
         其实王石和万科人为512所做的并不是大众所熟知的“200万”和“10元上限”那么简单。
         万科人:员工没有低于百元的捐款
         昨天,万科内部一名员工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自从公司董事长王石在博客中发表言论,称“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后,他觉得“难以接受”。
         “我们最近也很难过。”上述“万科人”说,王石的'言论已衍生出社会对整个万科公司乃至万科团队的质疑。而“我真的去我们的捐款箱看了,没有100元以下的钞票。只有两张10元的,是因为一名员工掏光了钱包里所有的钱,捐了1020元钱。还有深圳总部的一位员工,在捐款第一天将钱包中所有钱捐了之后,第二天又补交500元钱。”万科一家分公司的员工十分无奈,虽然年轻的员工们都热血沸腾地以自己的方式支持赈灾,但是社会的质疑仍在所难免。
         在万科很多分公司,除管理层外,万科普通员工的自发捐款都超过500元,多则近万元。按照各分公司的说法,员工们并没有收到公司有关“10元上限”的捐款限制,按照昨日的数据统计,仅深圳分公司的200余普通名员工就捐款19万元,人均捐款额大概千元左右。而昨日全公司的粗略数据显示,人均捐款额在500元左右。
         “我们也不甚清楚董事长说‘10元钱’的初衷所在,但这仅是一种建议,并不是一种限制。”万科员工。
         但是这些却没有被报道,甚至被拒绝报道。全部万科人对512所作的贡献,被淹没在了对王石个人的讨伐声中。
          王石错误之四:没有争取到完整的话语表达权 
         如果王石有自信自己所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如果王石相信这是时候大众更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数字的攀比”。那么王石作为公众人物,他选择的话语表达途径是错误的。
         大部分王石的言论都是通过他的博客——非官方、非正式渠道发布的。即便拥有极高的点击率,但是在广大的网友面前,他的博客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一亩三分地”,带有他浓重的个人色彩。
         在危机公关的处理中,能否有完整的话语表达至关重要,合适的位置、合适的实际、合适的态度、合适的言辞以及一定量的推动,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传播。王石在这个事情中,让对自己有利的声音始终处于劣势,所有官方媒体的报道也都是讨伐他的居多。
         即便王石的理论是正确的,他也没有和舆论对抗和讲述的机会。以卵击石,王石大错特错。 再看马云。
         危机爆发:马云在一个公众场合讲话时抛出“捐一元钱就够了”的言论,被某记者歪曲成“马云只捐了一元钱”,并被新华网报道,瞬间激起网友极大的反应和激烈的声讨,许多论坛和关于马云此举的帖子都上了首页。
          马云的处理: 
         1.第一时间辟谣
         几乎是事件爆发的当天晚上,阿里巴巴就发表了官方言论,证明此言论纯属谣言。并广泛的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
         2.高调行动,低调传播——顺应民心,塑造良好形象
         几乎是同时的,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决定再投入250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专用于灾后重建,帮助灾区恢复元气,该基金将根据灾后重建的情况陆续汇入地震灾区。阿里巴巴集团同时还宣布成立“阿里重建工作小组”,该小组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担任组长,CPO彭蕾担任小组常务副组长,员工志愿报名参加,阿里巴巴方面称,该小组将务实、持久地制定工作方向和具体行动方案,并负责在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跟进及志愿者员工沟通。
         而对于此事的传播,马云更高明的运用了“自媒体”传播方式,是通过网民散播,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的。既避免了被人指责是“被逼无奈之举”,又避免了“作秀”的指责。“做好事不留名”——马云高明之处。
         3.不再反复重申“一元”观点,转移关注点
         也许马云和王石想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马云聪明的选择了不在这个时候坚持。而是先让群众看到阿里巴巴在行动。而教育民众的事情,被马云放到了第二步。作为公众人物,顺应民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场可能的危机,被马云在12小时之内就轻松化解掉了。而马云也在一夜之后,由“败类”变成了“楷模”。反观王石,可能万科即将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网友讨伐而已,万科苦心建立的品牌形象和王石苦心经营的公众形象,连同汶川一起,瞬间垮塌了。
         王石,或许你真的该向马云学习。不单纯是做生意,更应该学习面对危机的处理,应该学习品牌建立途中不可能的一帆风顺,更应该学习随机应变和灵活机动,更应该学习曾经被无数人所诟病的“作秀”法则。
    ;

3. 经济危机案例全集

世界历史上的六次经济危机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2008年金融危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堪比1929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经济大崩溃。

经济危机案例全集

4. 经济危机案例有哪些?

世界历史上的六次经济危机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2008年金融危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堪比1929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经济大崩溃。

5. 经济案例分析

李某可以向商场索赔。

理由如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根据以上规定,商场出租柜台从事食品经营,因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消费者有权向柜台经营者和柜台出租商主张损害赔偿。


目前,出租柜台经营权已成为本市大型商场经销的重要手段。对商场与柜台经营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消费者无从知悉,如商场以并非实际经营者为由进行抗辩,可能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因为柜台实际经营者承担风险能力和赔偿能力相对较弱。而上述法律将柜台经营者与出租者作捆绑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经济案例分析

6. 请问大神,经济危机是什么危机,请用通俗点的话解释一下,可以举例子!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2007-2008年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为缓解次贷风暴及信用紧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几月来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打破常规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贷款及其他融资渠道。美国政府还批准了耗资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另外放宽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准备金额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国房贷市场继续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达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7. 谁是造成这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学者论坛■朱敏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被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于它的真正起因,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认为,这次经济危机是华尔街那些贪婪狡诈的银行家造成的,为了获取巨额利润,他们宁可把钱借给那些很可能无法还钱的人去买房,于是制造出不合格的“次级贷款”。然后,他们把这些次贷卖来卖去,并在此基础上绞尽脑汁发明出复杂难辨的金融衍生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监管缺位、市场投机炒作及信用评级机构尽职不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泡沫破灭,那些次贷变成了呆坏账,由于数额巨大,众多金融机构因此一下子陷入了资金紧张,甚至是资金链断裂,这就是次贷危机。
  这种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是细细推敲,却发现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真实原因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我们可以反问,借钱前先看看对方是否有偿还能力,这是连普通老百姓都明白的简单道理,而一向以精明强干、稳健经营著称的银行家怎么会突然间智商比普通老百姓还低?难道他们不明白其中的风险?还有,说普通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水平有限、见利忘义,可能还有人相信;而精英云集、曾经创造了战后长达60年经济增长奇迹的美国政府,怎么也会对风险巨大的“次贷”听之任之、甚至是暗中纵容呢?说美国政府眼光短浅、能力低下或者见利忘义,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事实上,这场经济危机的真正起因在于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不恰当干预!
  一、从本质上说,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随着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社会资本必然不断增加。资本的天性是要牟利的,牟利的天性促使资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投入到社会生产之中,扩大产能,这就会发生马克思那时以生产过剩为表征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则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二是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也就是进入股票、期货、债券等金融市场领域进行所谓的博傻游戏,于是最终就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和现在以次贷危机为表征和开端的经济危机。一般而言,过剩的资本首先会选择进入生产领域,在既定技术条件下,这必然导致产能的扩张,降低各行业的盈利预期,当资本增长到社会生产的风险预期高于盈利预期时,也就是当资本在社会生产领域陷入盈利困境的时候,要么产生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要么资本在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下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因此,市场经济特有的经济危机无论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其根源都是因为社会资本的扩张与资本牟利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的。
  尽管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危机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如果政府调控有方、引导得法,就可实现经济的长期较快增长,延缓经济危机的产生或者降低其破坏性。西方发达国家战后长达60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就是一个例子。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百废待兴到1929年的经济危机只用了11年的时间,而二战以来至今已60年没有发生大的经济危机呢?原因在于:一是科技的迅猛发展与运用。自二战以来,汽车、电视机、冰箱、空调、手机、网络、电脑等多种具有革命性改变人们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科技产品,相继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之中。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实质上就是通过国家手段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均富”的体制,并由此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因此,西方社会二战后制度的改变并不是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而是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延缓了危机的爆发。缓解市场经济结构性缺陷、维护市场经济稳定的方法从大方向而言只有两种:一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带来新的需求,为社会剩余资本创造新的牟利之所。二是尽可能地扩大社会需求。只有尽可能地扩大社会需求才能使社会具有最大的资本容量,这就需要全民的消费。
  二、政府对市场的不恰当干预是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
  1.通过政府管制计划干预市场,影响银行的自主经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致力于建设“伟大社会”。当时的总统林登·约翰逊颁布了平权法案,要以政府的力量来帮助那些经济上的弱势人群得到更多利益。从此,美国陆续展开了一系列干预市场的政府管制计划。1977年,卡特总统签署了《社区再投资法》。这部法规强令银行向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社区提供住房贷款。1978年又推出了《平等信贷机会法》,要求金融机构不能因借款人种族、肤色、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国籍和身份差异有任何信贷歧视。
  也许这些法律看上去问题并不大,银行确实不应该因为种族性别等因素对顾客有所歧视。但银行确实应该对贷款人进行筛选,不向那些很可能无法归还贷款的人放贷。可是,如果银行拒绝向某人发放贷款,即使完全是出于经济原因,那个不满意的贷款申请人也可以指控银行歧视他。在法庭上,由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往往倾向于怀疑富有的银行家,而更相信可怜的贷款申请者。一旦银行输了官司,就会受到来自政府的严厉制裁。对银行来说,这也是一种风险。权衡市场风险和来自政府的风险,显然后者更大、更无法逃避。于是,银行就只好放弃原有的风险控制机制,发放所谓的次贷。
  2.以政府信用对“次贷”提供隐性担保,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美国政府干预银行发放“次贷”的初衷是好的,政府不忍心看穷人买不起房,于是,先让银行以次贷的方式把钱垫上,让他们能够买房,然后政府再通过两房把钱还给银行。两房买了次贷债券以后,并不是把账单直接交给华盛顿报销了事。美国政府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那么怎么办呢?两房再把这些债券重新包装成其他金融产品投到市场中去。在整体经济增长和房价上涨的情况下,再加上两房拥有政府信用,人们相信他们永远不会破产,只要包装得当,这些债券不愁卖不出去。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要求对这些次贷债券不得做过低的评级,否则就是歧视弱势群体。然而,这样做的实质是美国政府为那些有毒资产提供了隐性担保,这样一来,整个金融体系就被搞乱了,市场纠错能力被禁止。买了这些债券的金融机构会再次包装,再卖出去,这个过程会发展到无比复杂的程度,以至于最有经验的银行家也禁不住诱惑,认为可以从中盈利。
  我们可以看看“两房”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公司,“两房”的中文译名分别是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个译名不能提供任何关于这两家公司性质的信息。但如果看看他们的英文全名,所有人都会意识到一些东西。房利美的全称是联邦全国按揭联合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房地美的全称是联邦家庭贷款按揭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正是这样两家有着政府背景和政府信用的公司,他们绝不同于市场中的其他公司,所有人都相信他们不会破产,如果他们出现问题,美国政府一定会出手帮助的。当初成立这两家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美国的穷人能够购买房屋。这两家公司起初完全由政府经营,后来,进行了一些私有化改革,但改革很不彻底,他们仍然规模过大,而且拥有政府信用,可以说,美国政府正是通过“两房”来实施其帮助穷人购房的计划的。
  3.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政策进一步放大了“次贷”窟窿
  美国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强制贷款,起初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后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以及使更多的穷人买得起房子,开始货币政策大放水,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低利率大大增加了愿意买房的人数,也就大大增加了次贷的数量,次贷制造出的财务窟窿迅速扩大。但同时,长期低利率导致的通胀也掩盖了这一切,延缓了危机的爆发。结果,危机终于爆发时,破坏力格外巨大。烂苹果再怎么清洗也不会变成好苹果,所有这些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的基础是那些很难收回的贷款,这就注定了危机迟早会爆发。
  三、政府干预市场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而非扭曲市场机制
  目前很多学者将美国这场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归结为美国政府金融监管不严和国民过度消费等表面现象,其实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次贷是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根源在于政府对市场的不恰当干预导致了市场机制的扭曲。战后60年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所聚集的天量资本缺少牟利之所,为了维护经济的增长,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神话,美国政府只有鼓励国民透支消费、盲目投资;只有降低监管,鼓励所谓的金融创新。为什么华尔街会玩起了空中游戏?根源就在于传统的业务利润太小。如果没有美国国民的透支消费和金融市场高杠杆的牟利效应,美国经济早就陷入衰退了。只不过美国政府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加深了危机的严重性。
  只要是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恰到好处的政府干预可以延缓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的破坏力;反之,如果政策失当,则会加速危机的产生或加剧危机的破坏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以弥补市场失灵为目的,修复并完善市场机制的自我纠错功能和其对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而不是用非市场手段人为地扭曲市场机制,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从根本上说,摆脱经济危机还需要通过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来实现。当前的这场危机,如果没有科技革命的产生是不可能很快就结束的,就算是有科技革命的带动,以现今如此庞大的社会资本总量和社会生产能力,新的危机将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再次爆发,而不是什么百年一遇,市场经济正在用危机邀请人类社会整体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对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谁是造成这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8. 关于这次的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